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七十三集)
摘自《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讲记77集》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二行,从末后的一句看起:
【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
《弥勒发问经》里面讲的十种心,这也是求生净土的重要条件。前面三条我们读过了,这个第四条,『于忍辱中生决定心』。忍辱范围包括的很广,在大乘菩萨法里面是个很重要的科目,我们在《金刚经》上可以看到。《金刚经》是大乘菩萨法,菩萨法里面修学的纲领就是六波罗蜜,经里面,在六波罗蜜里面特别提到布施与忍辱,讲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持,如果没有忍辱,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忍辱,佛经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灾害的忍受。这些在近代,我们在信息里面所听到的,相当频繁,比过去几年有增无减。当然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生活、修学都要有极大的耐心,要能够忍受。
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人为加害,实在讲,也有很复杂的业因。那个人为什么找我麻烦,不找别人麻烦?凡是遇到这些事情,自己一定要认真反省。我这一世当中没有得罪他,他来找我麻烦,必定是过去生中的过节。不学佛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个道理,于是他不甘心、他不服气,这里面就产生怨恨、报复,这个事情真的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一桩非常残酷的事情。六道众生里头,最不幸的就是这桩事情,就是冤冤相报。学佛的人,如果我们要说他所得的殊胜利益,第一殊胜利益是什么?就是听了佛这些开示觉悟了,凡是与我过不去的人我都能够忍受,我也都能够原谅。自己深深反省,必定是过去世也是这种态度对他,他今天报复过来。能够忍受,这个帐到此地就了结,绝不能够有丝毫怨恨之心。这个关系很大,这是真正第一殊胜利益,是真实的受用。这一生在世间,不怨天、不尤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灾害都不怪别人。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忍辱仙人,那是修菩萨道的时候,菩萨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无枉之灾。遭这么大的劫难,忍辱仙人没有动一丝毫的瞋恚心,而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
所以,外面境界实在讲没有好坏,好坏是在自己一念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好坏都是在自己的观感。忍辱仙人对歌利王,为什么不责怪他,将来成佛还第一个度他?这就是他们的观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认为受了很大的委屈、很大的伤害、很大的耻辱,我们以为是这样的,决定不能忍受,非报复不可,这是凡夫的观念。修行的人的观念,遇到这个境界,他是菩萨、他是大善知识,他成就我忍辱波罗蜜。他给我这种伤害,看看我能不能忍受?能不能在这个境界里面还是心平气和,还是丝毫没有波动?观念不一样。他要不给这个境界,我怎么晓得我的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我成就了?这一念观感不同。所以外面境缘哪有好坏,好坏的确是在自己的念头,自己心清净,念头善,世间没有一桩恶事,也没有一个恶人;自己烦恼不断,这个世间连佛菩萨也不是好人。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要忍受的,无论什么人一天到晚板着面孔,看到我们就讨厌,我们见到了恭恭敬敬,在这里头修,修忍辱、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就是真正善知识。不能把他看作恶人,把他看作菩萨、看作善知识,我自己成就了。善的境界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恶境里面没有瞋恚之心,这是修忍辱波罗蜜。
第三类的是修法。我们今天讲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如果没有耐心,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修道也要有高度的忍耐的功夫。
这三类忍辱往往有连带关系,所以这三大类它是融通的。我们成就道业不简单,今天我们生在这个环境当中,说是要找一个很理想的道场,到哪里去找?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什么地方人事物能如你意?为什么原因?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不善业,这一生的遭遇都是果报。我们幸亏遇到佛法,幸亏遇到大乘,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得到解脱。什么是解脱?就是善恶我都不放在心上,顺逆环境我都能够忍受,境界就平等了。平等的境界就是最好修学的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皆是道场,这样才找到一个真正的归依处。如果你心里面烦恼没有舍离,是非人我没有放下,你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一个修学的道场,你也找不到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你找不到。
所以,在忍辱当中生决定心,什么决定心?决定不为顺逆境界所动,决定不为善恶境界所动。一心求出离,求出离三界,一心求生净土,就对了。这是第四个,决定心。
【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
这条非常重要。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到最后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贪着『利养』,这个例子太多了。我们有没有?如果细心去反省一下,也许就觉悟了。我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讲经,新加坡有位老太太,也是念佛往生。在临走之前,她这一口气咽不下,其中有个同修晓得,她有一栋房子,是政府给她的。这个老太太没有儿女、没有亲人,好像有八十多岁,是个孤单的老人,有些学佛的同修平常就照顾她、看看她。当中就有个同修告诉她,他说你是不是那个房子放不下?她点点头。他说不要管它了,随它怎么去。她还想找个人把房子处理掉。这个同修好,说不要管了,随它怎么去吧!她点点头,十分钟就走了。有一丝毫牵挂,差点就去不了,这是我们要高度警觉到的。我还有多少事情,要怎样怎样交代、吩咐吩咐,那就完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还得等待你去交代清楚,哪有这种道理!在平常就不挂在心上,钱也好、产也好、事也好,随它去,你才洒脱。哪有什么交代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法有护法神去护持,众生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业报,你管这些事情干什么?我常常遇到有些同修,他要来问我,想印这个经,想印那个经,这些事情问我干什么?我的这些录音带,他们要拿到这里去听,拿到那里去广播,全与我无关,我讲完之后就没有了。要真正放下,彻底放下,丝毫不挂,心净则土净,你才能往生得了。有一丝毫沾染,这个佛堂,我走了之后要交代哪一个,要叫他怎么做,你决定不能往生,你决定还搞六道轮回。要真正把它舍得一乾二净,谁拿去与我都不相干,这才行,你才能往生的了。这是我一生辛辛苦苦经营,那就完蛋了,你来生还得辛苦经营。无量劫来,多少人念佛不能往生,就害在此地,这个念头放不下。所以,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能往生,好事不能往生,唐朝庞居士留下这一句开示。你做好事,你将来顶多是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你能往生吗?你的心能清净吗?不能,不可能,你心里面挂的东西太多了,这是最大的伤害。经上一再告诉我们,纵然供养恒沙圣众,圣众指佛菩萨,都不如这一生当中修正觉,我们改成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正觉。不是念佛往生,都不是正觉。
我们这一生这个成就,就是无比殊胜的成就,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要度多少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活动空间,哪里像我们现在拘束在此地,动弹不得。三界是牢笼,地球是个牢笼, 本帖最后由 一心三藏-_B0F1s 于 2018-6-24 21:08 编辑
得不到受用。证入是我们现实的生活,许多人搞错了,以为证果应该是死了以后的事情,死了以后什么事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证?证果是现在的事情。行,行怎么样能证?行要融合成一,就证了,所以我们念佛,提倡一心称念,一心就证了,就入佛境界。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能证?因为我们是二心、三心在念佛,不是一心称念。学教的,展开经本不知道如来真实义,什么原因?三心、二心在学教,这怎么行?不懂得一心绝妙!
