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7-15 10:24:32

受斯对报苦。杀生食肉者。从诸地狱出。受饿罗剎身。师子
豺虎狼。猫狸鸱枭鹫。唯捕新血肉。众生各藏护。不令其得便。饥火常烧心。念
念思他肉。由是恶熏习。大慈种永断。设得生人中。残疾命短促。愚痴谤因果。
死还堕地狱。佛说此语时。无量诸罗剎。悲号誓断肉。及护断肉人。汝今闻此经
。云何不改过。徒劳生为人。不及食人鬼。慎莫烧山野。慎莫破堤塘。莫伐有巢
树。莫烧含蠹薪。若见杀众生。方便常救护。
南无十方佛。大智德世尊。我欲劝众生。舍酒求明慧。如佛之所说。饮酒多过患
。八万尘劳门。三十五种失。悉以酒为本。汝等应谛观。酒酣心眩乱。六识尽昏
迷。君臣乖仪节。父子绝尊卑。母女乱其风。礼检不能制。如舍婆提国。有鸯掘
摩罗。酒醉淫泆母。因兹杀其父。母复通外情。将刀复害之。亦如莎伽陀。神通
大罗汉。因游支提国。渐到跋陀村。彼有大毒龙。字庵婆罗提。其龙甚暴恶。侵
害彼村人。罗汉神通力。降伏毒龙已。村人思报恩。多设酥乳糜。有女设糜已。
忧其发冷病。遂取水色酒。奉上大罗汉。罗汉谓是水。饮已酒力发。迷乱倒寺门
。衣?弃余处。醒时用神力。能伏大毒龙。醉后如死人。不能伏蝦?。世尊命罗
汉。及诸比丘众。至彼罗汉所。因兹制酒戒。正法念经说。阎罗责罪人。将驱入
地狱。先说如是偈。酒能乱人心。令人如羊等。不知作不作。如是应舍酒。若酒
醉之人。如死人无异。若欲常不死。彼人应舍酒。酒是诸过处。常能不饶益。一
切恶道阶。黑闇所在处。饮酒到地狱。亦到饿鬼处。行于畜生业。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地狱中地狱。病中之大病。是佛之所说。若人饮酒者。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无因缘作恶。于佛所生疑。坏世出世事。烧解脱如火。所谓酒一
法。若人能舍酒。正行于法戒。彼到第一处。无死无生处。莫饮无明酒。能为众
苦因。声闻住明脱。犹是醉归人。若是病苦时。应当观病本。从痴有爱生。习业
招病果。耆婆尽道术。尚不能救疗。岂有世药酒。而能瘥我病。酒为放逸根。不
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酒戒。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犯戒。
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实时身磨灭。决定能使瘥。我犹故不饮。?今不定知
。为瘥为不瘥。作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汝听酿酒
家。死堕?糟狱。亦堕沸灰中。一万八千岁。汝听沽清酒。死堕酒池狱。满中如
洋铜。入其中受苦。汝听饮酒人。死堕灌口狱。手自酌铜汁。昼夜灌其口。汝听
人将酒。逼劝持戒人。死入冰池狱。八千万岁苦。皮肉皆破裂。日夜百死生。然
后五百生。生辄无两臂。汝听或强力。或时因戏笑。持酒与僧尼。强伏令其饮。
死堕截膝狱。六百万岁中。五百大力士。常截其两膝。乃至过酒器。五百世无手
。常作蚁虱形。曲蛆及蝇蚋。痴执无知虫。一一五百世。汝听吉陀婆。沽酒倏堕
井。罗汉饮其水。八万圣皆醉。由是恼圣人。死堕锯?狱。八万大劫中。常受锯
