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的夏天 发表于 2018-7-12 16:53:37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7-12 10:14
阿弥陀佛。

从师兄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师兄并没有完整的读/听过印广法师的讲解。


《大般涅盘经》:
是妙经典诸经中王。如彼药树诸药中王。若有修习是大涅盘及不修者。若闻有是经典名字。闻已敬信所有一切烦恼重病皆悉除灭。唯不能令一阐提辈安止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妙药虽能疗愈种种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看到了吧,不信《大般涅槃经》的人,佛说是一阐提,你们几个根本没有善根呐,可怜呐

大帅 发表于 2018-7-12 18:34:45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说的多么斩钉截铁,我们有些同志,因为解悟不到这个程度,所以退而求其次,给佛法打折扣。这显然是不合乎佛法的。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依法不依人。

清凉的夏天 发表于 2018-7-12 20:39:01

大帅 发表于 2018-7-12 18:34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说的多么斩钉截铁,我们有些同志,因为解悟不到这个程度,所以退而求其次,给佛法打 ...

《大般涅槃经》你依不依?如果不依,你就是打自己脸,《大般涅槃经》不是法吗?

《大般涅盘经》: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砾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大般涅盘经》:“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

还有哈,你根本不懂同圆种智,请阅读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讲的什么叫“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佛子昌亮 发表于 2018-7-12 20:55:55

