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
摘自《蔡礼旭老师讲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共23集》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3/1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3-002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课程从《群书治要》当中看,历代皇帝没有不尊师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重老师,进而尊重道德学问,每一个人就有智慧、就有德行,天下才能够安定。所以这几节课我们谈的主题是「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上节课谈到是第七个重点「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当中第四个要点:「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中,我们又分为三项跟大家做深入的交流、探讨。尽自己的本分,在为师的角色上,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延伸开来,扮演任何一个角色,要扮演得圆满,要让人家接受、信服,这个「君亲师」的精神都要能够到位。「君」,以身作则;「亲」,爱护,不弃不舍;「师」,循循善诱,机会教育。
而为师者,他也为人臣子,他也为人弟子。尤其我们这个时代,纵使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我们所接触到的师范学院的培训也是只有四年的时间。像我自身在学校服务之前,我是读师资班,等於是大学毕业之后再读一年的教育学分,读了一年,人家就叫我们老师了。看著我们老祖宗的经典,被人家叫「老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德不配位,名不符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甚至於自己人生还有很多疑惑不能解决,自己都不能度,怎么去度别人?自己都不能觉,怎么去觉悟他人?所以从事教育工作要名符其实,自己在经典当中要下大的功夫、不断的深入才行。而且首先要具备一个做弟子的态度,假如我们今天在学校教学,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是老师了,这个就已经我们自身没有自知之明了。自己都不明,怎么去启发别人的智慧?所以人贵自知,自己的程度到哪里,自己心里有数。
我们在这个时代,二、三代人忽略了圣贤教育,我们都是补习的状况,更要从根本扎根做起。所以这个「敦伦尽分」当中,为人弟子的本分要做到。我们跟大家分享到,要主动发问,有不懂的地方要询问。其实这个是《弟子规》当中对追求学问的一个基本态度,「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们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点头、都认同。请问上个礼拜七天过去了,我们面对那么多人事物,有没有不了解的地方?针对不了解的地方,有没有请问经典、有没有请教他人?假如没有,这句话还是知识。
为什么我们不去主动的请教他人?因为我们觉得还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不足。再来,利益他人的心不切。学圣教,「慈悲为本」,要利益人的心很切,今天我早一天明白,我早一天可以利益孩子、利益他人。总是要在遇到的事情当中,清楚自己的心不足在哪里,这个毛病出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心需要在哪方面去修正、去提升。孟子说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的真心,应该念念要利益他人,就要主动提升自己、主动突破自己,这个是爱人的表现。不只是为人学生、为人弟子(我们是圣贤弟子),还有为人臣,在学校里面我们面对校长,我们也是为人臣。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教给我们的学生什么学问?我们要教给他,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学问,进而要去做到这些学问。假如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去做,知行不合一,学生要信任我们也不容易。
而学什么?「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伦常不外乎五个关系,在家有三个伦常关系,出外延伸出君臣(领导跟被领导),还有朋友关系,家里面就有夫妇、父子、兄弟这个五伦,学问没有超过五伦关系的。假如我们在学校里面跟领导都处不好,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懂得怎么「君仁臣忠」吗?所以这一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今天假如一个老师,他在家里的伦常关系都处不好,他每天甚至还要带著情绪到学校去,可能学生还要受池鱼之殃。大家求学过程当中有没有经验,某某老师今天走进来,学生说:「小心一点,今天好像有点暴风雨的前兆。」我们在讲台当中就表不了法了。「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在讲台上常常让学生感觉带著情绪,甚至於言语当中还会针对五伦关系批评、发脾气,那已经没有办法给孩子学到怎么人与人和睦相处了。
夫子有一个精神,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时时能够这样去期勉自己:「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闻到好的教诲,必然自己,这个「躬亲」就是亲自去落实了、做到了,然后去引导学生做到。这是以身教来做示范。这个态度对於我们接下来谈的第三个部分,就是一个为师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他怎么去对人、怎么对事、怎么对物?他对人的态度,可以是随时随地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什么时候是教育?可能有人会觉得上讲台才是教育,当父母的人觉得把孩子叫到面前来,就是开始教育他。其实,一举一动潜移默化都在影响;甚至於没有见到孩子,光是思想波都会影响。之前有跟大家讲到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本来学习传统文化挺认真,有一阵子看韩剧(不看韩剧好像还要有一点定力才行),结果就迷了,看到三更半夜。突然发现她的女儿在学校不认真学习,都在偷看小说。她在那里看韩剧也没让她女儿看到,但是她这个不认真的念头就影响到她的女儿。所以父母跟子女是连心,确实如此。
