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领导让我必须参加佛教论坛
莫言:领导让我必须参加佛教论坛2015年10月25日上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相聚在无锡。他们受邀出席了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一个主题为“生命的相遇”电视分论坛。
前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他也是个无神论者。那么,在这两个人眼里,佛教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旁听了两人的交流分享活动。两位诺贝尔得主分别从“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人生的变化”谈起,谈到了“命运”、“信仰”等话题。
佛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10月25日上午9时,当一身黑色西装的莫言出现在无锡梵宫的相应堂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现场不少听会人员蜂拥而上,拿着相机冲到莫言面前一阵猛拍。入座后,不少观众仍然不愿离开,使得现场主持人白岩松不得不说,“到这里是来听论坛的,如果您是来拍照的,请拍完照从后门离开。”话音落下,现场仍有观众拿着手机开着闪光灯拍个不停,一直到保安制止才结束了拍照。
据了解,该场论坛通过阐发“真、善、美”的人类主题,探讨诺贝尔奖与佛教的相遇。
当白岩松向莫言抛出“听到(世界佛教论坛)组委会对您的邀请,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的问题时,莫言的回答让所有人都颇为诧异。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去’、‘我不去’。”莫言说,“当时想到在这个论坛上汇集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们,和有很多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们、教授们,我觉得我是一个写小说的、搞文学的,到这个论坛上来等于是登台献丑。”
莫言说,后来,“有关部门找到我们领导”,领导批示“必须去”,然后他才说“一定去”。
在参加了10月24日的晚宴后,莫言表示,对于参加此次论坛,的确给他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他坦言,在晚宴上他并没有认真吃饭,而是在不停地观察那些坐在他两侧的高德大师们,看他们的服装、表情、动作,“认真地观察,看看心中有佛的人,在饭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
“大有收获。”莫言说,他观察发现,“学佛的人心中的欲望很少,他们吃饭很精致,嘴巴的动作是很小的,没有人发出我们平常人吃饭容易发出的那种声音,而且我发现他们吃的食量也很少,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内心有戒律的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非常尊重。”
莫言认为,佛教是一个高深的宗教,也是一个伟大的宗教,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基因了。
“到农村去观察,你会发现,有一些农村的老人们是文盲,也没有读过什么《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进过庙宇,也没有听过什么高僧大德来给他传教。但是他的很多生活准则,他的潜意识里,实际上是受到佛教不小的影响的。”
莫言指出,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其说是佛教的观点,不如说是老百姓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的一种组成部分。“他们相信这个,以至于按照这个方法。当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的时候,弱小者无法抗争,抗争必定要付出沉重的牺牲的时候,他就想,要不我们不管这个事了,让佛教来管吧。让老天来管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我治不了你,肯定有能治得了你的,你最终是要得到报应的。”
莫言认为,从客观上来讲,佛教对校正人们的行为准则,安慰痛苦的灵魂、解脱人们面临困境,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有了敬畏感,人的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在《生死疲劳》一开始就写道,世界可能不只是我们眼前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可能还有,比如说有地狱,也有想象中的天堂。
在莫言的不少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对于这点,莫言表示,他自己相信命运的存在,他认为所谓的“命”就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规律,也可以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他说,很多必然的东西就是属于“命”的范围,偶然的东西可能是属于“运气”,比如说,运气很好,一抬头掉下来一个馅饼。
“在过去,儒家提倡敬畏,过去讲敬畏字纸,随便一张写了字的纸,不能轻易的处置它,你应该焚化掉。佛教是尊敬生命,它是对所有的生命都尊重,包括一棵大树。”莫言表示,有敬有畏,人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无敬无畏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什么坏事都敢做。
莫言指出,所以现在有一些人,他明明是做了很坏的事,做了伤害了别人的事,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他认为他很正常。“小到公共场所,有的人行为很检点,而有的人他以自我为中心,大喊大叫、大呼大闹,但是他不以为是对别人的一种侵犯,所以无敬无畏,就是因为没有这种方面的信念和信仰。”
在谈到佛教对莫言的影响时,莫言表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或者说从家长那里最早受到影响的,应该是来自佛教的影响。 佛法是一门大科学,是古圣先贤依靠佛陀教言,也凭借自身努力对宇宙奥妙进行探索的结晶。 佛法乃心法,乃生活中法,非宗教,非信仰,非文化,更非迷信,无非一个“真”字!它从哲学高度、科学层面揭示宇宙人生真理。其代表作为《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心经》所诠一心三藏之理,唯以一实相印印证万法、否定万法而又同时圆融万法,故又称为圆教——能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故又说为了义法,究竟法。 愿如来正法久住!一切自在解脱!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感恩分享! 佛教是尊敬生命,它是对所有的生命都尊重,包括一棵大树。”莫言表示,有敬有畏,人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无敬无畏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什么坏事都敢做。 众生最大的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知道自己这个心不可思议的自在和它的伟大妙用,却执着于一点点小得可怜的人天福报,不肯放下。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念。这是佛法的命脉,这是佛法的根本! 以《大乘妙法莲华经》中方便品第二中一段偈诵供养读者!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