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7-20 12:40:26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摘自《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这是要我们明白,我们跟圣贤人本来无二无别,所以应该发愿效法圣贤,如果不去效法圣贤,自甘堕落,那就叫自暴自弃。所以不要自暴自弃,圣贤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佛菩萨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可驯致”中,是慢慢按部就班地做。“驯”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驯服自己的烦恼,慢慢克念作圣,在念头上克服自己的恶念、烦恼,在行为上去除自己的坏习气、毛病,修德立业我们一定可以成就!这一生我们希望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只要我们真有信心,立定志愿,这也不是难事。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圣贤的道路上,在成佛成菩萨的道路上,我们共同精进!谢谢大家!   
   
      圣贤教育的闪光   
   
      ——参加净宗学院二〇〇五年“幸福人生讲座”的感想   
   
      末学茂森有幸参加净宗学院二00五年三月六日至十三日在澳洲图文巴市举办的为期八天的“幸福人生讲座”。这次讲座是由净宗学院院长、澳洲昆士兰大学暨格利菲斯大学荣誉教授净公上人老教授发起的。这是净公上人老教授为推动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劫难,唤起大众真诚爱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一次重要活动。本次讲座,由净公上人教授的学生蔡礼旭老师主讲,他以古代圣贤教育基础课本《弟子规》为教材,全部课程共为四十个小时。参加者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地区,有三百多位听众欢聚一堂,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有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律师,公务员,警官,企业家,大、中、小学生,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等。主讲用华语,讲座特设同步英语翻译和越南语翻译。讲座全程在网路上现场直播,全世界每个地方都能收看。   
   
      蔡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侃侃而谈,将中华圣贤的教导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当今时代的特色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例子,传送到听讲者的内心,如同海浪不断地拍打着我们心上的岩石,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包括末学在内,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感怀落泪,时而忏悔往事,时而感奋未来……听者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教熏习中滋养浩然正气;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中激发崇高志向;在缅怀前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中领略圣贤之心……听众中有一位七十岁的马来西亚妇女连连叹息,觉得与《弟子规》相逢恨晚,为自己不会教育子女而感到内疚;收看网路直播的一位台湾同学特地传真一封感谢信来,说自己听了讲座之后痛哭流涕,向母亲认错,忏悔过去的不孝;澳洲格利菲斯大学的杜威汉教授(Professor Toh Swee-Hin)在听了英语同步翻译之后,表示也要积极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活动,并准备在三月二十一日澳洲和谐日在大学里组织一次伦理道德讲座……   
   
      圣贤教育之光驱走了我们心中的愚昧和黑暗,让我们找到了做人的准则和生活方向。   
   
      我学习了《弟子规》,心中常惭愧。我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整整读了二十年书,然而三十二岁的我却从来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圣贤教育。我的专业知识也许已经是高楼,可是我的品行道德却还是茅屋。我虽在大学任教六年,身为人师,可是在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仍然常犯过失。我深切地感到,我们这一代青年多么需要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多么需要圣贤教诲的滋润啊!使我们把眼光从金钱、名利、物欲的焦点移开,从竞争和斗争中松绑,从自私自利中解脱,而代之以真诚、爱心、平等、和谐、礼让、互助、宽恕、包容、天下为公。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多么希望拥有这高尚的情操,我们多么希望能生活在爱和感恩的世界里!我很庆幸自己有此殊胜的机缘,能接受圣贤之道的补习教育。   
   
      我发愿今后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的教导,在家做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老师,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对自己清净寡欲,对社会尽职奉献。不断完善人格,立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实践与弘扬圣贤的救世利民之道!   
   
      我深深感到,《弟子规》不仅是儿童应该接受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终身奉行的规范。我们成年人应当补上这一课。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李毓秀先生,他是根据中国古圣贤的教导而编写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中孔老夫子提出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此教导为总叙,全文以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加以阐述,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具体列出为人子女和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自身修养、治学态度以及世间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着重品德修养教育与生活教育,培养为人子女和学生一生中应具有的素质,教导弟子应敦伦尽分,诚意正心,作君子之行,乃至成圣成贤。   
   
      蔡老师的讲解,是以净公上人教授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为纲领,而详加推演《弟子规》的教学,因而显得在广博中有深度。净公上人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这种美好的教育教我们的是什么呢?——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这些教导是圣贤自性真诚的流露,所以听闻学习能唤起我们每个人好善好德的天性。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希望推动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我觉得《弟子规》是最好的基础教材。   
   
