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勤劳而谦虚的『君子』,他勤劳了他就付出很多,但是他不邀功,觉得都是应该做的,而且处世很谦退。『万民服也』,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归附他,又勤劳肯付出、又谦虚,他这种德行他就有感召力,所以「有德此有人」。现在很多的企业团体都想求发展,都会感觉到现在最缺的是人才,很多人用高薪,用很多方法想去留住人才。可是好像很多方法,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为什么?因为没从根本去了解这个道理。《大学》里面讲「有德此有人」,德他就能感召到志同道合的人。你说那一家公司也感召不少人,他是用钱,可是他确实感召人来了。假如用钱感召人来,铁定流动率很高是吧?我们不能看是很多人了就问题解决,这个看是太片段、太浅了,只看眼前,有没有解决问题?用很多钱找的人来了,他是用钱而来的,「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他没有利益了,甚至有更有利的地方,他就跑那里去,他就不愿意留在这里了!「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
我们现在不从根本去思考,用的很多方法那都是一时好像有点效果,可能后面就没效果,甚至流弊都会出来。你用钱去招感来人才,这些人才都一直要高薪,到最后公司它就负担不了。所以我们每个念头去做一件事情,这个念头对不对很重要,念头不对了,再怎么努力那个结果都是不好的。所以「举必正因」,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他在思惟的时候,一定要跟正知正见、要跟真理相应,不然他再怎么努力,最后事情还是做不好。你用利那感来的是利尽而交疏,他只重利轻义。以势交者,他很有地位、很有权势你就跟他交往,他利用权势利用完,他觉得没有利用价值,势倾则交绝,那还是靠不住。以色交者,以外在的美色来交往,「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这美色不可能维持太久,而且人因好色,他随时都会再被色所吸引,这个关系太脆弱。所以现在感情纠纷那么多,因为他感情的出发,不是情义、不是道义而是欲望,当然靠不住,花落而爱渝,渝就是改变。
应该是「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这些教诲,对我们人生启示都很大。所以有时候不要急着要马上看到什么效果,应该从根本下功夫。应该从提升自身,提升目前自己团队的德行,自然感召人来,这是最循着根本,自然而然达到好的结果。所以「潜其心,观天下之理」,人的心浮躁,这些道理看不清楚的。我们种种问题呈现出来,基本上都是根本出了问题,家不能齐是因为身不能修,身不能修是因为心不能正、意不能诚。心不能正、意不能诚,为什么?因为不能调伏习气,不能格物,格除欲望,都是根本上的问题。所以我们能时时察根本,这是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大家现在看在饭店里面,围一桌人在讨论事情,在谈论的时候心平不平?哪个国家领导人做得不好,很多都是批评多,那得要平其心来论天下之事。掺杂我们的好恶,掺杂我们的情绪,事实上我们在论事情本身就不准。这个时代天下安危,匹夫有责,这个时代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对。我们自己没有做对去讲别人,谁能接受得了?而且论天下事当中,还要存在夫子的心法,「忠恕之道」来评论。忠是什么?我尽了力了没有?都是批评,自己都没有努力,这就不是平其心,心不在正念当中。
我有一个朋友,他找了一个员工研究所毕业,他常常对一些事情有很多评论,就觉得这些事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讲了非常多,挑了很多毛病出来。主管问他,你觉得这么多问题,那你建议一下怎么做好?他说我不知道。就是现在学历很高,他练就了找毛病,但是你问他建设性怎么改善,他没做法。那这样就不妥当了,都没想到自己怎么去改善这件事情,就只是练出了挑毛病出来。我们今天在一个因缘里,或者在一个团队里面,我们都只是想到我来到这个因缘,就是跟这一群同仁有缘分,我要惜这个缘。我不挑这个团体的毛病,我只想着这个团体缺什么,别人不做我先来做,我带头做好,这才是忠的一种体现出来。我们不批评自己的国家,不批评自己的团体,现在国家最缺什么,我尽力先去做好。国家社会人心不孝,我先做孝;人家不廉我不批评,我先做廉出来。这样的心境才能平其心,论天下之事,这样大家一起探讨事情的时候才能有所收获,找到自己的本分跟定位。不然谈到最后都是骂很多的人而已,那造口业!