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8-1 21:40:41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20180801

本帖最后由 一心三藏-yxsz 于 2018-8-3 13:07 编辑

我们为人师的也要反省反省,绝对不能去求小孩、家长都要非常尊重我们。现在不能求了,因为师道也比较式微了,怎么说?就像我考上师范院校去教书,遇到很多朋友,第一句话问我什么?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有没有师道?怎么都没有一个人遇到我说:你考上老师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我听了一定法喜充满,他又没有告诉我,要解别人的惑要先解自己的惑。所以为人师要继续学习,学为人师要开智慧才行,那我对于教书生涯一定怎么样?充满动力,而且不敢松懈。所以师道也要靠我们老师真正把它赢回来,不能去求。

  在海口很多老师他都尽心尽力去教导《弟子规》,落实《弟子规》,有一个母亲在跟家长的联系簿当中用了「非常感谢,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用了三句「非常感谢」的话感谢老师。有一位家长因为他是住在内地,过年前夕正准备搭飞机回他的故乡,在机场(海口的机场)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孩子的老师,他说:刘老师,我们现在全家要回内地过年,特地向您辞行。代表这个家长对老师怎么样?非常尊敬,请问这个非常尊敬是结果,原因在哪?在老师真心的付出,家长可以感受得到。师道的尊严必须靠家长教孩子,也必须靠老师自己演好的榜样,让人家尊敬。而古代确实为人师者,都是安贫乐道,很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而家长也确确实实能抓住机会教孩子对老师恭敬,所以古代都有拜师之礼,父亲带着小孩,可能小孩才五、六岁,七、八岁,到老师上课的教室,父亲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先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因为所有圣贤的教诲,五经统统是折中于孔老夫子,把它整理得非常的完善,所以我们中国人尊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先跟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之后老师上座,然后父亲依然带着孩子给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小孩子五、六岁最尊敬的人是谁?父母,尤其父亲,父严母慈,对父亲都是非常敬畏,结果父亲对老师却这么样的恭敬,在他小小的心灵当中,对老师一定是不敢怠慢,不敢造次,非常恭敬。

  虽然只是一个礼仪,三跪九叩,却已经把孩子学业的根基怎么样?扎下去,恭敬,现在这个礼还有没有?没有了。我当初第一年当老师,刚好带一个班,带六年级,有一个奶奶,应该六、七十岁,她的孙子没有带作业本,老人家帮孙子拿来,连爬几楼?四层楼,爬得都有一点喘,当然老奶奶这么做对不对?不对,孙子都这么大了,要为自己做错的事负责任,不然他很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责任感。结果当我看到这位长者,她头抬起来也看到我,马上跟我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她说:蔡老师,您好。那个躬鞠下去,我的心境都不一样了,这个「老师」两个字好不好扛?诸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驼背了吗?长者这么一鞠躬「老师好」,责任重大,我们没有用心教人家的孩子,怎么对得起这么真诚的鞠躬。

  所以我突然体会到,古代在行拜师礼的时候,当孩子的父亲给老师行三跪九叩礼,请问这个老师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责任。人家这样对待我,假如没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么对得起,所以就好像心上扛了块石头,等这些孩子真的有成就了,老师心里才有点安慰,所以这些老师坐在上面,不是觉得很舒服,而是什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老师不只是念着要为人家的孩子、家庭负责,还要为了承传中国文化的道统而不能断送在他的手上,所以这都是他念念的本分。

  中国的道统特别强调师承,什么是师承?这值得我们好好来了解。我的老师净公上人教授,他到台中去就教于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师,第一次去的时候,李老师对他说:你要跟我学有三个条件,你一定要遵守,你要遵守得了我才能教你。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第二个所有要看的书、要接触的东西,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第三点李老师对他说,你以前所学的我一概不承认。因为我的师长那个时候已经在帮人家讲课,讲学,结果他的老师说你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对内心怎么样?

  我们来细细看看这三条规定,我们不要只看到这规定的严格,要看到规定所带来往后的影响,往后的利益,那我们就能够安下心来遵守。为什么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因为当我们还没有契入真实学问,很可能会在枝末当中打转,你接触的东西愈多,到最后会摸不着头绪,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听三个老师三岔路,听四个老师十字街头。诸位朋友,您细细去看、去观察,我们身旁周围有非常多很喜欢看书的人,但是他看了三年、五年,你有没有发觉他的思考很可能愈来愈混乱,比方说,外国的哪一个作家这样写,突然又说可是我又看了哪一本书,他的思想、观念没有掌握道德的纲领。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才行。

  假如是四个老师就变成十字街头,而且当你学乱了,比方说你学三年、学五年学乱了,再从头来学容不容易?可不容易了,可能还要再花好多年把错误的思想清除出去,所以择师不可不慎,选择老师要谨慎。从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当中,诸位朋友有没有感受到「慎于始」的重要性?你有智慧才能帮你的孩子「慎于始」,你有智慧才能够让自己的决定不会在开始产生偏颇。所以老师开出来的第一个条件,为什么是除了他一个人的,其余的不能听?那是在保护学生的知见。第二个所接触的书一定要老师同意,不然不可以看,那是对学生的爱护,让他的心专注,不杂乱,因为专注才有定,定才能开智慧,第二个条件所有的书要老师同意才能看,这都是保护学生。第三点,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这个用意在哪?所谓半瓶醋会响叮当,半吊子是最难学习。所以老师要他全部放下,把心中的东西倒空,用一个虚心谦卑的态度来受教,这样才能学得好,所以这三个条件是很深远的意义。

  我的师长他答应,结果守了三个月,内心非常高兴,就跑去跟老师说:老师,这三个月当中,我已经感受到,因为守了这三条,心愈来愈清净,而清净心能生智慧,能生觉照。所以他跟老师说:我不止要守五年,我要再加一倍,要守多少?十年。当我们要跟着古圣先贤学习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这三个条件,不能再看一大堆杂书,一定要遵循着老路子走,不然就可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要找老师,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这个「跟」最重要的是不是身体要跟?是什么?心要跟,老师能教一句,我们就要去落实一句。所以古代,像孟夫子没有见过孔老夫子,但是孟夫子非常恭敬虔诚拜谁为老师?拜孔夫子为师,他的真诚恭敬心超越了时空,所以学得相当的好,被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司马迁也以左丘明为师,非常恭敬的拜读他的《左传》,司马迁也深入左丘明写文章的功夫,所以他也写出了旷世的巨作《史记》。所以诸位朋友,我们能否跟圣贤人学得很好,最重要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一个好学、恭敬的心境,来对待经典,对待善友,对待善知识。我们这一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