印广门清答疑“持戒”与“成佛” ——敏感问题解答116
印广门清答疑“持戒”与“成佛”——敏感问题解答116
问:
印广法师,您持戒吗?
答:
持的。
问:
您不是说“持戒”不能成佛吗?
答:
“持戒”不能成佛。那可是佛和文殊菩萨说的。
问:
那您为什么还要持戒?
答:
持戒不能成佛;不持戒更不能成佛;不持戒连人身也得不到。
问:
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答:
受持《法华经》。
“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是自古公认。或说“成佛的楞严,开悟的法华”,意思一样。
问:
为什么?
答:
二经是一部经。
问:
何以见得?
答:
《法华》是纲,《楞严》是目。纲举目张,而有“楞严法会”从始至终,从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铺开,复入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直将情无情界、天地万法,统统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为“正法之华”。
华表因,《法华经》初版名《正法华经》,后名《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法华经》就是《楞严经》,连经题都是佛陀金口钦定。《楞严经-卷八》有详细记载。
至于后人为何将一经分为二经、二名,目前没有资料可供研究。
推测后人用意:
一、佛世前四十一年,佛在菩萨人中宣讲“楞严密因”,人所共知;其后八年,反复肯定此法“唯一佛乘”,故此后人干脆将这后八年之说,以“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而明确《楞严经》为“正法之因”“妙法之本”。
二、以莲藕中空、边孔、外肉“三位一体”秘寓“一心三藏”之正因,以“华开莲现”秘寓“发明便解脱”之妙用,极显《楞严》之“究竟了义”。
不然,谁敢轻易改动佛旨?
当然,佛也有话在先“依法不依人”。
问:
您成佛了吗?
答:
您若读懂《法华》《楞严》,应该就会知道,我成佛没有,也应该知道您自己成佛没有。
问:
我能知道您的前世,您想听吗?
答:
我不想听。抓住今生就好,抓住当下就好。
问:
您想知道我的前世吗?
答:
我也不想知道,我不琢磨别人,清净本然为宗。
问:
为什么?
答:
无量时空,天地万法,谁非经年累劫而来?谁又没过光亮高贵之时?谁又没过肮脏邋遢之刻?
知也知,不知也知,需要知道吗?有可比较吗?有意义吗?
印广
虎年秋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