解苦。后出得为人。其身长三尺。颜貌青黑色。耳鼻孔闭塞。无眼唇褰缩。手足
无十指。何?破戒心。持酒逼他饮。多见世愚人。逼他食酒肉。自不能清净。都
无羞耻心。复将不净食。凌逼破他戒。宁可断人命。莫破他善心。杀命一死生。
未必至三趣。破戒失人天。及失解脱法。汝听断酒肉。所得福德利。有人持七宝
。国城妻子施。不如断酒肉。千万分之一。乃至满大千。七宝持布施。不如断酒
肉。千万分之一。假使为求福。锻金以为人。其数百千万。持用广布施。不如断
酒肉。千万分之一。假使有佛子。造幡华宝盖。满三千大千。持用供养佛。不如
断酒肉。千万分之一。犯之罪即重。持之福亦深。善恶长形对。苦乐镇相寻。及
健速回首。早计各悛心。莫待无常到。如瓶满自沈。勉哉须努力。同侍七宝林。
此偈并出诸经。凡读诵者常须保护。若有轻慢。即是轻慢诸大乘等经。得罪非少

  明曾大奇端甫居士护生篇
客问。经言。人食羊。羊食人。生生世世。互来相噉。以是因缘。历千百劫。长
在生死。推之他物。亦莫不然。如是则人之涉世。触手成罪。亦可惧矣。将诚然
乎。通曰。夫圣言如实。经旨不虚。轮回之说。报应之谈。据事似诞。寻理必然
。夫人之力。莫大于心。心力所牵。形勿能抗。故心悲则貌皱。心喜则貌舒。暂
情犹且役貌。全力固宜易形。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
之。几希既去。同体禽兽。与禽兽同体。则形逐神迁。力猛则迁于生前。力缓则
迁于死后。淹速少异。究竟理齐。若画师之为马。靳尚之为蟒。死后之变也。封
邵之为虎。明琛之为蛇。生前之变也。明琛化理。与画师同。一以艺故。纡神情
于騄耳。一以论故。寄观想于率然。神往则形随。想成则我易。蛇马嬗矣。。然
或速化而或徐受。则猛缓异也。封邵化理。与靳尚同。一以暴故。情同于于菟。
一以忮故。理均于毒蟒。情同则形符。理均则事等。蟒虎肖矣。然或速化而或徐
受。亦猛缓异也。资此而言。则轮回之说。事在不疑。轮回无疑。则我之为我。
亦将不免。何则。善境难攀。恶途易涉。即今贪心、瞋心、毒心、胜心、憎人心
、忌人心、爱恋心、骄慢心、妄想心、贡高心、名心、利心、杀心、淫心、触事
现行。流注不断。谁非蛇蟒之相。并是马虎之因。然则四肢九窍。暂时人体。爱
子艳妻。剎那眷属。一息不还。人物谁辨。如此而犹恬心伊公之鼎。快意朱亥之
门。殚四海于宾筵。耗万钱于食品。效秦宫之连骑。美晋国之如坻。吾恐伤心之
惨。行将自及。周颙所云。不亦悲乎。夫人与物无异。而人之所以不杀人者。其
途有三。一曰不敢。二曰不忍。三曰积习。横目之民。游侠之家。莫不欲推锋异
己。剚刃仇胸。然而敛手莫施。怀恶不展者。徒以竹书可畏。刑鼎是虞。此之谓
不敢。司命之君。专杀之长。势堪逞暴。力可快心。然而一夫之狱。迟回不上。
一人之死。惨戚不宁。徒以圆颅方趾。同体触怀。寡妻孤儿。??可念。此之谓
不忍。既以不敢而又不忍。则杀人之事。世间全稀。渭水之血。或终身而未?。
河南之屠。或卒岁而不闻。家习为俗。世酿为风。虽或药崧之徒。横触躁君。吉
顼之党。?抵鸷后。而犹执杖莫下。持匕不前。意怯于临杀。手柔于濒死。此之
谓积习。三事交持。而苍苍之民。得寄命于其中矣。若夫物则不然。屠侩之业。
不施禁于?苏之年。鲜食之民。不抵偿于尧舜之日。杀心炽于异体。爱念伏于分
形。声缘业而殊?。故似惨似舒而闻之者不怜。肉偿负而非参。故不臊不腥而食
之者甚旨。彼命乍酬。则因已往而难见。我仇方结。则果未来而谁知。因果双?