「恕」,在评论过程当中厚道,很多事情也不容易做,不要太苛刻去批判,这就是恕,有忠恕之心,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大家有没有经验,你一心为他,一心为团体,最后还被毁谤、还被误解,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样有没有很难受?要不要定住?你一心一意为团体,还被人家侮辱、毁谤,然后你就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后骂他一顿,这个对事情没帮助。我们一发脾气之后,人家的焦点可能会转移到我们骂人、我们生气,模糊了你被人家误解的那个点。而你能忍得住、能定得住,日久见人心,终究会大白。你说可是我真的被人家误会了,最后还是没有澄清,那我多委屈。不要抱屈,刚刚我们在说的八不,不要抱屈,今天你做对了还被人家误会,好不好?「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你没有过失还被了恶的名,「子孙往往骤发」,恭喜你,你的子孙要发达。而且这样的人,做对的事一心为公,还被人家侮辱、毁谤,他所有的忠心是福报,他被人家毁谤还是福报,他不吃亏。所以道理想明白了,这一生不会觉得委屈,理得心安。他真的这样坚持了,最后还被人家Fire掉有没有可能?有,因为他有更好的地方要去了。人有时候一有执着了,他一定要怎么样的时候,那个缘分,其实他有福报在变,可是他心里还是很痛苦,这个理他就没有想通。所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样去做就对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很重要,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人事上的一些冲突,一些不愉快不可能没有。这个时候一个领导者要定其心,他不能卷进这些情绪当中,定其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且这个心要定,人为什么定不了?人有私心就定不了,人有偏心就定不了,人有爱憎就定不了。这都是我们的弱点,我们有这样的心,人家一讲话,就很容易激怒我们。他知道我们讨厌谁,就讲那个人,你知道他在背后说你什么吗?我们听两句暴跳如雷冲!我去找他理论去了。这要定不容易,要去私心的人才定得了,要去爱憎的人才不会被境转,你对每个人平等、慈悲的时候,你才能够不被境转。去掉爱憎得要公正严明,不偏私,处理任何事情公正严明。这个严首先是对自己的念头,在处理事情这个念头不能起情绪;明,你处理事情的时候,事情要调查清楚,不可以听片面之词。「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很容易听我们喜欢的人的话,我们比较看不顺眼的人的话,我们有时候就不喜欢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这必须要客观了解情况,才好去处理,听完要先冷静去了解情况,不能马上就下决定。
再来,情绪是假的,它都是一时的因缘让它起来的。只要我们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思想去引导他,他正念一提起来,那个情绪就下去了。所以变成自己团体里面,假如有冲突的时候,你两边都要调他的心态。这个时候一个领导者要很有耐性,要很耐烦才行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基础。假如大家遇到每件事情马上提起来的,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团体里也就没太多事情是吧!修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马上他就达到这个态度。现在当领导、当老师、当爸爸妈妈都不容易,就是这个「教」字给我们启示,教育的教左边两个叉,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右边一个手拿着一支树枝,很有耐性的耳提面命。诸位学长我们想一想,教三十岁的人容易,还是教三岁的容易?三岁。所以教成人要比教小孩的耐性更强,Congratulation,恭喜大家,为什么?这样才能练得出我们是真心还是假的,真心那就不会变。他再怎么样反复,甚至于不守信用,你还是很有耐性的等待、陪伴、护念他,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的真心。
