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 家 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毛 泽 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注释】
此诗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①反第二次大围剩”: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围失后,又
调集了18个师又3个旅约20万人的兵力,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围剿”
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分四路向
根据地大举进攻。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红一方面军3万将士,继续采取
“诱敌深人”的战略方针。4月23日,红军主动转移至龙冈、上固、东固地
区,进行整顿、训练。5月10日,各路敌军继续向根据地中心区推进5月16日
国民党第五路军右翼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脱离富田
固阵地,向东固进犯。红军向敌人发起总攻击,歼敌第二十八师和第四
十七师一个旅大部。19日,在白沙歼灭企图逃跑的敌第四十三师大部和
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残部。22日,在中村歼灭前来增援的敌第二十七师
近一个旅。27日,攻克广昌,歼敌第五师一部,打死敌第五师师长胡祖玉。
31日,攻占建宁城,歼敌第五十六师三个多团。红军连续进行五次战斗,
五战五捷,共歼灭国民党军三万多人,缴获枪两万多支,取得了第二次反
“围剿”的胜利。词作于反“围剩”胜利不久。
②白云山:在江西泰和、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距东固镇十七里,海拔
820米。《嘉庆一统志》载,此山“峰峦特出,常有自云蒙罩”云欲立《史
记》卷二十七《天官书》:“阵云如立垣”。
③枯木朽株:干枯、老朽的树木、树桩,《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又,《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谏武帝猎长杨疏:“枯木朽株尽为害矣”。再,
《古代兵略天地》“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土娄之丘,泛滥之
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历来注释、阐释此词者,对“枯木
朽株”究竟旨归何处,争论颇多。概而言之,形成对立的两种意见,多数认
为本词中写白云山之战,云犹欲立,树犹努力,红军战士奋勇赴敌之状,尽
在言外。也有人认为枯木朽株指喻敌军,以“枯”朽”喻代红军不妥。艺术年
欣赏,见仁见智,可以两存。臧克家先生《珍贵的“孤纸”》一文透露的毛泽
东本人的意见可供参考。据载,袁水拍曾就毛泽东诗词翻译中有争议的
17个问题去请教作者本人。“主席约了时间去谈”,“按着我们提出的句
子,主席一一回答了。”“再谈一条:“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三年
前,有位跟随毛主席很久的老同志来,谈及上面这个句子时,他说:一般都
解释错了,弄得敌我颠倒”。“我问:你的意思?“他答:我的意思,当然是指
敌人"。“我笑了。接下去说,对于一首词,一句诗,各人理解不同,甚至相
反,这是正常的,但主席本人的意思可以供我们参考。我到内室从放重要
文件的皮包里拿来了这三张绿字白纸,交给了这位老同志,他看完了,没
说一句话。”很显然,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解释和那位老同志不同—“枯木
朽株”指的是我方。
④飞将军自重霄入:语出《汉书周勃传》:“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
而下也”。飞将军: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
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有北平。”此处以飞将军李广喻指红军战
士。重霄:高空。旧传天有九重,亦称九宵。
5.七百里驱十五日:即十五日驱七百里的倒装。驱:策马驰骋,快速推
进。全句写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历程。“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
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毛
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6.横扫千军:杜甫《醉歌行》:“笔阵横扫千人军”。喻笔力雄牌本词实
写横扫干军万马、如卷席:像卷席子般干净利落。
7.有人泣:指蒋介石。蒋氏在第二次大“围剿”破产后,曾在南昌召开高
级军事会议,大骂部下无能,以致痛哭失声。为营步步:明罗贯中《三国演
义)第七十一回:“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此指
蒋介石第二次大“围则”中采取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训示。嗟何及:
嗟,叹息。语出《诗·王风中谷有推》:“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胡承珙《后
笺》:“当作‘嗟何及矣'!”原诗说事已至此,哭泣、哀叹都来不及了。词人借以
嘲笑蒋介石。
【赏读】
蒋介石认为第一次大“围剿败在“长驱直入”,因此第二次大
围剩”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5月16日,红军在
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二十八师。接着在十五天内,从西向
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就是真实地再现了这次大“围剿"的战斗历程。此诗虽
同样是写战争场面的诗,但与《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及《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不同;它描写了一次战斗的整个过程,比其它
两首要具体、详细、正面,而不像其它两首那样从大写意出发,从一
两个侧面出发,从虚处传来神韵。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犹若指挥
作战,可以驾轻就熟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写同一个题材,可实
可虚,可轻可重,可大处着眼,可细处勾勒。
此诗上阙写第二次反围剩”中的白云山战斗。一开始就直接
切入激战的画面,而且非常形象化,仿佛白云山上的白云也按
个住内心的愤怒,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属拟人化的修辞方法,
在此收到奇效。与此句工仗相对的第二句作了互为呼应,既然云
|欲立,那自不消说,红军战士更杀声震天,奋勇杀敌。前是“云欲
立”,后是”呼声急”,一物一人,一景一心交相映衬,一浪高过一浪,迫人心急。
就在这个焦急撩人的当口,高潮迭起、直趋向前,再次使用拟
人手法,请看正义之师的确感天地泣鬼神,不仅有白云助阵,而且
连枯木朽株都在为红军拼命努力。正如郭沫若所说“这是巧妙的
感情输入,是胜利的工农兵群众豪迈的感情,是主席豪迈的感情,
使青山白云、枯木朽株都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引自郭沫若所著的
读毛主席的“词六首”》)接着上半阕最后两句使此战胜利的高
潮到达顶峰。相持的激战有了结果,读者的心平复下来,这胜利兵
贵神速,诗人在此化典,沿用汉时名将李广飞将军来形容红军战
士,他们不惧刀枪如林直逼敌阵,仿佛从天而降,立马得胜。
下阕用倒笔追叙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从写辗转
作战,到扩大胜果,直至最后一举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其
中“七百里驱十五日"是写实,从江西富田镇到福建的建宁县约七
百里,战斗从5月16日开始-5月30日结束。红军在15天中,边
打边迁回挺进,总共五战皆获全胜,行军作战七百里,在这七百里,
方圆之内,横扫敌军如卷席,共歼灭敌部三万余众,缴枪二万余支,
酣畅淋漓若下了一盘好棋。一举破了这第二次大“围剿”。诗中一个
驱”字,十分形象地描写了红军长驱御敌的无可抵挡的英雄气概。
在此诗人以山清水秀之景烘托出内心胜利的愉悦,仿佛在大
战中,得闲暇,品评妖娆江山,以日月天地之精气贯通诗人心灵,以
逸待劳再行大战,而且“赣水苍茫闽山碧。"同后一句“横扫千军如
卷席”,又形成巨大的反差,诗人内心大震荡,笔法也是大起大落,
所到之处随意拾来无不是诗。最后两句,是写实,属陡然急转但又
气韵悠悠,以一个轻轻的调侃,讽刺了敌人步步为营之战术,这样
的结尾可谓异峰突起,耐人寻味。全词画面雄阔,语气跌宕,风格豪
壮,韵致无穷,生动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堪称
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