我们上一次跟大家就「对人」谈到,第一,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这个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第二是爱敬存心。不管任何时候,哪怕是跟人有摩擦、冲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有没有尊重对方?有没有爱护、为他设想?这个爱敬之心「不可须臾离也」,要时时能提得起来,不然学圣教会学成应付。你对某些人尊重、某些人不尊重,这不学成不平等、学成大小眼、学成傲慢了?瞧得起的就尊重,瞧不起的就不尊重,这样学是学偏了。不只对人平等恭敬,任何时刻也要平等恭敬。老师看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敬,老师不看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恭敬;在众人面前要恭敬,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上班的时候要恭敬领导,下班的时候还是要恭敬领导。不然就学成做样子,应付给人家看。
第三,我们提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其实这些对人的态度,说难,不难做到;说简单,也不容易。关键在哪?能不能放下自我,念念为别人著想,这样就不难做到。不然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放纵自己的念头跟言行。第四点,我们提到要离爱憎、离好恶,要平等恭敬、平等慈悲。第五点,有一句跟大家共勉,「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这样的存心,他懂得宽恕,懂得时时观自己的心有没有偏颇、有没有高下、有没有傲慢。其实,我们的心偏了,又有什么资格去讲他人、去论对错?所以必然我们自己先做好了,自自然然感化他人,叫「正己化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处事态度。
比方我们可能在跟人谈话当中会谈到,「那个人买那个名车,要几十万。」我们可能接话,「有什么了不起,我才不稀罕那些东西,我安贫乐道,我不追求那些虚荣的东西。」别人在贪物质,其实我们讲这些话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在贪?还要标榜自己挺高尚的,不追求那些东西,可能我们当下也在贪这个高尚之名。所以看别人贪的时候在批评别人贪,可能当下我们也在贪。所以苏东坡先生那个公案很好,「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遇到人家贪瞋痴慢,他不会起现行,他遇到这个缘不会起现行。比方说一个人跟你讲话很傲慢,你可能他一离开,说:「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硕士毕业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我们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傲慢心也起来了。比方说,「你不要生气好不好?你讲话小声一点!」我们在讲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不也是没有做示范吗?我们也动气了。所以圣贤学问用功处在「善观己心」,时时能洞察心念是觉还是迷、是正还是邪、是清净还是染著。
第六,跟大家谈到处事不猜疑。当然,我们在跟大家探讨这些处事的态度,我们当下在吸收,心态也要对。比方,我们说知恩报恩,那是自己做知恩报恩。不然我们懂了这个理,又去看别人的过,他没有知恩报恩、他没有爱敬存心。所以学圣教的人求之於己,不要求别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我们不猜疑别人,但是遇到别人猜疑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别人猜疑我了,反求诸己。
「君子耻不修」,这句话在《群书治要》当中也有,「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君子羞耻自己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别人误会他、侮辱他。别人误会、侮辱我们就动心了,哪来的修养?「受侮不答,闻谤不辩」,才是功夫。我们要重实质的东西,而且对於什么该羞耻、什么不该羞耻要搞清楚,人会觉得说被别人瞧不起很羞耻,不是的,做不到圣贤的教诲才是真正要羞耻的。「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相信的事情、言行出来,不羞耻自己做到了但别人还是不信任我,我们已经心安理得,不去强求,日久见人心。我们不能人家一个不信任,我们就跳起来了,那是变成什么?强求别人、要求别人要相信我们。任何事情要让它水到渠成,不是强求来的。「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把这个事情、把这个位置扮演好,不羞耻别人不给我这个机会。所以在每一个当下都是要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比方在一个活动当中,没有被派到重要的工作任务,你很伤心,「这个工作一定要给我做,你不给我做,我就不干了,我就不学了。」那是很在乎表现,这个心态都不对。有机会,别人可以做的,让给别人,没有问题。你今天没有表现的机会就说不干了,那叫威胁领导。我们刚刚说这个心念止在哪,自己清楚不清楚?这种心态在情绪用事,所以主管不用我们是正确的。你要成就一件事情,要为大局著想,不能常常动气。所以当自己不被理解,或者不被重用的时候,反而应该回过头来反思自己有哪里不足,这样会更上一层楼,不会在那里闹情绪。
