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公上人讲宇宙人生真相集第五六卷南无阿弥陀佛
他们所弘扬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们所示现,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总不外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不但世尊一代时教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诸位去想想,哪一个离开这个原则?我们觉悟了,明白了,只要抓住这个原则,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四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34》)...现到的。所以佛菩萨化身,我们仔细观察,不管他现的是什么样的身形、什么样的色相,你一定能够体会,他心地的真诚、清净、平等、智慧、慈悲,这个身相就叫做妙好身。以这一种身相,利益一切众生。
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四众弟子,在家、出家四类:在家男众、女众,出家男众、女众;教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明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世出世间所有的教育没有佛教育这样的完善完美,他教我们什么,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办事,教我们怎样与一切大众相处,这是现前我们这一生得殊胜的利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人间佛法,这个教学就是道道地地的人间佛法。佛法的教学并不是止於这个阶层,如果止於这个阶层,这个世间许许多多圣贤的教诲也能做到,佛法更有殊胜的超凡入圣的教育。只要你真正懂得了,真正觉悟,还有超越世间、超越天上,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学,这就殊胜了。
这其中有个大道理,这个大道理一句话可以说出来,但是要想契入、证得这个境界,就不是一个容易事情。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什么人能够证实这个事实真相,佛教里面就承认他是佛,这个人就成佛了。所以成佛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宇宙人生是一回什么事,他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印度人称佛陀,就是中国人称圣人。圣的定义就是明了,对於万事万物通达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白,这个人在中国称为圣人,在印度称为佛陀,所以佛陀跟圣人的意义完全相同。在宗教里面称为上帝、称为神、称为主,实在讲意思都相同,都彷佛,只是名称不相同而已,这是佛教育最深的义理。
佛家的教学,你要是接触到之后你就知道,与我们自己关系太密切了,字字句句每一句话都是讲我们切身的问题,不像世间一般教育。一般教育,说实在话,很多我们学了,学了都没用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四六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46》)
...面什么样的品种都有叫杂华。这个花园是什么?花园就是虚空法界。杂华是什么?就是里面的一切众生,我们讲的不同的诸佛国土,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那就是杂华;没有一样不是「真善美慧」,各个都具足圆满的真善美慧,你要通达你才会欣赏。十法界依正庄严,佛菩萨的法界真善美慧,你欣赏它;阿鼻地狱里头也具足真善美慧,你也会欣赏它,你也会很爱护它,所以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讲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无情众生,一个心看待,这个是佛境界。
一切诸佛通过《华严经》的学习,都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的人多了。当然还有很多人没有能够证入,真正能证入的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入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中下根性,虽然「大方广佛华严」是自性本具的圆满功德,为什么一切众生还有上、中、下根?这个上中下根从哪里来的?本来没有,是因为你迷的浅深不同。迷得浅就是上根,迷得深是下根。根性不相同,是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迷的程度,从这上面产生的差别。由於迷惑又产生了分别执著,这个执著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不下,放不下当然你就入不了佛华严。佛华严就是一真法界,佛华严就是极乐世界,你没有办法契入。上根利智的人不必等往生,已经享受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现前就享受到,上根人,这种人往生决定生实报庄严土。或者我们说得浅显一点,大家容易体会,现在我们还没有往生,已经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气氛了,已经感受到了,这个气氛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谁是上根人?烦恼轻的人,执著轻的人,妄想少的人,这种人就叫做上根。
《华严经》的当机者,也就是佛讲《华严经》对象是谁?古大德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没分。法身大士在大乘圆教里面是初住菩萨,初住以上这是《华严》正式的学生,我们今天是旁听生,不是正式学生。圆教初住菩萨,世尊在经论里面给我们介绍得很多,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四九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49》)
