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莲花 发表于 2018-9-16 09:45:12

佛教释疑(一),”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对吗?

佛教释疑(一),“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对吗?

今天

  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立足世间,修出世间”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道德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与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倍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永恒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伟大的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益无害的价值观念被视为“消极”的话,那么什么是“积极”的呢?难道像野兽似地残酷争夺生存空间,不择手段地在名利场上进行竞争,才是值得提倡的积极的价值观吗?善恶、是非颠倒到如此地步时,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一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对解脱升华的追求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已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秒莲花 发表于 2018-9-16 09:50:41

何为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将法华楞严一心三藏妙理妙义作为自己的化身,明白宇宙万法纷繁世界是真自己即是。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秒莲花 发表于 2018-9-16 09:52:42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阿弥陀佛!

1723439932 发表于 2018-9-16 11:17:13

生生世世受持《法华经》《楞严经》

兹心非心 发表于 2018-9-16 21:09:23

阿弥陀佛!感恩分享!

兹心非心 发表于 2018-9-16 21:11:57

大乘佛法讲求“入世修行”!如莲华在水,出淤泥而不染!
用吉祥,慈悲、柔软,大爱之心”吉祥加持法界!为世界增加正能量!

兹心非心 发表于 2018-9-16 21:14:53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临沂~当门 发表于 2018-9-16 22:07:28

阿弥陀佛!感恩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释疑(一),”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