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8-9-26 21:17:38

佛法与哲学

    二、《法华经》《楞严经》之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互融互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与《法华经》《楞严经》,似可视为世间、出世间不同领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且在哲学层面高度互融互通。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其源头可上溯到佛法。恩格斯明确指出,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从辩证过程看,二者都经历了纠偏显正、综合融通的过程,黑格尔说为正题、反题、合题,马克思、恩格斯说为否定之否定,佛法说为“颠倒之颠倒”。从基本观点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要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在《法华经》《楞严经》中,三大规律随手拈来、比比皆是,且呈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多对应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相互摄藏,圆融圆满圆通。


    1、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1)《法华经》《楞严经》在揭示宇宙人生真理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名相概念。如,如是、性相、真妄、空有、自他、理事、动静、明暗、通塞、恬变、离合、染净、一多、大小、生灭、能所、同异、离即、寂照、悟证、真空妙有、有为无为、因缘自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方便究竟,等等,这些概念无不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以生灭举例。舒拳为掌,掌何曾生而拳何曾灭?收掌为拳,掌何曾灭而拳何曾生?掌拳相对,其实为一。以喻生死虽异,即生即死。比同东半球的白天,当下即是西半球的黑夜,白天黑夜当下是同一个时空。前胸后背当下一个本体,左右手相互比对而存在。可以说,在《法华经》《楞严经》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又无处不统一,无时不统一,贯穿整个经典。


    (2)《法华经》《楞严经》的“如来藏”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法华经》《楞严经》说为“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总,就是性具功德、就是普遍性;别,就是事造功德,就是特殊性、个别性;普遍性只能通过特殊性、个别性而存在,特殊性、个别性通过普遍性而显现。普遍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相依存。举佛化身为例,一佛有无量分身佛,一佛是普遍性,无量分身佛是个别性。一佛通过无量分身佛而存在,无量分身佛通过一佛而变现,而无量分身佛中每个分身佛又可化现无量分身佛。既说为变,你不可说一,他是无量,无分别不妨分别;既说为现,你不可说不一,分别不妨无分别。比同一粒种子变现出多粒谷子,一粒是普遍性,多粒是个别性。一粒具足多粒之性具功德,多粒为一粒所显现之事造功德。一粒通过多粒而存在,多粒通过一粒而显现。(笔者将在“佛法与科学”论文中进一步说明)。普遍与个别非一非二,即一即二,佛法说为不二法门,哲学说为对立统一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法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