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里记载的21位大阿罗汉的故事(二)
本帖最后由 妙莲当顺2 于 2018-9-17 12:33 编辑《妙法莲华经》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指导我们应以终究成佛为目标,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被誉为“经中之王”。《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法华经》中第一卷《序品第一中》“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一句:“如是”,就是指前面经文记载的二十一位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心明是知,眼见是识,心眼俱明的即为“知识”。这里是指大众所熟悉尊重的善知识。“大阿罗汉”,是指受天人供养的阿罗汉,他们已经解脱了烦恼,不再受生,所以又叫无生。下文详细介绍了这21位阿罗汉,他们的修证经历告诉后人,人人皆可成佛,忏悔罪业,改邪归正,一心向道,一定能得到解脱。佛法无边,回头是岸。
2、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叶”字音“摄”)。因为身上有金光,而且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所以叫饮光。他怎么会有这个光呢?有个故事: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塑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心要重新建庙塑像。于是她各处乞钱,把乞来的钱换成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很多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帮忙塑像。这位冶金师就是摩诃迦叶的前身,当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得到这些金子时,十分感动,就答应和他一起来做这件事。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建好后,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地答应。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人身体都放金光。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给他张罗婚事,他不想结婚,就搪塞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结婚。”本来是难为父母的话,谁知父母真找到了身上也放同样金光的女子。两人结婚后,也没有行淫,而是各自修道,后来又一起出家,证得阿罗汉果。摩诃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尊佛下世时,要把释迦佛的衣钵交给他。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到鸡足山拜迦叶尊者,不但可以见到光,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里外都可以听见。大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专修苦行。有一次,佛在说法时,特地分了半边座,叫大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不要再行苦行了,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并没有听佛的话,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摩诃迦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所谓苦行,主要是:一、穿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衣烂衫。穿上这衣,可以息灭贪心。其他比丘看他穿得如此简朴,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二、日中一食、过午不饮浆,连茶和水果都不可以吃,只可以喝水。三、树下住,而且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的时间。四、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觉悟无常,破除执著。五、夜不倒单,常坐不卧。等等,共有十二种,叫“十二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就是不怕苦难,越困难越有勇气。 《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