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无情有性论之集大乘者是天台9祖湛然大师,并以天台性具实相為基础,散见於他的各部著作之中。如在《摩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一之二中,大师以约身、从体、约事理等十义来进行论述,认為三身相即,法身徧一切处,报化同样徧一切处。同时从事上说有情和无情的区别,但从理上说,则无所分别。因此佛性也就不存在何者具、何者不具的问题。真与俗、体与用等也是一样。此中文虽二分,正显不二。然而这些都只是兼带说及而已,真正对无情有性义展开充分论述的是在《金刚錍》之中。此文文旨俱深,难以具述,今撮其要点,简要介绍如下。
“无情有性”是湛然大师依义定名而来,在佛经中并没有直接的出处,反而在《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中还有“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之说。这给持无情无佛性之人以极大的借口,他们常常以此来进行非难。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经文之意,“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就成為湛然大师首先要解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此句经文提出的来龙去脉之后,湛然大师指出,涅槃部虽大,但部中谈教,有权教之小,有实教之大。大教中正因佛性徧一切处,权教中缘了佛性局在有情。因此从权教说,智慧了因、福德缘因属於脩成,则可说佛性非无情。而实教所明异此,众生心中本有正因佛种,本有了因佛种,本有缘因佛种,“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以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故此全是理性三因。此三理性元徧一切,性三既徧,达性成脩,脩三亦徧,是知三因之体本来周徧。由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佛示众生本有此具三之正因佛性,尽虚空、徧法界,如此则“安弃墙壁瓦石等耶”。从此可知,经中佛寄方便权教,“说三对治”:说果上有涅槃,对斥烦恼非涅槃;暂说果上有如来,对斥二乘非如来;暂说有情有佛性,对斥瓦石非佛性,意在佛说果上依正融通,正是众生因中本具。因此《涅槃》兼机,就其所迷,点示云能造心中具有佛性;附权立性,则云所造之色而非佛性。此是涅槃带权之意,而正意在於圆顿之实。故湛然大师总结说:“缘了难正,殊不相应。”当知教有权实,佛性亦异,若不明之,进退失据。如《涅槃经·迦叶品》中云:“古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乃以如来果德释佛性,正显因果不二之旨。但若执為权说,不明圆理,那么岂但瓦石无性,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了。因此,说瓦石无佛性,那是经文方便权说,若依理则终无异辙。
其次,湛然大师以色心不二来明无情有性。对於那些执著於有情才有佛性的人,大师明确批评是“我执取之”。如《净名经》云:“是身无知,犹如瓦石,”怎可便将六根内色执為有情?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菩萨度生,化桥济之,又怎可将四大外色定执為无情呢?当知现前一念之心,横徧十方,坚彻三际,体即法界。因迷悟之不同,全体而為十界依正。众生迷故,於佛依正而计差别;诸佛悟故,於众生依正而得自在。是则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直下现成,本来同体。只缘众生惑於知见,妄自分别,致使色心角立,依正有殊,分情无情。此乃众生情想,并非佛性有殊。要知自佛知见乃至地狱知见,皆徧一切。若开饿鬼知见,鬼法界徧一切处;开畜生知见,畜生法界徧一切处,餘界同然。今开佛知见,则一切法无非佛之境界,全失法性之名,圆融情与无情。是故随拈一法,无非法界,略无遗餘。一切法趣心,是趣不过,则心外无色;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则色外无心。故心徧一切,色亦随徧,色心不二,佛性同具。然他宗偏指众生有清净性,唯局有情,不徧无情,正是不明唯心体具之故。由此可知,偏指之意含有二义,一者惑果事而迷因理,谓众生因中但有其性而无其事,不知佛说果德,正彰因心性具;二者佛性融通,岂间无情?故湛然大师云:“了体具者,焉有异同。”如是机应事理,同一佛性,佛性周徧圆具,摄情无情。
第三,以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释佛性徧在。文中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故万法之称,寧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真如是一名,但有即离、具不具之别。在理解上稍有偏差,则天地悬隔。若以谈法界者往明,则真如是指自性清净心,因其不守自性而有无明风起,于是呈现為千差万别的事法世界。因此就现象界而言,其本质是属於无明妄的一边的,而作為本体的清净真如与作為其现象的无明事法,是处於两歧的分离当中。由此可知,所谓理事无碍的圆义,实质上亦正是以理事的二分為前提,再予以融会而已。是故此后四明有云:“应知不谈理具,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而湛然大师此处所谈乃圆教具法真如,性具佛法界,则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性具九法界,则性恶缘因,性染了因,染恶不二即恶正因。因本具故,不随缘时三千宛然,隧缘时作而无作,九界通是缘自法、本住法,即是佛界之全体。而真如与佛性体一名异,真如随缘徧在,亦即佛性随缘徧在,因此佛性是不隔纤尘,不专彼我的,那麼也就没有理由认為无情无佛性了。接着湛然大师用波水為喻进一步以明之:“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詎间於混澄,為波自分於清浊。虽有清浊,而一性无殊。”此中波譬万法,水譬佛性,波分清浊喻法有依正,而湿无混澄正喻佛性无间,不隔情与无情,其义甚明。
最后,湛然大师以不思议境约观心明无情有性,当体圆成。良由众生不闲诸教大旨,故先约教以开圆解;亦由众生不善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於己心,故约圆解以起圆行。总令众生不昧性具,解行齐等,到清凉池而已。若约十乘观法而论,则无情有性正当於初乘观不思议境,如大师云:“且令识於十乘初妙境而已。”当知“一家所立不思议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因此一家论观,虽拣难取易唯观於心,然必约无差之旨。故虽观心,而摄彼生佛依正!正用观时,以此心為能观,复即此心為所观,能所俱心,境智互照。既许以心為境,何妨境即是心。是故境之与观,不分而分;得名有异,二而非二,其体复同。如此岂可强分情与无情、境观之异?是故万法唯心,则心摄於色,得云佛界六即,乃至蛣蜣六即。盖佛以十界為通体,蛣蜣即佛界别相,十皆究竟,不捨蛣蜣。依理亦可云一切唯色,则色摄於心,亦得云无情六即,所谓理即无情,乃至究竟即无情。以其色心不二,一体同具之故。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湛然大师在论无情有性时,几乎动用了台宗的全部圆义,而又相互交织互用。但有一个主心骨却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性具。正如《四明十义书》云:“荆溪立於无情有性,正為显圆妄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据此可谓断尽《金刚錍》述作之意。湛然大师在《辅行》卷五之三中亦云:“点此一意,众滞自销。”当知只一具字,弥显今宗,抗折百家,超过众说。所谓凡圣一如,色香泯净者,由具之故;无情徧在,当体圆成者,亦由于具。若深明於此,则偏权疑碎,圆义全彰。
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论也是对于佛家天台宗思想的发挥,也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他对这一思想的论证结合了《大乘起信论》的观点,而在天台中引入《起信论》,也是湛然对天台理论上的统一修证,《起信论》讲真如缘起,而天台性具是与这缘起有区别的,他讨论性具和心造、心变的关系,也与这种修证有关。
根据《起信论》的理论,“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金刚錍》)。真如随缘,就是佛性随缘,因为《佛性论》有“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说,真如和佛性因而是相同的概念(这种佛性称正因佛性,即众生先天具有之理),他质问反对无情有性论的一方:你认为无情无佛性,难道你认为万法不由真如缘起,不显现真如吗?反方又以其听说过的《大智度论》中的观点而说,真如在无情中只为法性,在有情中才是佛性(这也是华严宗人的观点),湛然说,我亲自查阅此论,并不见有此说。不管有情之性还是无情之性,都是佛性。
另外,华严澄观曾从湛然受学,他后来特别提出过对无情有性论的批评,湛然此说,也是对他的反驳。
总而言之,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发展从五性各别(一阐提不能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最後到草木成佛,可说发展到了顶点。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他众生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可见湛然大师依「法华会中,一切不隔」的性具圆教,色心、佛性体遍的道理,坚持无情有性。

