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说:对恶人起慈悲心,意义更大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根本,不发菩提心,虽修善业,仍为外道(所谓“内外道”是也)。而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呢?从《优婆塞戒经》我们知道,菩提心的发起因缘之一就是慈悲心。
慈悲心也就是拔苦与乐的心。这个心,普通众生其实都可以有。最简单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慈悲心。乃至于母鸡护雏、虎不食子,都是慈悲心的表现。只不过这种慈悲心不够广大平等而已。然而这种慈悲心推广开来,也成为对一切众生施予慈悲的基础。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对善人,我们相对还比较容易施予慈悲心。但对恶人,我们好像就很难对他们慈悲了。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越是对恶人,越是需要以慈悲心帮助他们亲近善法,远离恶果。
蕅益大师有一篇论文,题目是《慈悲缘苦众生论》,就讲了这个意思:罪恶众生,乃至恶道众生,都与我们同禀佛性,都应以慈悲心对待之。而正因为他们在恶报中,我们反而更要以慈悲心先行救度之。大师指出:“悲名拔苦,舍此辈以何缘。慈名与乐,向善趣而奚益。”就是说,恶人或者正受苦难的人,正是引发我们慈悲心的正因缘。对于善人给予慈心布施,反而没多少意义。
由此也想到,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说到,阿弥陀佛对于我们这些罪苦深重的凡夫众生会多一分侧重,会首先为我们发愿施以救济。而那些已经证得大小乘圣果的,由于已经可以免除生死流转之苦,所以不必急于祈求阿弥陀佛的救度了。善导大师要表达的,也正是“对于罪苦众生,更要发起慈悲心”的道理。
然而,正像蕅益大师论文里说的那样,我们一般都会锦上添花,更容易对善人有慈悲心,对恶人通常很少有慈悲心,甚至会有嗔恨心,恨不得他们下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才好。这都是与慈悲心相悖的,更难策发真实的菩提心了。
一切众生都具佛性 《楞严经》上说: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法华经》第二十一品“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阿弥陀佛!感恩分享! 阿弥陀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万法皆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 万法皆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 万法皆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