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9-2 16:49:28

修一点定,未到定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修身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修一点定,未到定。如果我们只修上品十善,没有禅定的功夫,也就是心还不能清净,凭著福报生四王、忉利。


  在佛门里面我们讲超度亡灵,你看看古大德,大家最熟悉的是梁皇宝忏,梁武帝请宝志公,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请他主持法会超度他的妃子,也只能帮助她生忉利天,为什么?修福。也就是我的福报可以给你,我的定慧不能给你,定慧是功德,所以功德不能给人,福德可以给人。我有大福德送给你,可以帮助你生天,但是往上去忉利天以上要有功德,少分的功德帮助你往上提升,但是不出六道,都不能解决问题。要出六道必须是把执著断得干干净净,从哪里开始?从控制、从占有,还有更微细的,从对立。这是我常常讲的,自从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我常常提出这个,我们化解冲突,冲突的发生是从对立。我们从内心化解与一切人的对立,不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就对立不起来。对立是双方的,我一方不对立的时候,他就不能跟我对立。对人的对立要化解,对事的对立要化解,对一切万物的对立都要化解,要从这里下手。对立就是见惑里面的边见,然后慢慢的我执再淡化,不要执著这个身是我,过分重视这个身是我是很麻烦的。所以佛法里常讲,你要借这个假身体去修真,不要修身。人都为了这个身体健康,好好保养这个身体,错误。为什么?你身见放不下,六道出不去,再说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很严重的障碍。身体不能不照顾,不能过分的照顾。
  佛法里面锻炼身体的方法是拜佛、是静坐。诸位要晓得,止静也是养生之道,它是从意念、从清净心,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所以你看天天打坐修禅定的,他身体健康。虚云老和尚这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家一百二十岁,他没有任何运动,他每天就是坐禅,有的时候一入定的时候,长时间的,三个多月他才出定,短的就常常我们见到的,一个星期、半个月,这是平常事,他自己不知道时间,半个月一出定的时候,他觉得时间好像才十几分钟,人家告诉他半个月了,他自己觉得很快。所以佛门里有修身的大道,所以我们要著重提升自己的灵性,比保养这个身体还要重要,这才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说「则有生死逼迫之苦」,这就是轮回,六道轮回。三细六粗,我们就学到此地。这首偈还没有讲完,现在时间到了,后面的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五卷)  2008/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看起,「无上慧菩萨」,偈颂从第二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所得处。无作无分别。粗者无所有。微细亦复然。】
  这首偈二十个字,它的内容深广无尽,也把宇宙万有的真相说出来了。大乘教里面最简单的一句,许多同学都能够道得,就是「万法皆空」,这四句就是解释万法皆空;《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智亦无得」,这是讲到真正究竟处,为什么无智、无得,这四句讲得很清楚。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八首偈里面,前面六首是讲「内证」。这是内证的第一首,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不同宗派所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但是内容都是一桩事情,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四卷)  2008/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4》)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一点定,未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