...果,「解脱因果次第成」。这首偈子里面先因后果,先说世间,后说出世间,都是有次第的。清凉大师给我们做总结说,「佛身清净是解脱因,生无尽乐是解脱果」,这话说得好!解脱两个字怎么讲?「解」是解除、解开、解放,是这个意思;解除的是什么?烦恼、忧虑、牵挂、习气。「脱」怎么讲法?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解脱才是果,解是因,脱是果。我们凡夫,世间人所谓的「心有千千结」,这还得了吗?一个结你就脱不了六道轮回,那你还有千千结,还得了!所以你生生世世,没有法子离开六道轮回。佛给我们说,这些结不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能够解脱吗?没有法子解脱。不是真的,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而已。这个错误观念在佛法里面叫迷,迷才有千千结,悟了的时候结就没有了。凡圣的差别就在迷悟,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就堕到众生,就这么回事情而已。佛家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破迷开悟而已。
佛家经论众多,这么多的经论,只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别的。你对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搞清楚了,你自然就放下,你才能够回归到自然。我说回归自然大家好懂,要用佛法名词来讲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跟现代人讲回归自然意思相接近,差在哪里?回归自性是完全觉悟,回归自然未必觉悟。回归自然完全觉悟了,那就是回归自性。像佛菩萨他们的生活,他们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我们勉强努力学习可以学得到。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智慧,对於所以然的道理彻底明白透彻,这是我们不如佛的地方。如果对自然、所以然的道理透彻明了,那这人叫佛,这叫自性。所以这首偈子里面,「佛身清净」是最重要的一句。身怎么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了。心清净、身清净百病不生,这里头不仅是自利,而且是利他。「生无尽乐」,这是果报。这个无尽乐,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谁能够体会得到?身心清净的人体会得,身心不清净的人,永远不能体会这个意思。
我们看佛菩萨,看佛陀在世那一些清净比丘,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现在人看非常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五卷) 2000/1/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5》)
...,像印光大师的关房一样,那只有度一些真正修行人,绝对不是接引初机的。真想成就的人,看到这个环境好,初学的人决定不能够入门。所以寺院庵堂道场接引大众,我们对於精神、物质生活都要普遍照顾到,让他能生欢喜心,让他来了一次,下次还想来,这是接引成就。真正想念佛修行,必须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的地方,去修建念佛堂,那是真正为修行的。我们这个道场是接引大众的道场,像现在新加坡居士林是接引大众的道场,精神、物质生活都要照顾得周到。居士林也许有许多同修去过,每天斋堂里面供斋,完全免费,三餐斋饭,两道点心。夜间茶点供养都不缺乏,因为那边二十四小时念佛,日夜不间断。平常吃饭做十五道菜以上,这些菜色天天在研究,怎么改进。为什么这么用心?希望别人吃过一次还想再来,不要吃了一餐,下次不想来了,那我们就失败了。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要接引他入佛门,方法手段不相同。
真正明了佛法道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时候他自动放下,不是我们劝导他,他自然放下,他愿意放下,放下他得到更快乐,得到更大的享受。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叫人放下,他痛苦,他不是得乐,他得苦。所以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人,放下是更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我们会觉得那种生活太苦了,他们不会。这是境界的问题,哪个境界,哪一个阶层,用哪一种方法。所以佛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不断的把我们向上提升,我们一般俗话说提拔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则用某一种方式,所以行门就无量无边。我们这是举几个例子,诸位从这几个例子就能够体会到,佛陀对一切众生这种慈悲心,照顾的这种心行,方法善巧到极处,总是不断在提升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自己在这里面,要用心去体会,要懂得享清福。世间人享的,我们俗话叫享红福,红尘之福,五欲六尘的福报。佛家是享清福,清净的福报,把五欲六尘统统舍弃掉,这叫清福。
典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0卷) 2000/2/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0》)
...做,从哪里做起。遵循佛陀的四摄法,接引广大的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以清净平等摄受教化一切众生。首先要跟他结缘,结缘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一步要跟他交朋友,真正的好朋友,中国人讲知己的朋友。诸佛菩萨摄化众生,要用现在的话说,诸佛菩萨是法界一切众生最真诚的知己朋友,所以才能得到众生的信心。他对你有信心了,你教导他的,他才欢喜接受;如果他对你没有信心,你的法再好,他不能接受,也是枉然。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伦理、道德、人文教育完全破产的状况之下,唯一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里面,对於事理讲得最透彻、最明了的,无过於佛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来做什么的,我们要怎样作法,如何能收到效果,使这一次到世间来没有白跑,世间人所谓人生的意义、价值,我们确实获得了。