      落实《弟子规》必须从教育者本身做起,以身作则。圣贤教导我们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君、亲、师这三种责任。比如做父亲的,为一家之长,要负责带领好这个家庭,履行“君”的责任;又要关爱子女,做一个慈父,履行“亲”的责任;要教导好子女,同时自己也做子女的表率,履行“师”的责任。这三种责任都做好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圆满。希望各界仁人志士共同推动伦理道德教育,新闻媒体加以积极宣传,形成社会风气,那么幸福的人生,和平的世界是指日可待了。   
   
      感恩净宗学院举办的“幸福人生讲座”。道德的精华在这里展现,圣贤的教诲在这里闪光,爱与和平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走出学院的大门,我突然明白净公上人教授所说的:“《弟子规》是儒佛大道修学的基础,是断恶生善的生机,亦即自救救他于无尽苦难的至善妙方!”   
   
      后学钟茂森 写于澳洲昆士兰大学校园   
   
      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   
   
      附录:《弟子规》溯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堪称人类智慧菁华。   
   
      《弟子规》正像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向后世子孙们娓娓讲述着祖先源远流长的文明。   
   
      《弟子规》的纲目渊源,很容易追溯到《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追本溯源,《弟子规》可以一直上溯到《礼记》。   
   
      周公制礼做乐,立君臣之道,以德治国,教化天下,不仅使周朝绵延八百年不衰,更自周公后礼乐大兴,后世人得以定尊卑,明天理、人理、物理,从此天下教育有了参证准绳,孔老夫子以及夫子之后的历代尊儒尚儒者,树立了学圣希贤的行持规范,更为当今伦理德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孔老夫子当年最仰慕的人,是圣哲周公,所以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以古圣先贤行谊为范,删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礼记》,充分论述了礼的本质,以及礼的运用,字里行间,都折射着先哲的人文关怀,时时处处蕴涵着祖先的深厚恩德。   
   
      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弟子规》中的许多内容源于《礼记》。   
   
      例如:   
   
      1、《礼记·曲礼上》中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与《弟子规》的“冬则温,夏则凊”;“居有常,业无变”相应。   
   
      2、《礼记·内则》里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与《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相应。   
   
      3、《礼记·问丧》里说:“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这与《弟子规》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相应。   
   
      4、《礼记·祭义》中说:“事死者,如事生……”这与《弟子规》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相应。   
   
      5、《礼记·曲礼上》中说:“立必正方,不倾听。”这与《弟子规》的“步从容,立端正”相应。   
   
      毋庸置言了,《弟子规》与《礼记》是同本一源,是我们儒家圣哲人,代代承传下来的生活规则,它们的本质都是一个恭敬。诚如历代先贤对《礼记》的注解中所说:“礼者,理也”;“礼者,履也”。是说礼是一种成文的规则,是让我们去履行实践的,也就是让我们拿来做的。   
   
      《礼记·曲礼上》开篇第一句话:“毋不敬.”而整本《弟子规》句句通人的心性,孝也好,敬也好,都无非是讲人的心境,所以《弟子规》从头至尾讲的是孝敬、有礼。小而言之,是我们建立人和的立身处世态度,大而言之,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以孝道为原点,进而做到“长者先,幼者后”;“尊长前,声要低”尊敬所有的师长,……再把仁爱之心,推及到万事万物,达到“泛爱众”。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整个世界都要和谐,和谐来自我们礼敬的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被誉为礼义之邦,那是内在和谐的外在体现。   
   
      当我们按照《弟子规》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那么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自然会小心谨慎,讲信修睦,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时时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做人方面的应对进退都学到、做好了,有多余的时间才去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所以《弟子规》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要解行相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一句,做一句,做到了,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有多么深远,才能够体会祖宗的深恩厚泽,进而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   
   
      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它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金钥匙。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却弃之已久,惭愧之至。   
   
      中华民族,古来崇尚教育,并坚信教育应从幼儿开始,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一切从落实《弟子规》开始”。当今大德仁人,也一再呼吁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理念,做社会大众的示范。   
   
      因此,《弟子规》是儒学根本,要承传先志,继往开来,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其它经典是枝叶花果,扎根的教育要做好。   
   
