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本词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1963年12月收入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一书。
①减字木兰花: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即就宋词《木兰花》的一、
三、五、七句各减三字。上下阕各二句仄韵转二句平韵。又有《偷声木兰
花》,即就宋词《木兰花》的第三、第七句各减三字,平仄转韵和《减字木兰
花)同。
②广昌路上:广昌,县名。在江西省东部。1930年1月,毛泽东朱德
自月初各率部撤离古田后会师广昌,迅即向附近地区分兵,占领了江西宁
都、永丰、乐安等县。2月7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红
六军两军军委在江西吉安陂头召开著名的“陂头会议”或称“二七”会议)
会议在毛泽东同志主持下提出了夺取江西全省的口号,并确定了当时行
动的总目标一攻取吉安。词中所纪,即红四军自广昌向吉安进发这一段
战斗历程中冒雪行军的情景。
②情更迫:心情更显急切。此三字,首次发表为“无翠柏”。作者几经推
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时,定稿为“情里
迫”。
③大关:指高山间险要的关隘。“风卷红旗过大关”原稿作“风卷红旗
冻不翻”。似曾受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
掣红旗冻不翻”诗句的影响。定稿更切合南方风雪之实际。
④赣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东源贡水出武夷山,西源章水出大岭。
二水在赣州汇合后称赣江。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都阳湖。全长758公里
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二分之一。
⑤工农:指工农红军及其他工农群众武装。下:直趋,直向。吉安:县
名。在江西中部。县城位于赣江西岸。今已升为市。
【赏读】
这首词描写红四军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后,去攻打吉安时
路过广昌的情形。红军攻打吉安,在1930年一共有九次之多,这首
词写的是第一次。
而当时情况的确也是这样的,1930年1月下旬,自闽西回师
赣南的两批红四军部队在东韶会合后,立即向周围地区分兵,一举
攻下了江西宁都、永丰、乐安等县,接着在2月最初的几个日子,红
军各部在江西吉安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并提出夺取
江西全省的号令,号令的第一步就是直取吉安。随后,十万大军(其
中包括赤卫队)浩荡挺进吉安。就在这一次风卷红旗的雪里进军
中,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雪里黄昏或者在雪里清晨,抑或在寂静的
雪夜,指挥若定,踏歌向前,情意迫切。
上阕通过雪景,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行军夺关的英雄气概。起
始两句描写行军的环境和气氛。“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是
说在漫天一片银白的世界里,红军冒着风雪急速地行进在广昌路
上,可见当时军情十分紧迫。“漫”、“皆"状雪势之盛,“头上高山,风
卷红旗过大关”,雪里行军已经十分艰难,可是前面又现险峻的高
山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和关隘。但是,我英勇红军
还是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神速地越过了要塞和关隘。“风卷红旗”四个
字充分显示了红军攻夺关隘时势如破竹的凌厉气势。
下阕写红军向吉安进军时的情景。“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
处"两句,一问一答,交代了红军的战略意向。“风雪迷漫处"就是吉
安,因吉安当时尚被敌军所占,红军前去攻打,于是便以“风雪迷漫
处”代之,显得含蓄而有韵味,点明“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童
义。同时,“风雪迷漫处”与上阕的“漫天皆白”遥相呼应,又构成了
一幅大雪纷飞,江天莫辨的雄浑图景。“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
安”,明白如话地补充交代:这次行军的命令是昨天颁布的,命令的
具体内容是红军去攻打吉安,在行文上又与“过大关”相照应。一个
下“字,显示出“十万工农”势不可挡有如排山倒海的气势。全词描
绘了一幅雄壮的雪天行军图。画面有近景:高山、大关;有远景:风
雪迷漫的赣江。
整首词景象壮美,节奏整饬,跃动着大自然的力与社会革命的
力,具有雄浑的艺术特色,显露出作者卓越的填词造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