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9-9 08:39:36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定弘法师主讲(第一九一集)

摘自《定弘法师(锺茂森博士)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九一集)  2012/10/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3-0191



  尊敬的诸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欢迎大家一起参加「修行与生活座谈会」。我们首先讨论大家在场同修提出的问题。

  问:第一个问题是,我自二0一一年十一月接触净土法门,二0一二年三月左右开始听经,障深慧浅,有疑问如下:我自觉懒散毛病较重,学佛后有了改进,但在工作和生活上好像还不能积极上进。譬如同事们都会考很多证书,努力争取业绩,而我只倾向于做好本职,多的就不会再争取了。考试、考证的情况也是很顺势而为,工作需要就考,不需要就免。生活上譬如个人婚姻问题也如此,虽然也会考虑,但又不那么着急,相比之下家人催促得紧,我只觉得有无都无所谓。因上述所说情况,难免与家人有意见不一的地方,工作还好,至少是做好了就稳定了,个人问题则常惹母亲忧虑,未能尽孝。请问我这种心态是否过于消极懒散?修学中如何在放下与随缘上做好,而不至于落于懒散、消极、懈怠?

  答:学佛的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跟一般人就不一样,也就是说人生的目的不同。没有学佛之前,可能我们会追求个人的名利、享受、世俗的欲乐等等,学佛之后就应该有个转变。听经闻法是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我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对这些问题要深入思考。而对于眼前的这些名利享乐就可以放下,所谓是过眼烟云。这个不是消极,这个是什么?我们一般讲兴趣、爱好不一样。应该在认识宇宙人生真相上积极进取,在了生死、出三界这条道路上积极进取,世间这些名利享乐消极一点有好处。这是什么?观念不同。世间人认为我们消极,我们也认为他们消极,他们认为我们该做的不做,我们也认为他们该做的不做。什么是真正该做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就应该发愿了脱生死,要听经闻法,要修行,这是该做的,其它的事情确实可以随缘。所以努力的方向不一样,而努力比以前要更努力、更精进。为什么?这是生死大事,不可以做儿戏。而且这一生要是没有能把握好,机会错过了,来生想再得人身、再遇佛法就难了。有这种观念的人就是觉悟,就是有出离心。

  现在我们还在世间,当然也要随顺世间的缘分,毕竟你还没有出家,你是在家人,上有父母,也有亲戚朋友,他们对我们的这些看法也要稍微照顾一下,就是随顺他们的知见应付一下。像我过去没出家之前,这已经是好多年前了,大概是至少五、六年前,那时候我父亲、我爷爷、我奶奶都对我特别着急,希望我早点成家,年纪也不小了。每次他们这么说,我都跟他们应付应付,说我不是不找,还没找到好的,别着急,姻缘是天赐的,着急没有用,着急找来的姻缘不对,到时候还得离婚,那不是找麻烦吗?所以这个不能急,听由上天安排最好。就得这样应付应付、安抚安抚,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会加持你。你看我出家,他们没有一个反对,都是同意的,这是因缘成熟了。

  我们不是不积极。我出家了,六年前把世间教授工作辞掉,来学习佛法、学习传统文化,也到外面讲课,也在我们摄影棚讲课。我用功的程度比我在大学里工作至少强度要大一倍以上,还不止,应该有二、三倍。你看我在大学里每个礼拜只上六个小时课,一年放三个月的假期,那九个月是每个礼拜上六个小时课。而且那个课重复了几次以后都很熟,都不用备课了,上台就能讲,一点都不用费时间,生活得很逍遥。辞掉职务之后,在我们协会讲课,最高峰的时候一个礼拜二十二个小时,这强度就比以前在大学里面要大三、四倍。所以我们比以前更积极、更努力,只是方向不同。我们现在的方向是往了生死、成佛道的方向进取,过去那个往六道轮回进取。

  问:我们再看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夫妻俩是来自中国四川成都的在家居士,我们有三个问题。第一,信心方面,怎样树立坚定信心往生净土?怎样确信六道存在又不真实?