我们上一次谈的第六点,不猜疑,但不要求别人要信任我。而为什么不猜疑?因为学圣教的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本善,所以对人不会有成见。纵使在发生事情的时候,因为对人没有成见,不会妄下判断。我们看到一个动作、一个情况,「他一定怎样怎样」,那个都已经内心对人有成见,太武断。要充分了解情况,然后不要造成误会。真正充分了解情况,对方真的有错,那也没有成见,为什么?「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他后来染上的习气,不是他的本性。所以相信人有本性,对每一个人,他始终保持信任。跟对方有缘,更要进一步尽自己的道义,因为他本性迷失了,他现在贪心做主、瞋恨做主,所以这个时候是做《弟子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昨天有朋友跟我交流到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心上没有他的过,把他的过放在心上,那变成成见了,但是不是不清楚是非对错。你今天看著孩子在那里发脾气,然后你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你的孩子以后会怎么样?「我老子都不敢管我了。」那还得了?所以我们依文解义,不能依这个文字的相去解,要依它的义理去理解。心上没有成见,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很清楚判断,这不叫分别,这叫「了别」是非善恶,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自己的职责在哪,有几分缘分,就尽几分力量。所以法是圆融的,「不见世间过」跟「善相劝」是相融的。
我们接著跟大家谈第七点,处事要懂得包容。今天是印度教的印度同胞过年,我们应应时节,以我们印度教的教诲来谈这个包容,当然颇具意义。为什么?因为这个大时代比较纷乱,可谓空前的乱世,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你看现在家庭的矛盾,以前没有这么严重过;现在翻开报纸多少地方发生战争;还有天灾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在这个大时代都有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读老祖宗圣贤书应该有的心量,没有这个心量,我们的书就白读了。《大学》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是以这样的心来学这一部《大学》,「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我们不诚意正心,这个心怎么去包容别人?怎么达到真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没有把自私自利放下,怎么去包容别人?没有把是非对错放下,怎么可能不跟人对立?
师长跟我们前首相敦马哈迪先生曾经交流过,两位长者都是胸怀天下的仁者,他们见面一开始谈的就是世界和平的问题。这一段话大家都听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种族与种族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在我们马来西亚应该很有感受,好几个种族、好几个宗教生活在一起,「政党与政党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而现在宗教徒占全人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师长说从宗教徒先开始带头,这个世界是慢慢可以走向和平、安定的。
跟我们当前处事待人接物很有关系,我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他们这些种族、宗教当中好的教诲,我们也认真学习,在谈话的时候彼此赞叹,大家就很欢喜。因为你很尊重他们的经典、他们的圣贤。「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耶稣则基督教徒悦;敬阿拉则伊斯兰教徒悦;敬这些宗教的经典,他们的宗教徒都欢喜。刚好这里有一句印度教的教诲,这个也是包容,叫:「高贵的心灵是把自己奉献给促进他人平静快乐」,人心灵高贵在哪?「奉献给促进他人平静快乐」,他们体会这个是生命的意义,所以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人生的意义,「即使这些人曾伤害他。」
人与人的相处,要真心对待,这个不是交易,不是说对方对我好,我才对他好,这是我们做人应该如此,要爱敬对待别人,不会因为任何的情况而改变。假如我们改变了,我们就变心了,就不是用真心了。清朝有一个神医叫喜来乐,他有说到,「今天有一条狗受伤了,我是当医生的,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我把那条狗给治好了。有一天它心情不好咬了我一口,结果没多久它又病了,我治不治它?」这个就是每个人回到自己内心深处,爱敬对人是我做人的根本,怎么会因为他的态度而改变?那我是利害心,不是道义的心,我学圣教学了这么多年,不是白学了,义跟利我都分不清楚,「君子喻於义, 「为政」当中很重要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所以用人用对人,这个都是做事的关键。包含在很多做事的细节当中,比方要注重组织的伦理,不可以越权去管事情,这样当中的干部会觉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这种感受,人与人就有隔阂、就有情绪、就不能团结。都要在很多做事的细节当中尊重、体恤到他人的感受。
像比方我们中心跟同仁有午餐的沟通会,同仁在修学上或者在工作上,他会提出一些情况,这些情况有时候会牵扯到一些部门做事的情形。这个时候我不能马上回应,我得跟这个部门主管沟通清楚,之后再由他们去做处理。这个我不可以越权,不能在这里拍胸脯,结果他们难做人。因为有时候同仁的反应是有道理,但毕竟他是一个角度,可能主事的人他必须考虑三、四个角度,我们假如马上回应了,我们又没有考虑其他角度,这样就处理得不妥当了。不尊重主事者,同时也太早承诺这个反应情况的同仁,到最后会里外不是人,进退就失当了。「处事贵乎心公」,这个又是很重要。做事情要公平、公正,不以私废公,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这一点假如没有做到,人心一不平,是组织最大的障碍。人心都不平,怎么可能能够团结一致?