      让我们以诚敬的心学习《弟子规》,亲近这位五千岁的老人,在生活中学《弟子规》,做《弟子规》,演绎《弟子规》,真正的学习是力行,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正己化人是圆满的教育,所谓“赞天地之化育”,效法天地之德以教化天下民众,唯此,才可以承继弘传祖宗的智慧德能,才无愧于圣贤弟子、炎黄子孙,无愧于与天地并称之三才。   
   
      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伦理道德能够规范成文,流传至今,使得我们乃至后世子子孙孙言而有则,行而有法,动而有道,这是中华之幸,万世生民之幸!   
   
      今以溯源《弟子规》为缘,感念祖恩,愿我辈学子仁人,勿负圣哲先贤苦心,尽发殷重真心,读诵受持此修德立业之根基《弟子规》,于敦伦尽分中渐入圣贤之域,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为世界乃至法界和平恪尽一己之力。   
   
      ——编者谨呈   
   
      后 记   
   
      钟茂森博士的《弟子规》学习心得报告,和一般的学习讨论方式有所不同,是应机说法,针对当今社会各阶层不同学人,从作为成人、作为父母、作为修道之人,作为在世间想立大业,甚至想在出世法上能成就道业的角度来进行的学习探讨。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弟子规》应该作为童蒙养正教材,是给孩子学的,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圣学的根基,教儿教女要先教自己,所以,大人、父母更应该学。   
   
      《弟子规》,采用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的形式,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部分,为我们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读来琅琅上口,又详尽列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便于受持,尤其强调到家庭教育乃至生活教育的细节,所以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修身规范。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7-20 12:41:51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此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学佛的人,也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那么,《弟子规》作为落实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部教材,正是我们一生成就学业、家业、事业、道业的根基,所以本次的学习讨论定名为“修德立业的根基”。   
   
      博士秉承恩师教诲,把《弟子规》看成入《华严》的根基,甚至把《弟子规》与佛家大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同,因为佛教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弟子规》中所讲的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同样含有《华严》深奥的学问。我们后学者要懂得去深入,在平常生活中,善用己心去体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博士修学精进得法,由浅入深,小大不二,芥子须弥,以佛学角度解读《弟子规》,升华了这部儒学基础典籍,把《弟子规》所阐述的道德品行、义理,完全导引到人人本具的自性。“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真正能够力行、学文合一,学习并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一定可以恢复圆满的自性,即通过修持《弟子规》,把性德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觉悟人生,达到成圣成贤,所谓“圣与贤,可驯致”。   
   
      报告中一再重申,教育的本质是上行下效,成年人希望孩子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懂得先做好榜样。孔老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不如身教,自己身正,正己化人,孩子自然学到。何止教育孩子如此?人在社会中离不开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道德关系,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哪一伦中不需要模范?若志士仁人欲推行圣贤之道,更要自己先涵养德行,然后能教化天下,道业方成。   
   
      修德悟道,道在哪里?《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第二部分“出则弟”,孝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前两部分孝悌是后面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个部分的基础,孝悌为人本,修身之根,由亲亲,到仁民,到爱物,然后走入圣贤之域。所以当年孔老夫子按照《弟子规》教导学生,三千弟子孝亲尊师者众,也以此成就了诸多世间圣贤,而孔老夫子自己成为德侔天地、垂宪万世的至圣。世间圣贤尚且要奉行《弟子规》,何况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作佛作菩萨的修道之人呢?就更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当代一位大德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耳。”这是讲《弟子规》是根本之根,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在根上扎根,《弟子规》句句做到,道德的根就扎稳了,我们这一生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就都有了把握。   
   
      《弟子规》给了我们人伦中的所有规范,甚至不仅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待人处事的良箴,成圣成贤的妙法,成佛成菩萨的至要,看似简易,其义理宏深,“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欲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当是尽早发菩提之心,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起,从《弟子规》的字字句句做起。   
   
      正如今人见钟博士,会感佩其承继先志之德行高义,慨叹其解读经典之淹贯博洽,孰不知今之风范是以孝为本,落实圣贤教诲几十年之性德流露耳。我辈徒呼负负,未若以博士为范,从《弟子规》,从孝亲尊师行得一步!   
   
      ——编者谨呈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