佛子昌亮 发表于 2018-7-12 20:56:34

“无情有性”是湛然大师依义定名而来,在佛经中并没有直接的出处,反而在《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中还有“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之说。这给持无情无佛性之人以极大的借口,他们常常以此来进行非难。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经文之意,“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就成為湛然大师首先要解诀的一个重要问题

佛子昌亮 发表于 2018-7-12 20:57:32

湛然说,我亲自查阅此论,并不见有此说。不管有情之性还是无情之性,都是佛性。
另外,华严澄观曾从湛然受学,他后来特别提出过对无情有性论的批评,湛然此说,也是对他的反驳。
总而言之,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发展从五性各别(一阐提不能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最後到草木成佛,可说发展到了顶点。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他众生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可见湛然大师依「法华会中,一切不隔」的性具圆教,色心、佛性体遍的道理,坚持无情有性。

佛子昌亮 发表于 2018-7-12 21:32:40

要好好学习法华经:「法华会中,一切不隔」的性具圆教,色心、佛性体遍的道理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法华玄义》卷七下说:“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这里显示出来的“一乘妙法”,就是特别强调了一佛乘的纯圆独妙。针对于契理契机的角度而言,这里已经是机缘都成熟了,所以不管是什么样根机的人,只要能够在法华会上听闻佛陀的教导,就可以直接契入于纯圆独妙的一佛乘之中,从此得佛授记,《法华经》说: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此处的“已”字值得注意!经中所说都是“皆已成佛道”,并不是将来成佛道,也不是“皆共成佛道”。可见在法华会归一乘之后,其“方便法门”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何其圆顿微妙啊!但这已不再是相对待的方便,而是究竟真实的具体表现了。圆教思想在这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也就自知当作佛,而庆快平生了,坚持无情有性。
要好好学习楞严经: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漏一法,不舍一尘-------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心三藏诸法实相!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7-12 21:40:40

佛子昌亮 发表于 2018-7-12 20:55
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

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是,师兄。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7-12 22:06:56

《密严经》云:

------是故当知,如来法身,遍于一切诸众生中。如佛所说。乃至枯树焦木,亦悉皆入,不应生害,况复余类。------

清凉的夏天 发表于 2018-7-12 22:23:24

法华之子 发表于 2018-7-12 22:06
《密严经》云:

------是故当知,如来法身,遍于一切诸众生中。如佛所说。乃至枯树焦木,亦悉皆入,不应 ...

你被佛判定为一阐提了,不敬信《涅槃经》是一阐提,别胡乱贴经了,贴了你也不懂,草木本来就是是如来藏所显嘛,《楞严经》已经讲了


《大般涅盘经》:
是妙经典诸经中王。如彼药树诸药中王。若有修习是大涅盘及不修者。若闻有是经典名字。闻已敬信所有一切烦恼重病皆悉除灭。唯不能令一阐提辈安止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妙药虽能疗愈种种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看到了吧,不信《大般涅槃经》的人,佛说是一阐提,你们几个根本没有善根呐,可怜呐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大般涅槃经》铁证如山,印广法师是混进佛门的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