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的几个层次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
上面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了佛教的四个修行次第,这四个次第就是:藏、通、别、圆。就看你会不会看?就看你怎么样去看?用眼看即是凡夫,用心观即是圣人。《楞严经》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见不见之见,才是真见。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能见的是心非眼。
藏教菩萨执着有形有相(妙有),执相昧性,只承认相是我,不承认性是我,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都是表:妙有)。
通教菩萨执着无形无相(真空),破相见空,只承认性是我,不承认相是我,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别教菩萨执着次第三藏(亦空亦有),相能变性,性也能变相,承认相是我,性(真空)也是我,既能从有形有相之山水变成无形无相之真空;也可从无形无相之真空变成有形有相之山水;它是有次第的。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譬如我们用拳头表:真空,我们用手掌表:妙有。当我们伸出手掌的时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我们把手掌握回来变成拳头的时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再把拳头变回手掌的时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别教从有到空,从空到有的次第三藏。
圆教菩萨是一心三藏(即空即有),特别强调【当下】二字,在相见性,相的【当下】即是性;在性见相,性的【当下】即是相;性相一如,空有不二,性和相的【当下】就是我,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根本不存在次第,这样就彻法源底啦!所以【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这就是圆教的中道了义。
譬如,当我们伸出手掌的时候, 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手掌(相),而我们的心在掌的当下就见到了拳(性),相的当下就是性;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伸出拳头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拳头(性),而我们的心在拳的当下就见到了掌(相),性的当下就是相。这就叫【看山是山(眼见相)也不是山(心在相见性),看水是水(眼见相)也不是水(心在相见性)】,每一法的当下都是一心三藏,每一法的当下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每一法的当下都是那个本具的空性,法尔如是的那个空性。任何一法当下即是真真如性。
性相一如,性的当下即相,相的当下即性,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圆教菩萨是一心三藏(即空即有),特别强调【当下】二字,在相见性,相的【当下】即是性;在性见相,性的【当下】即是相;性相一如,空有不二,性和相的【当下】就是我,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根本不存在次第,这样就彻法源底啦!所以【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这就是圆教的中道了义。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教最重要的的就是师父开示的“当下”二字。
有很多学佛人,认可“本来是佛”,但理解的是原来是,现在不是,把圆教了义全失,若原来是,现在不是,岂不是佛是修成,修成还会失,本来是佛,就是当下即是,原来是,现在是,未来还是,迷也是,悟也是。 圆教菩萨是一心三藏(即空即有),特别强调【当下】二字,在相见性,相的【当下】即是性;在性见相,性的【当下】即是相;性相一如,空有不二,性和相的【当下】就是我,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根本不存在次第,这样就彻法源底啦!所以【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这就是圆教的中道了义。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
上面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了佛教的四个修行次第,这四个次第就是:藏、通、别、圆。就看你会不会看?就看你怎么样去看?用眼看即是凡夫,用心观即是圣人。《楞严经》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见不见之见,才是真见。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能见的是心非眼。
藏教菩萨执着有形有相(妙有),执相昧性,只承认相是我,不承认性是我,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都是表:妙有)。
通教菩萨执着无形无相(真空),破相见空,只承认性是我,不承认相是我,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别教菩萨执着次第三藏(亦空亦有),相能变性,性也能变相,承认相是我,性(真空)也是我,既能从有形有相之山水变成无形无相之真空;也可从无形无相之真空变成有形有相之山水;它是有次第的。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实际上没有实存的一个我的身体,实存的一个我的命运,实存的—个我遇到—件什么事。 整个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不同层面的分别心,以及互相之间的复杂的关联,内外的感召,时间空间上的缘起所组成。
佛法的修行,是不断对自己内心的直面透视,破掉我执真正的看到缘起。其实就是一次次打开心结的过程。真正达到无所求无所住无分别的境界,就是自性光明如如不动的佛性清净显发。而再“看”红尘,即已知道一切都是真心随缘显现的妙用,对境不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