所以要帮助他,很有耐心观机设教,逐步把他的境界向上提升,帮助他减少烦恼,增长智慧,使他觉了宇宙人生真相,他也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真正觉悟了,大彻大悟。悟了以后,他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如果还有寿命,他还不想走,他所作所为跟乘愿再来的佛菩萨没有两样;如果寿命已尽,寿命到了,他达到这个境界,他发大慈悲心,愿意帮助成就一切众生,他寿命可以延长,这就是所谓转业力为愿力。所以佛法修学到一定的程度,生死自在了,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可以走,想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但是要知道,多住几年,多住几十年,决不是为自己;如果为自己,依旧是业力。业力跟愿力在形象上差别的,就是为自己、为众生,为众生是愿力,为自己是业力。
这两天你们看过新加坡许哲居士的录像带,她是愿力,她不是业力。一百零一岁现在还照顾二十多个苦难的人,不是二十多个人,二十多户。每天还在劳碌奔波,给他们送粮食、送衣服,帮助他们治病,解决他们的困难,愿力,不是业力。她有这么好的体力,完全是从愿力来的。她说得很好,人不要想老,想老就老化了,她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一卷) 2000/2/1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1》)
...慧。用念佛得到的定功,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现前,空间维次突破了。你的定力浅,突破的层次少;定力大,突破的层次也大。最低的定功,最低级的、最初级的,鬼道的障碍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可以跟鬼往来,跟鬼交通。再高一点层次,你可以跟欲界天交通;更深的禅定可以跟色界天、无色界天交通,跟他们往来。这叫世间禅定,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六道外面的那个境界,你就没有办法接触到了,所以要修更深的定功。
佛法是用禅定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禅定。平等里面没有界限了,清净里面没有污染、没有执著,平等里头没有分别,离分别执著你就得清净平等心,你就突破这个障碍,你就能够跟一般人所见所闻不相同;也就是你的空间变大了,别人看不见的你能看得见,别人听不见的你能听得见,别人接触不到的你可以接触得到。到如来果地,那是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清净平等达到极处、达到圆满,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他眼里,宇宙人生真相他才圆满的得到。真相是什么样子?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我们读的这一段是宇宙里面的龙众,我们今天见不到龙,你要有定功,你就见到了。龙的层次不高,在欲界,它是修行人,它修到天道。四王天,修到天道。它要不修行,那是普通的龙众,普通的畜生。它修行,所以它比我们一般凡人要高得多了。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接受,名闻利养不要,五欲六尘享受不要,他还那么认真努力在教化众生,这个力量是大慈悲心在推动,不是名利。名利心那很有限,有名有利的时候他肯干,没有名利的时候他就不干了;哪个地方名利比这个地方多,他马上走了,他跳槽了。慈悲心是永恒不变的,这真心,真干!为什么?看到一切众生在苦难当中、在沦落之中,他要帮助他,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个动力。我们今天在这一方面落在其他宗教的后面,不要说世界其他地区,在中国我听到很多同修告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八七卷) 2000/3/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87》)
...的见性成佛,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但是他所证得的没有圆满,所以还要不断的扩充,因此佛的名号叫「毗卢遮那」,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法身佛,是我们的自性本体。所以读了《华严经》,《华严》第一个受用,真实的受用,是心量拓开了。
《华严》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正觉悟。不觉,心量小,不能容人,这心量太小了。心量为什么小?迷了,迷失了自性;也就是你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心量愈来就愈小。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人觉悟了,心量就大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出来了,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要明了、要觉悟,怎样明了?一定要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里头来的。心不清净, 要好好学习法华经:「法华会中,一切不隔」的性具圆教,色心、佛性体遍的道理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法华玄义》卷七下说:“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这里显示出来的“一乘妙法”,就是特别强调了一佛乘的纯圆独妙。针对于契理契机的角度而言,这里已经是机缘都成熟了,所以不管是什么样根机的人,只要能够在法华会上听闻佛陀的教导,就可以直接契入于纯圆独妙的一佛乘之中,从此得佛授记,《法华经》说: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此处的“已”字值得注意!经中所说都是“皆已成佛道”,并不是将来成佛道,也不是“皆共成佛道”。可见在法华会归一乘之后,其“方便法门”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何其圆顿微妙啊!但这已不再是相对待的方便,而是究竟真实的具体表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