  答: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而最重要的是这个信字,往往往生不了就是因为信出了问题。净土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而易行,修起来很容易,就是一句佛号就行了,但是要信真的不容易,这是要大善根。善根当然是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可能还差一点点,要把它补足。方法就是听经研教,尤其是一门深入《无量寿经》,这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我自己对净土一开始当然也就相信,但是信心在初学的时候是非常薄弱,怀疑很多。因为信心不踏实,愿力就不坚强,信愿不足就很容易被境界迷惑。通过多年的学习,我听师父上人讲经,今年是二十年了,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到今天信心才算比较坚定。还不是完全坚定,要是完全坚定,这个人就开悟了。《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没有丝毫怀疑,则生实相,就是开悟见性了。我还差得很远,但是我现在的信心比以前是大大加强,对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坚定,对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一点不怀疑,这个信心我有。我们相信,就凭这么一点信心,你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在你临终就一定能接引。所以真的是法喜充满,这一生有指望能出离六道。全靠阿弥陀佛,自己没本事,但是靠阿弥陀佛那就完全能做得到。

  所以能够有坚定的信心,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相信自己决定有分往生西方。这第三条真的要明白教理,你要知道自己本来是佛,知道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是你自己自心所变现的,你对这个道理坚信不疑,它不是心外的,是自己心内的。所以只要你有坚定信心和愿心求生西方,念阿弥陀佛,这个心所现的娑婆世界就能转成极乐世界。所以六道轮回不是真的,相上是有,是你的心变现的,实际上它就像作梦一样,梦境。你说梦境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你说它不存在,那明明有,你能看得见、摸得着,你在梦境里头很真实。可是它又是一场梦,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那不就是假的吗?我们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六道轮回就是这样;极乐世界,跟你说老实话也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内。但是这个虚妄相能让我们成佛,娑婆世界这个虚妄相我们会受痛苦,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厌离、欣求只是转一个念头,娑婆、六道是你染念变现的,这个染念就是贪瞋痴慢疑,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现在你把这些染念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净念,「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就现前,你就往生了。这个道理通过反复的熏习加深印象,这样你的信心才踏实,不论遇到什么境界,你都不会害怕、不会恐慌。你知道那些境界全是你内心的一个影射,都不是真的,这句佛号就有力量了。甚至在你急难恐怖的时候,你能提得起一句佛号,当下境界就转。

  今天上午我到圆明寺用粤语讲《无量寿经》,这是每个礼拜六都去的,听到寺院一位法师跟我讲,说我们听众当中有一位就是在这次十月一号香港的海难里面遇难了,希望我们给他回向。我就讲课当中引用这个例子,这位同修,你看人生无常,自己都不知道,可能上个礼拜六他来听经,这个礼拜六就不知道去了何方。如果他真能把《无量寿经》听懂了,在这样遇难的危急时刻他能念阿弥陀佛,因为他那个船被撞了之后沉下去还是有点时间的,哪怕是几秒钟都够。这时候你立刻提起阿弥陀佛佛号,你身子沉在海里头,阿弥陀佛现前了,你就能往生西方。在这个时候你能提得起佛号,那是你平时的积累。信愿行资粮是要靠平时,平时通过听经研教,信愿坚定,加上念佛念成习惯,在这些紧急时刻你能提得起佛号,就决定往生,这样他就没有白听经。《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才讲到第四品,所以每堂课真的都要珍惜,今天能够在这个讲堂里面听闻净土法门,下个礼拜能不能再见到都说不准,当下听明白了,当下就得念佛。印光大师教我们,修道之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一心念佛,随时做好准备,到时候马上念佛,常作无常想,这才能提得起境界。

  问:第二个问题是持戒方面,怎样持戒?持哪些戒?

  答:你能够把五戒持好,就了不得。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我们学佛行门。听经闻法是解门,行门是持戒,断恶修善。五戒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想要持戒持得好,十善业道要努力做到,身口意要防范造恶,尤其是意上的贪瞋痴,这是造业的根源。

  贪是根本烦恼,一切的恶业就从这个字出来,贪。为什么会贪?因为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即使你学佛,你也会贪佛法。所以那个学佛只是增长贪心,他没有真学。譬如说,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能不能把你所学的佛法也放下,去帮助别人?你能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把贪心放下了,把自私放下了;如果你一定执着你要学这个佛法,人家很需要你帮助你都置之不理,你学的只是佛法的常识,没有真正学到它的精髓,烦恼习气一分都没改。所以学佛第一关要断我执,我执就是自私自利。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就是听再多的经、念再多的佛,都还是搞六道轮回。第二个,瞋的烦恼。瞋恨、瞋怒、发脾气,这是地狱的业因。人为什么会有瞋心?它的根源是傲慢,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执着我的意见,自以为是,当这些外面人事物跟自己意见有对立,你就会瞋了,不平、怨恨、恼怒、嫉妒等等全部都出来了。所以断瞋一定要把傲慢降伏住。第三个,愚痴。愚痴的根源在哪?在怀疑,疑,对宇宙人生真相、对佛陀的教诲,你生起疑心。因为有疑,他就会被无明覆盖,甚至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都看不明白,胡里胡涂。所以这贪瞋痴三毒烦恼要把它洗刷掉。如何断贪?少欲知足,逐渐把自私自利放下,学会随顺别人。如何断瞋?放下傲慢,把自己谦卑下来,承认自己是个凡夫,而且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人家都是菩萨来成就我的。他对我好是成就我,对我不好,甚至毁辱我、伤害我,都是我的菩萨,这才能够把瞋放下。如何断痴?要多听经教,在经教里面熏习久了,智慧才能开。

