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节选34
△麻谷宝彻禅师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
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将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师却摇扇。僧作礼。师曰:“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甚么益?”
问僧:“甚处来?”僧不审。师又问:“甚处来?”僧珍重。师下床擒住曰:“这个师僧!问著便作佛法只对。”曰:“大似无眼师。”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气。”僧作礼,师欲扭住,僧拂袖便行。师曰:“休将三岁竹,拟比万年松。”
师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径山,路逢一婆。乃问:“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总被螃蟹吃却也。”师曰:“禾好香。”婆曰:“没气息。”师又问:“婆住在甚处?”婆曰:“只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碎,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默然。僧又问石霜:“此意如何?”霜曰:“主人擎拳带累,阇黎拖泥涉水。”
△东寺如会禅师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后参大寂。学徒既众,僧堂床榻为之陷折,时称“折床会”也。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亿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
相国崔公群出为湖南观察使,见师问曰:“师以何得?”师曰:“见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师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
公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仰山参,师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南人。”师曰:“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曰:“是。”师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师曰:“还将得来也无?”仰曰:“将得来!”师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师曰:“真师子儿,善能哮吼。”仰礼拜了,却入客位,具威仪,再上人事。师才见,乃曰:“已相见了也!”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师归方丈,闭却门。仰归,举似沩山。沩曰:“寂子是甚么心行?”仰曰:“若不恁么,争识得他?”
后复有人问师曰:“某甲拟请和尚开堂得否?”师曰:“待将物裹石头彬即得。”彼无语。〔药山代云:“石头彬也。”〕唐长庆癸卯岁归寂,谥传明大师。
△西堂智藏禅师
虔州西堂智藏禅师,虔化廖氏子。八岁従师,二十五具戒。有相者睹其殊表,谓之曰:“骨气非凡,当为法王之辅佐也。”师遂参礼大寂,与百丈海禅师同为入室,皆承印记。
一日,大寂遣师诣长安,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曰:“汝师说甚么法?”师従东过西而立。国师曰:“将这个,更别有?”师却従西过东边立。国师曰:“这个是马师底,仁者作么生?”师曰:“早个呈似和尚了也。”寻又送书上径山,〔语在国一章。〕属连帅路嗣恭延请大寂居府,应期盛化。师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令学者亲近。
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智藏。”其僧乃来问师。师曰:“汝何不问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师曰:“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海兄去。”僧又去问海。〔百丈和尚。〕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马祖。祖曰:“藏头白,海头黑。”
马祖一日问师曰:“子何不看经?”师曰:“经岂异邪?”祖曰:“然虽如此,汝向后为人也须得。”曰:“智藏病思自养,敢言为人。”祖曰:“子末年必兴于世。”师便礼拜。
马祖灭后,师唐贞元七年,众请开堂。李尚书尝问僧:“马大师有甚么言教?”僧曰:“大师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李曰:“总过这边。”李却问师:“马大师有甚么言教?”师呼李翱,李应诺。师曰:“鼓角动也。”
师普请次,曰:“因果历然,争奈何!争奈何!”时有僧出,以手托地。师曰:“作甚么?”曰:“相救!相救!”师曰:“大众!这个师僧犹较些子。”僧拂袖便走。师曰:“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僧问:“有问有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师曰:“怕烂却那!”〔后有僧举问长庆,庆云:“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中何曾见一人?”〕
制空禅师谓师曰:“日出太早生。”师曰:“正是时。”
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邪?”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师元和九年四月八日归寂。宪宗谥大宣教禅师。穆宗重谥大觉禅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