还有一段格言讲到,这个是跟「见事贵乎理明」相应:「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能处公心,用真诚去对应,然后能够从容的去对应。我们公心,就不会被自己的私欲所障碍;真诚,就不会被自己应付虚伪所夹杂;从容就不会因为心烦意乱,反而事情没有看清楚、搞清楚。上一次有跟大家提到,我们落实家文化,其实这个「公」很重要。假如三、四百口人住在一起,每个人都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孩,这三、四百口人可以分成几派?所以我们老祖先有高度的智慧,知道人性私欲很容易起来,所以从孝道下手,让他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他就念念为父母想,他的私欲就不起了。所以家文化是无我才能够贯彻家文化,没有自私。
再来,治家没有秘密,要坦诚,还有要平等。这个「公」其实也是平等。在明朝的「天下第一家」,郑濂他两颗梨子的故事,他把两颗梨子砸碎在两个水缸里面,每个人一杯,这是平等,人心也跟著平了。当然治家要守「六和敬」,「见和同解」,见解要相同,家规大家要认同,家学大家要认同,要孝顺,要勤俭,要谨慎,这些都是治家的重点,包含家丑不可外扬,这些大家都要认知到位。
那天我们遇到一位总经理,当时我们有分析到,整个从身心、家庭、社会、世界的种种乱象,非常的纷杂。身体现在文明病那么多,心理疾病,很多以前都没听过的现在都有;五伦的冲突,包含犯罪率、诈欺种种;堕胎,一年世界堕胎是五千万人,比任何的世界大战还要惨烈,而且是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这么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是非常单纯,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尚书》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有这些乱象,全因为人心不善,问题找到了。找到根本,就能对症下药。从小教他孝道,怎么会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用孝道,天下就太平了,因为从根本上看,一点都不复杂。因为人心都去追求利欲了,追求利,伤害别人;贪欲望,身体搞坏了、精神都搞坏了。
那个总经理,他在分享自己母亲给他的教育,我听了非常触动,我说这个总经理分享的两件事情,就可以解决现在世界种种问题。他是广东人,他说他妈妈教他们:「吃饭的时候要看菜吃饭。」诸位学长,你们吃饭的时候有没有看菜吃饭?就是菜比较少的少夹,让给爷爷奶奶、让给爸爸、让给长辈,他们辛苦。一个人从小看到眼前的佳肴都是先想著父母、想著爷爷奶奶,他的私利、私欲不就下来了吗?甚至他不会增长。大家不要小看一个生活教育,它长善,它救失。他又说他妈妈跟他讲,「买衣服,打折的时候再去买。」节俭。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纵欲、挥霍、不节俭,才造成这些种种的乱象,所以这些细微的生活教育非常重要。这个节俭,我们还会讲到对物当然要珍惜、要节俭。
「见和同解」,再来,「利和同均」,六和敬,不要分谁的钱,「利和同均」,这个是家业。以前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女子纺织全部放在一起,不分彼此。甚至於明朝的一户人家,张闰,他们的妇女不分彼此到什么程度?哪个孩子哭了,谁先听到谁就哺乳,所以小孩子一、二岁的时候有点搞不清楚谁是他妈妈,这个方法就不分别。一个人有几十个妈妈,他们几百口人住在一起不分彼此。这「利和同均」。
「戒和同修」,家是有戒律的,是有规矩的,是有家规的。又有亲情,又有人情味,又很严格,这都是不要太过,不要不及,要适中,要宽猛相济。「身和同住」,在一起多给别人方便,不要只求自己方便。「口和无诤」,要能忍让、礼让,不要争口舌。「意和同悦」,有福同享,有什么好事,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同乐。这个「利和同均」应该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刚刚跟大家提到也是做事的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就像佛门进山门,首先看到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持家的原理原则是一样,他手上拿一个琵琶,太松跟太紧都不行,就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适中,不偏不倚。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