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畜生辛劳都不忘记,何况对于人?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传统文化集锦》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个畜生辛劳都不忘记,何况对于人?
当时白马寺所负责的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这是大量的工作,一直到宋,翻译总共八百多年的时间,寺院承担这个使命。第二个宣讲,经翻过来之后要讲解。当时的听众不是一般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官员,士大夫阶级,读书人。渐渐的普及到民间,东晋南北朝之后就非常普遍,民间就很普遍了。学佛的风气是帝王带领的,影响非常大。那个时代,完全是依照世尊当年的模式,私人教学。一直到唐朝六祖惠能的徒孙,禅宗第八代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德,做了个佛教的革命工作,将佛教教学制度化,这叫佛教丛林。丛林就跟大学一样,制度化了,它有组织。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现在叫校长,或者叫方丈、叫住持,这些名字都可以称他。他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就是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管教学的首座和尚,像现在学校的教务长,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一直到现在寺院里头还有这个称呼,可是管总务的是真的有,首座跟维那都变质了,实际上的工作都没有了。现在首座是个虚名而已,对他一种尊重;维那则上下殿早晚课里头领众,以前是管训导的。这个制度好,在中国产生很大的效果。丛林制度之衰,衰在清朝末年,应该是在慈禧太后的时代。因为她不尊重佛法,她不重视传统文化,在佛门里面说,她造的业就很重了。
到今天不但丛林没有了,小寺院也没有了。佛法的承传,在我们这一代是不是最后一代,很难讲,将来还能不能复兴,没有人敢说。为什么?经教丢掉了,佛教是教育,现在变成宗教。以前学佛的人对于经典没有不研究的,而且深入,真正依教奉行,契入境界。所以世尊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那是世尊在世的时代,有讲经的,释迦牟尼佛讲经,天天讲经,有听经的,听众很多。序分里面所记载的那些听众多半是常随众,长期跟佛学习薰修的,都不离开的,经典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出家众。在家众有没有?有,也不少。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很大!
出家众是托钵,日中一食,早晨的功课是出去托钵。托钵是自行化他,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这一钵饭,有时候不到一钵,一钵饭要托好几家,才有一钵饭。人家供养完了之后,不论多少,一定要向斋主祝福,他有什么疑难问题请教,要给他解答,要帮助他。斋主一钵饭是财布施,出家人回应的是法布施;不是接受供养就没事了,一定要有回报,法布施。所以他们对社会,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人心转恶为善、改邪归正,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天天都在教。佛的学生去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