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以净土来说,信愿行,如果把信愿行分做三个阶段,你没入,你不入这个境界,你没有得到净宗的妙处。三个要变成一个,你就契入了,你就证得了。信里面有愿有行,行里面有信有愿,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门。你要把这个分做三个,你就没法子入。所有一切法都出不了这个原则,《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要入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
这些年,我们为了便利同修们修学,将佛法重要的纲领节录成十句。我们所修的就是修这个,我们所传的就是传这个,帮助别人的也是这个,千经万论所说的也不离这个。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如何能得到?最重要的关键就是「看破、放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自在、随缘」,最后我加个「念佛」求生净土,那就圆圆满满了。这个十句,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什么叫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正觉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乃至于自在、随缘、念佛都是真诚。一个一定包括其余九条,这才是不二法门!什么是清净?真诚是清净,平等是清净,乃至于自在是清净、念佛是清净。每一条里面都圆圆满满的包含其余的九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一不是定一,是任一,任何一个;任何一个都圆满包含着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就入了,你入境界了,入不二法门。
如果你看到这十条,还是十个,我心很真诚了,可是慈悲还欠一点,那是假的,你真诚是假的。一必定具足十,那是真的,少一条都是假的,你没有契入。所以你一条意思不懂,你看前面九条,九条是批注这一条的。它是圆融的,它是个整体,不是分割的。那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怎么会不平等?心清净平等,这里头有真乐,那个乐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真的乐。为什么你不能体会?你没入这个境界。古人有个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喝,你怎么晓得它的温度?你一定亲自尝到,你才晓得。但是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永远不会知道。无论怎么讲那也是道听涂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
这是十句,十句刚才说了,也是每一句里头都含摄其余的九句,这才叫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圆摄、圆融,那不叫一心,一心里面的境界无量无边。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接着这个来的。
【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这个的确,句句都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明了。虽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可以做为我们现前修学的参考。做不到,要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用它做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要具足做到,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是法身大士的事情,他不是凡夫。这个『十念』就是讲弥勒菩萨的十念。
【望西云,宗家不尔,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
这是解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我们引用了这么多的经论,弥勒菩萨也讲十念,但是跟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讲的十念意思不一样。十八愿讲的是人临命终时,就是念佛,念十声佛号,这个叫十念。『宗家不尔』,「宗家」是善导大师,古时候这些大德们对于善导大师的尊称。宗家有一点像我们讲宗祖一样,世法里面讲宗师,有这些意思。过去也有称宗长,意思都相同,都是一种尊称,对善导大师。
他说善导大师的说法,『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一形」就是一生,一生修十念法,用这个方法来修行。我们也是得到这段经文的启示,所以我们提倡十念法,这个十念就是念十声佛号,一天念九次,最少念九次,当然次数是愈多愈好。因为这种念佛的方法时间短,你十声佛号念下去,大概一分钟可以完成。时间短,容易摄心,因为念佛主要的要讲求功夫,这里头决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夹杂是最难的事,念佛里面有夹杂,你的功夫全破坏了。我们十念当中求不夹杂可以做得到,太长的时间,妄想就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十句里头没有夹杂,这个可以做到。所以我们一天多做几次,好,我这个是确实真实的功夫,里面就真正做到不夹杂。你每天修的次数愈多愈好,这是上尽一形,就是你一生。
『下至十念』,这个「十念」是临终十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由此可知,三辈九品都包括在其中,用这个方法都能成功。所以品位高下,是在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不在乎多少。功夫是什么?真正念到心清净,我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不念佛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能够保持着清净,这叫功夫,一心不乱是功夫。起了一个念头,那就不是一心,起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乱了,就不是不乱。如何能够长时期保持一心不乱,这是念佛的真实功夫,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莫不皆往』,决定往生。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