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9-12 16:26:18

大正藏第17册No.0728诸法集要经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8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不放逸品第六之余

 于善当奉行  见恶则如毒
 故说此放逸  为第一险道
 彼放逸众生  为美言所诳
 常迷醉其心  于苦唯己分

 不怖于苦恼  不求天快乐
 由无智观察  与傍生无异
 于饮食淫欲  其心无暂舍
 如是诸有情  则同其畜类
 乐着嬉戏者  住琰摩口中
 彼死即现前  是苦难堪忍
 众生心放逸  乐坏即夭丧
 由彼放逸故  终为死磨灭
 唯有一善法  令寿命安隐
 复能生诸天  说名不放逸
 放逸不放逸  生过失功德
 善恶皆由心  解缚亦如是
 众生不了知  快乐如冤害
 彼意极愚痴  远离于佛智
 放逸如毒树  耸干有其三
 为彼老病死  常依止而住
 具足修正行  不为彼所侵
 智者处轮回  常乐不放逸
 若乐不放逸  则离诸过咎
 解脱诸恐怖  得最上快乐
 若具放逸者  我则生怖畏
 彼若有解脱  于乐不须断
 由贪起放逸  当堕莲华狱
 彼于欲自在  常止住其中
 若住于放逸  生四种颠倒
 能坏于善行  如世间冤害
 无量诸疑惑  恐怖常逼切
 流转生死中  皆由放逸行
 此一放逸行  常乐诸欲乐
 则远离一切  无漏清净法
 诸天放逸故  展转无穷极
 愚痴不厌离  何由得寂静
 离染污思惟  其心则寂静
 能利于自他  无复诸热恼
 诸天着欲乐  所得何曾见
 是乐有为生  无常不久住
 此有为色相  决定而破坏
 彼乐若坏时  则生于苦恼
 若人于欲境  放逸心狂乱
 决定有乖离  后受于热恼
 于五欲境界  贪爱得自在
 彼欲诳诸天  放逸则随转
 若人作放逸  是诸难根本
 于财起贪求  广造诸不善
 若人于此生  具足诸快乐
 当随智惠行  如鱼逐流水
 诸天若放逸  为女色所伏
 则为彼烧然  常受于苦恼
 是故诸天人  一心当远离
 于意常止足  不为欲所缚
 愚痴迷罪福  不知法非法
 此人于涅盘  少分不可得
 于轻重律仪  及甚深法要
 而常乐修习  则获彼安乐
 常乐宣正法  涤除诸垢秽
 不作放逸行  则常获妙乐
 昔乐行放逸  常迷醉愚痴
 若天若世人  皆不应亲近
 造放逸过失  未曾有间断
 彼人命欲终  则趣于恶道
 此说彼放逸  于理非和合
 诸天常痴迷  当堕于地狱
 诸天欲所迷  非爱而生爱
 痴暗不觉知  何有于少乐
 诸天于五欲  常乐着迷醉
 如彼生盲人  不见于正道
 由彼心散乱  不生真实见
 放逸镇烧然  是故当远离
 意地诸善法  由放逸破坏
 八圣道昭然  毕竟无能见
 是放逸为毒  能坏十善法
 如是放逸者  失四种禅定
 诸佛离五欲  常赞不放逸
 是身老死侵  当厌离放逸
 放逸唯有苦  离此即解脱
 为放逸所牵  无智不能断
 不放逸最胜  诸天乐亲近
 若作放逸者  定知当退没
 一切诸众生  轮回不解脱
 由放逸罥索  萦缠难出离
 造恶则无福  作善非招罪
 放逸诸有情  常生颠倒见
 云何为罪福  非世俗所说
 智者善明了  不赞于放逸
 诸天若放逸  则减失善业
 当知此恶因  定招于苦果
 若意着诸欲  暂时生少乐
 则为彼破坏  退失生大苦
 境界常现前  愚夫不厌足
 痴迷着女人  则见其堕落
 由贪生放逸  习近诸女人
 于己命终时  彼则咸观看
 诸天若退没  独逝而无侣
 唯有善恶业  于后而随逐
 远离彼恶作  善修诸善行
 弃舍斯过咎  常乐不放逸
 放逸轮回本  离此为寂静
 彼二种差别  此说其自相
 智者常思惟  乐修于诸善
 正人依法行  则无于少苦
 众生处轮回  皆随于自业
 云何彼世间  为放逸破坏
 放逸第一缚  复能坏诸善
 为彼堕落因  作地狱苦本
 显示一放逸  为诸苦恼因
 若乐饶益者  常离彼过失
 若离于放逸  得至不死处
 由不放逸故  则近菩提道
 若乐不放逸  住最上涅盘
 故说彼放逸  为其堕落因
 若人作放逸  此恶无过上
 为世所欺轻  死堕饿鬼趣
 若乐于放逸  则生彼颠倒
 由如是业果  随生死流转
 彼地狱炽火  常烧放逸人
 若乐解脱者  则舍于放逸
 若人离放逸  则生于明智
 永断于诸惑  常受彼妙乐
 众生心散乱  为业而缠缚
 流转三有中  当乐不放逸
 于苦谓为乐  乐坏生于苦
 夫死转为妻  当乐不放逸
 妻死或为母  母死或为妻
 于此流转中  当乐不放逸
 放逸能生贪  由贪复生恚
 为过患之源  沈轮于恶道
 放逸不放逸  智者皆不着
 此最上安隐  升智慧楼阁
 若能离放逸  善住安乐处
 为大智丈夫  速证真常果
 示放逸过失  与道极相违
 则断法桥梁  坏善心种子
 能坏解脱法  引生诸妄念
 堕彼险恶趣  皆从放逸起
 自不求利益  为他人所弃
 无言无所作  彼则如死者
 虽具天形质  愚痴同畜类
 常居放逸中  作歌舞戏笑
 若人着放逸  即趣三有海
 灭已复还生  悉见其破坏
 由此造诸罪  为业所缠缚
 放逸转为冤  违背诸善法
 是业不住内  亦不在于外
 当知放逸者  皆由心破坏
 于最上境界  其心无厌足
 乐歌舞嬉戏  不知堕灭处
 愚痴放逸者  以怖为欢悦
 彼天同生盲  不知道非道
 由彼放逸行  从诸禅堕落
 轮转欲界中  驰流于五趣
 若住无色界  获四种空定
 由行放逸故  流转于世间
 周流三界中  愚痴无知觉
 放逸为桎梏  爱索而缠缚
 若堕诸恶道  常饥渴恐怖
 由彼放逸行  不生于悔恼
 若心生苦恼  则为爱别离
 故如来所诃  常远于放逸
 由彼放逸芽  滋长老病死
 是三种苦恼  能坏诸众生
 又如彼大地  能生其药草
 彼放逸愚夫  则增长诸惑
 放逸如毒苗  出生诸懈怠
 饮酒着女色  共游戏境界
 放逸为极苦  不放逸最乐
 放逸不放逸  于此善分别

 假使百千俱胝劫  堕于恶趣受极苦
 是故不应作放逸  则同诸佛超彼岸

  诃厌五欲品第七

 欲为第一诳  于彼无作意
 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
 若人着诸欲  则受无边苦
 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
 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
 众生贪所欺  瞋恚常烧煮
 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
 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
 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
 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
 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
 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
 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
 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
 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
 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诸根着境界
 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着
 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
 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正藏第17册No.0728诸法集要经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