。砧刃交施。而又见杀闻杀。不绝于耳目。自杀教杀。无间于岁时。漉虫护草之
慈。僧既寡二。高柴幸灵之善。俗亦无双。而近儒节用时取之说。吾道中正之语
。又熏蒸于其耳。浸灌于其心。於是千生入?。曾无动容。百品充庖。略不关念
。万方逞暴。四虫亡诉。强者则搏人以争一旦之命。弱者则吞声以填万民之腹。
不依人而食者。则匿于山林。宁受大兽之噬。犹十二之可逃。必依人而食者。则
豢于牢筴。以待不时之需。无万一之能免。呜呼。唐人有云。生也何恩。杀之何
咎。奈何令至此极乎。然如前所称。则幽冥报对。何异王法。为日差缓。酷踰万
倍。岂以口故而甘斯苦。纵谓不然。犹当宝慈止杀。抑嗜全仁。观同形于异形之
中。想共体于殊体之外。观念既久。慈力自成。正不作子肉之想。亦何有人物之
分。若夫习心所使。尤须推破。夫薄恶之俗。生女不举。?胡之民。男亦如之。
积习使然。无分骨肉。然则以不杀习心。虽物可不杀。何?于子。以心习杀。虽
子可杀。何有于物。此之习心。缔业之本。将欲去杀。先须照习。照心一起。积
习自蠲。至于近儒之谬。则隐心而求。良亦易知。夫孟子言仁民而爱物。谓其爱
有缓急耳。若杀之食之而犹为爱。则与佛经所说罗剎女事何异。罗剎女食人曰。
我念汝。食汝。夫食人而曰念人。与食物而曰爱物者。同乎不同乎。中正之义。
缘督为经。逐事而求。失之已远。而?少杀为中。征何典文。有识闻之。祗足莞
尔。子路鼓瑟。杀心在弦。孔子斥之。门人辍敬。开辟以来。宁有杀心未尽之圣
。而邪说横兴。锢我华夏。大雄尝言。末法之中。魔道炽盛。以魔力故。令人不
觉。今之邪说。亦自易晓。而地横万里。时历千年。聪明智达。雷同莫悟。吾佛
之言。信不我欺。昔陶隐居修习求仙。多历年所。而鸾鹤杳然。心甚疑之。他日
其徒先得飞升者来告曰。上帝以子注本草。用水蛭为药。杀命良多。故他行虽满
。以是为谪。隐居乃悟。改用他药方。近儒笺书。不幸无天人之告。遂使世安其
说。万物并命。号天不闻。入地无隙。世鲜孟孙之傅。谁动孤兽之悲。旁无介氏
之君。孰解三牺之恨。母视子死。子视母亡。或鞭皮而即下。或洒乳而方终。或
临危而护孕。或冒死以随儿。见之惨目。言则伤心。又公子打围之后。将军射猎
之余。万肉登俎。百族失群。孤雌夜啭。如抱黄鹄之哀。独雉朝鸣。似写商陵之
恨。啁啁??。踽踽茕茕。固知七情非独人锺。蠢蠢之物亦尔。五常宁惟我有。
林林之生皆然。念至于此。则万劫习心。一念可灰。习心既灰。忍敢俱消。三途
并宏。物如人矣。而又大乘为心。急人犹己。一人告百。百人告千。转转相告。
至于无算。大慈之说。晓然于世。而后排虚无坠。跖实不僵。虽复咸若世远。攀
巢俗邈。而物之免者。良亦多矣。呜呼。彼既有必?之果。此又有必造之因。吾
言虽苦。或可回虑。夫近儒之说。毋论异于孔孟。即孔孟实然。而吾佛如此。孔
孟如彼。一泾一渭。较然自分。尧武并世。人必归尧。孔佛并生。得不归佛。此
其所以王于三界。奄有大千。为众父父。为众母母者也。昔墨子兼爱。或人病之
。墨子曰。今有兼士于此。兼士视人之父母。若己之父母。视人之妻子。若己之
妻子。别士则反是。请问子有远行。当托妻子。将托之于兼者乎。抑托之于别者
乎。其人曰。吾托之于兼也。墨子笑曰。子方托妻子于兼。言而非兼。何也。今
之谓杀为中正。谓不杀为过当者。亦幸然为人耳。使其戴角而居。衣毛而处。悬
命于郇厨之下。游魂于羿彀之中。羲罟前施。孔弋后逐。成汤虽仁。犹然结网。
子舆诚爱。曾不闻声。于斯时也。大觉垂悯。倏然而现。则夫夫也必将悲喜交怀
。旁皇归命。若抱怖之鸽。荫影而息机。濒死之羊。衔刀而祈客。又何暇持前人
之余论。较孔佛之胜劣哉。
  释圣量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
。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
。遂可被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
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
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
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原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
。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
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
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
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
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
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
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
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
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
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
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
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
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
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
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
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
出轮回。渐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
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
。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
。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
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
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
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隋智
者大师。買臨海江?溪梁六十餘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立碑。禁止渔捕
。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干元二年。诏天下诸
州各立放生池。?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
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髣?。宋真宗天禧
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
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通流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
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
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
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
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噉。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
。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
善心。不加诛戮。又?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
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
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
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
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
企其体帖放之之意。中心恻然。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7-15 10:25:21

不忍食噉。既不食噉。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
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
。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不止一人
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
。父子团?。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
。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
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南浔极乐寺外。向有
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
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
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霖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
。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
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
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人等。共襄
胜事。祈予作序。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
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
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
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
其几千万亿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万善先资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