  这样持戒才真正能够做到,否则都只是形式。去受了个五戒,甚至菩萨戒,能做到吗?做不到就是假的。持戒要明了因果,对因果报应要深入学习,知道犯了戒有什么因果,你就自然不敢犯。因果教材最好的三部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在《安士全书》里面有详细的批注),还有一个是《了凡四训》,这是印光大师非常提倡。当然还有一篇文章叫《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几篇应该常常拿来读诵、来学习,打好因果的根基,再来谈持戒,才能够真正做到。

  问:第三问题是讲方法方面,我们初进佛门,没有佛门基础,是否应该每天专听老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几小时,除此专念阿弥陀佛?

  答:这样做也很好。但是我建议你,除了听《无量寿经》以外,就是要学习刚才我讲的三部书,这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基础。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大力提倡,他印这三部书,这三部书都不是佛经,可是印的数量比印佛经数量要大好多倍,广为流通。目的就是为了大家明信因果,这个学佛才有根基,学的才是真的,否则都是搞假的。

  问:下面一个问题。弟子非常迷惑,请问法师,佛说真心像大海,妄想分别执着是大海中的水泡,什么时候水泡破了,真心就现前了,可是水泡没有破的时候怎么办?

  答:水泡没有破的时候,你就不认识大海,你整个就在水泡里面活着。那个水泡代表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环境。你所见到的宇宙,实际上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在十方虚空法界里面,真的就如大海当中的一个水泡,这是你所见到的整个宇宙。把这水泡打破了,你才看到原来虚空法界是无尽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你认识了真正的自己,再回头看看自己这个身,这个肉身,如同是虚空里面的一粒微尘,你就再也不会执着它了,妄想分别执着立刻就没有了。当然首先你要有这样的认知,虽然现在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先要接受这样的观念,这就是解,解悟。这种解悟虽然比不上证悟,证悟是你入境界了,解悟没入境界,但是你承认这是事实,这就很难能可贵。进而去求证,证明你所解的是正确的。

  怎么求证?放下。先放下执着,把身体执着放下,把你所拥有的这些人事物要放下。不要有我这个念头,这个身不是我,这些东西不是我的,你把这些执着都放下。还有自己这些所谓的亲人也不是属于我的,他跟一般众生一样,都是这个虚空法界里面的一粒微尘,把情执放下。然后渐渐把分别放下,对一切人事物不要再起念头去分别,不要去看某人好、某人不好,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些分别心都放下。就学着随顺众生,好事很好,坏事也很好,这个人好人很好,坏人也很好,没有好坏区别。但是心里很明白,这个相非常明白,问起什么都知道,不问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把分别放下了。进而妄想也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这就能豁然大悟,你就真正看到大海,真心本性现前了。

  问:下面第二个问题。弟子福薄障重,根基下劣,没有道场,苦不可言,所以弟子发愿今生作佛并且超过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一样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请法师教予成佛度生之道。

  答:那最好就是专修《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能如愿以偿。要真干,真放下,发愿不是口头上而已,事上得真修。真修是什么?真念佛,这句佛号真的不间断。如果还有间断,还有怀疑,信心还不坚定,多听经。经就专听《无量寿经》,断疑生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期望早日往生净土,早点见到阿弥陀佛。一见到阿弥陀佛你就开悟,你就发现实际上自己原本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你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问:再下面一个问题。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今生发愿求生净土,但夫妻生活问题怎么样才算如法?曾听刘素云老师的「觉海之舟」二集提到,在夫妻一方还未学佛的情况下,不能单方面提出分房。但师父上人在《科注》里讲到,夫妻正淫都不能往生,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决定往生?

  答:刘素云老师跟师父上人讲的没有矛盾,师父上人讲的没错。往生,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讲往生正因,「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这个淫欲包括夫妻之间的正淫。只要有欲望,对男女之欲没放下,你往生就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你还贪恋娑婆,贪恋这种欲望,那怎么能往生!真学佛了,夫妻一方学佛,另外一方没学佛,他有这个需要,那你一定要持这个不淫欲的戒跟他分房,他就会生烦恼。怎么办?刘素云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不能有淫欲心,而跟家人要恒顺众生,这就需要自己把握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定弘法师主讲(第一九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