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莲 发表于 2018-9-1 09:16:52

《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怎样契入如来藏之理?

简单来说——心不在中、不在内都是佛的方便说;他无处不在,哪有中?哪有内外?可是呢,阿难说在内、说在中,佛一概否定。为的是逼着阿难回头,看看你阿难还能狡辩到哪里去。


所以佛讲不在内、不在中,是以妄制妄。如果不是阿难,而是目犍连,佛就不会这样说了。为什么呢?目犍连神通很大,如果说心在内,佛问目犍连能不能看到五脏六腑啊?目犍连就能看到啊,这就不方便解释了。


《楞严经》呢,是后后破前前,前面立后面破。就像我们拉拖把一样,一边往后走一边把前面的脚印拖掉。至于怎样契入如来藏之理,如果已经明心见性了,心在内,心在中,对不对啊?那统统都对。所以对于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来探讨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错误的道理是不是如来藏啊?是不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啊?要这样来领会。


真真如性,一心三藏也。


真真如性是,非如非是,非性非相,非心非色,非空非有,非一非多,非同非异,非离非即,非寂非照,非生死,非涅槃。而又随缘现如现是,现性现相,现心现色现空现有,现一现多,现同现异,现离现即,现生死涅槃,现阿弥陀佛。真真如性,如是不二,性相一如,心色本然,空有非异,一多互等,同异当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阿即弥陀,弥陀即阿。


此真真如性离一切相,即一切相,离一切法,即一切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动道场,量周沙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之无碍。所谓大光明藏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


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其中境界,人物,事相有千千万万无量种,无量种境界事物无一不是编剧之人一心所变现,请佛如来出世本怀无非就是劝导众生赶快从梦中醒来。行人果真明得此理,当下解脱成就“分真即佛”,悟后进修,成佛圆满。

圆顿大法,不历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究竟了义真真如性)放下屠刀(是放下我执),立地成佛是分真即佛,在楞严经:”发明便解脱”“何籍劬劳,肯綮修证”在《法华经》说为“一念信解,蒙佛授记”,乃至十地等觉。在心经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阿弥陀经》说为“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发愿往生”。以饭食知味而喻见道成佛,发明原心,而往生佛国。故“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临终者,临者是,见道明理。终者是圆满成就,当下生死妄命与涅槃真命圆融一体,自性佛自现其前,哪里是说等人到死时,他佛接引!


人非死非不死,佛本非自亦非他。一念悟当下转凡夫之业报之身而为菩萨愿身,如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所言“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既往生,位齐等觉”、果真明得此理之人,你想成佛也成佛,不想成佛也成佛,你没有办法不成佛。


譬如有人,从小就在一间小房子里长大,其心量就是一间房子。有朝一日开门见天,其心量当下既是天大。何能再小?此为菩萨不退转也。又如人溺水,眼部能睁。一旦见水,衣虽还湿无复命险,此为见水离水,带业往生。再如以苹果大的气球岂能把西瓜大的铁带到天上?而房屋大的气球。轻而易举就可以带西瓜大的铁带上天,铁块定业,气球心量,定业定量也,心量变量也。明理之人,心旷飞扬。昧理之人,情执低沉。《楞严经》说为想升情坠。


这就是修行人修行的正确方法。特别是刚刚上路修行的人,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必须从明心见性开始。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下,修什么法门都能成就。明心见性,必须从一心三藏开始,彻底搞明白如是我闻,阿弥陀佛。所以听经闻法太重要啦。闻中必有智慧。听经闻法,当下成就。

550605410 发表于 2018-9-1 09:53:22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非中,即空即有即中,随缘现空现有现中!

琼海当宏 发表于 2018-9-1 11:20:56

大佛顶首楞严经

wx莲 发表于 2018-9-1 12:56:45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wx莲 发表于 2018-9-26 08:04:55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怎样契入如来藏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