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真伪
《净土十疑论》第七疑关于本论之作者,一般的说法是隋朝智顗(智者)大师所作。但这可能是别人假借智者之名而作的,因为按照续高僧传来看,智者大师已经往生兜率内院了,既然往生了兜率内院,怎么会作《净土十疑论》来破斥兜率净土呢?且自古以来,假借他人之名来写作了例子也不少,所以本论的作者不是智者大师,而是另有其人。
论云:「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阿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以上为《十疑论》中第七疑之原文)
《十疑论》说:「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论中话意与弥勒上生经完全不符。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说:『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
从这段经文看,「行众三昧,深入正定。」只是诸功德中一部份而已,其他还有,严守诸戒行,显威仪道貌,扫塔涂地清净道场,以清香花果供养佛、菩萨,精勤读诵大乘经典。上述修持,都是被摄持的条件,必要至心恳切,全修者得上品上生。修多分者,得上品中生。修少分者,得上品下生位。在修持上虽然不断诸烦恼,可是他的程度好像得六通圣者。所以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只是诸功德的一部份。
还有最方便「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受八戒斋。」这些最简单方便法,正是往生净土同一模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往生西方净土。称念「南无弥勒佛」得往生兜率净土有什么错误。尤其是一生中能持一次「八关戒斋」,再把功德回向兜率净土,将来人间别世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是佛陀放光向大家说明,当然得到现在佛和未来佛保证,为何本论说:「无方便接引之义」。
佛陀再叮咛说:「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这几句经文,是佛陀向众生再肯定绝对往生之语词。
佛陀又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难道闻弥勒菩萨名后,欢喜恭敬礼拜,即能往生弥勒净土,还不够方便吗?其他还有很多方便方法。请读《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十疑论》又说:「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论文与弥勒上生经亦不符合。
《上生经》说:「兜率陀天,五百亿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化作五百亿宝宫,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出五百亿诸天宝女。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菩提心)。」
「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从这几段经文看,应该够详细了吧!怎么说没有树林、风声、乐器说法呢?经文中只是没有水鸟说法。
「五大神中『喜乐』,雨如意珠,显说无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也说得非常明细。
《十疑论》说:「兜率天宫,又有女人,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此说又不正确。
论者将兜率外院和内院混淆,内院五百亿宝女,是五百亿诸天天子愿力所化。五百亿天女,是大神「牢度跋提」,为了庄严微妙宝宫,所以化生九亿天子和五百亿天女,她们只是帮助说法。论中所说,着五欲之心之天女,乃兜率外院之福报世界,有男女,有情爱,有生产,外院男女情爱,执手成热,欲火消退。这是内外院不同情形。
疑论中所说「弥陀净土,纯一大乘」,五浊恶世之娑婆众生,尤其是末法之今日,有几人能往生「弥陀净土」,说法者应该心里明白。虽有三品九生之位,临命终业力现前,十声圣号不是好唸,何况西方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临命终时,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才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
所谓「清净良伴」不只弥陀净土有,兜率净土也有,下例作个比较:
弥陀净土: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诸大菩萨在其国土接引众生,及净土宗诸祖师者众。亦有无量无边阿罗汉。
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其他尚有很多大德高僧,请看「虚云和尚兜率受教记」。
论中所说:「弥陀净土往生者,遂至无生之位」,其实不只「弥陀净土,遂至无生法忍之位」,十方净土皆是,就是兜率净土之众生,将来个个「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十疑论》说:「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此说又不对。
释迦佛和弥勒佛,愿力不同,绝不可一概而论。释迦佛之愿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浊世众生福力微薄,见佛不得圣果者众。《大智度论》说:「佛出世时,舍卫城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三亿家不闻不见。」
至于弥勒佛本愿,是人间成净土时成佛。《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使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慇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
《弥勒下生经》说:「将来大地化为净土,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稳快乐,时弥勒下生。」
其他尚有不同之处,释迦佛住世为贤劫中第九劫,属于五浊恶世时期,众生顽固不易调教,所以佛陀还要从五戒十善开始教育。弥勒佛住世为贤劫第十劫,属于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无十恶,不顽固,弥勒佛不必从小乘戒说起,可直接讲大乘法义。尤其是此时众生不愁衣食,只要安心闻法。在六万年中,时时听闻佛音,个个皆得法眼(法眼即地上圣位菩萨)。
《十疑论》说:「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印顺导师对于本文,以怀疑态度说:「不知有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是弘传弥勒法的,真谛、玄奘大师,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成佛之道一三二页)
印顺导师又说:「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对于本段疑问中所说的,常照也有几点疑问?
第一:无着是否曾向世亲说:「汝见弥勒即来相报」?因为无着菩萨早就见过弥勒菩萨,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此可见婆●槃豆法师传,传上说:「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
又说:「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
至于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则如传上说:「无着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生,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
第二:人间别世后,往生兜率,内院和外院完全不同。内院是净土,以莲花为父母,出世即知朝拜弥勒尊佛。《上生经》说:「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子,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外院是福报土,以天神男女为父母,初生如人间四岁小孩,而后成长至四由旬高。寿命四千岁,四千年中的成长过程,到青春成熟期,是否还要一段很长的天上时间?怎么在人间短短几年,师子觉就和外院天女结成眷属,而贪着五欲,这可能吗?
第三:师子觉三人一生愿力,求生兜率内院,内院往生者即刻以莲花化生,师子觉怎会跑到外院和天女结婚。《上生经》说:「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尤其是院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墙为七宝所成。内院外院天人身高四由旬,外院天人不知内院情形。内院又比外院殊胜万倍(佛陀说过:住世一小劫,也不能说完内院胜妙福处),内院天人怎会向往外院,而往外跑?
第四:从人间往生兜率净土,岂是诞生外院后,再移居内院,不然怎知道外院天女色相微妙,而停留结成眷属。
《十疑论》中举证理由无真实性,论者为什这样做?莫非是印顺导师所说的「别有用心」。尤其是引喻本论大德,该考证上生经,而观知本论义的真假,说法者不要因偏爱西方净土,而「故意撰说」。总之,不可因私人之偏爱和法执,取法绳自缚,何等不智,阿弥陀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