我们有一个同事就说,我对小孩很有耐性,可是我看到家长,我实在没办法。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小孩很有耐性,有没有爱心?家长大人就没办法那叫什么心?爱憎的心,不是爱心。小孩挺听他的话,爱得要死;大人不怎么听话,恨得要死。我们再重复刚刚说的,修行叫生处令熟,熟处令生是吧?可是我们喜欢的就一直付出、一直付出,讨厌的就看不顺眼、看不顺眼,是修行吗?看起来在付出,有时候爱憎的心在增长,自己不知道。所以这不从处世一真一切真去看,有时候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包含很多人很用功,每天读经读好几部,都不浪费时间,用不用功?不能看相上。她很用功一直读经,突然她先生说帮我做个事:别吵,我在用功!用功谁都不能吵她,这个用功她的心念里面有什么?我要用功,这个我执在增长。这样的用功,最后会体恤不到身边人的需要,甚至所有的人都要听她的,都要配合她用功。不然你们就是谤法,你们就是在阻碍我修道,你知不知道要下地狱的?所以有时候「潜其心,观天下之理」,自己的心要潜下来,不然有时候看不清楚事情,被自己给骗了。
有一个先生他很精进、很用功,刚好他太太遇到瓶颈,心情很难受,就来找她的丈夫:我现在遇到什么瓶颈。他的太太把那个瓶颈给他述说,才讲到一半,他说到佛菩萨面前忏悔,学这么多年了,还起这个念头,去忏悔。他很用功,比他太太还用功,可是你看遇到事情的时候很苛刻,心不柔软。谁修行没有瓶颈?真正走过来应该是感同身受,是!给太太抱一下,一抱:都是我不好,都是我没好好协助妳,是我的错,不是妳的错。大家想一想,丈夫讲了这段话,太太什么感受?马上一股暖流就上来,过关。领妻成道,对,你在任何一个时候是反省自己,太太的错,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很好的护念她。这种正念相互交感,太太的正念、正能量不就起来!反而很精进,变成道理都很通了,常常都是要求身边的人,这样就不妥当了。还有看起来很精进的男士,他说不行,我又抱我太太,又起邪念怎么办?大家注意,他的每个念头以谁为第一?自己。修学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时时为对方着想,体恤对方,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夫。我怎么站着讲这么久?太激动了,激动,心还是没有定。
我们看刚刚讲到的,「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跟大家提到在团体当中公正严明,面对双方对立冲突两面调整,而在调整过程要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人在忿忿不平当中,他很可能有不被理解的部分,这个时候你能先理解他,这个话一出来,他的心情就比较平和。你不要一下子又批判他,又拿道理压他,他就更不平;你这个做的,你用心也是很好,这个我能体会。他觉得你能理解他这些部分。接着你再慢慢引导他,不要陷在这个情绪里面,怎么样理智的来圆满这件事、化解这件事,这个时候再拿这些好的教诲来供养他,叫发明事理。古代人民非常善良,只要国家社会有圣贤君子出现,他们都会效法他们的行持。像范仲淹、司马光,这是宋朝的名相,当时候老百姓在菜市场、大街小巷,常常都会谈论到这些圣哲人,他的风范、他家里的事情来效法。
在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贤相晏子,他的故事我们之前也交流过不少。而有一次这个齐国,他们打算进攻莒国,在要出兵之前,就把国门都先关起来在做准备。这些国门都关起来,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情况,以为是国内发生动乱,所以都在村子口,都拿起兵器在那里严阵以待。然后这个情况就传到国君那里:怎么老百姓吓成这个样子?统统拿着兵器。这个国君也很头大,这个情况怎么办?有一个臣子叫睢休相他就给国君讲,国君,你赶紧去传话给老百姓,说国家哪有动乱,晏婴不就在我们国内吗?怎么会有动乱!这个话一传出去:对,晏婴在我们国内,不可能有动乱,走、走了,回家了。就是他一个大臣,就能稳定整个国家的军心,你看他的德行让老百姓多佩服。故事听完了,给我们什么启示?假如你这个家族说,我们这个家族,只要有谁就搞定了,任何事情他都能够化解。还是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有谁在安了,搞定了没问题!那真的「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所以人要有志气,在家族当中、在团体当中,要当定心丸,自己在了,就能化解种种的危机情况。
往往这有德行的人,在一般人觉得是危机的时候,很可能变成转机。像周朝的祖先太王,当时候他是国君,旁边有很多外族一直来侵夺他的国家。一开始要一些财物,后来要珠宝,都给他了,他还是一直侵犯。最后太王知道了,原来他是要我的土地,我是要爱护人民的,不愿意看人民在战火当中。假如因为要这个土地而让老百姓流血,那我这土地让给他,我不希望老百姓损失生命,就把这土地让了,自己半夜就离开了。这么做好不好?离开没地方了!该是我们的还是我们的,这一念是对的,仁慈。结果搬到了岐山之下,老百姓说为了不伤害我们的生命,他宁可放下这个国土,到其它的地方去。这样的人太仁慈了,走到哪我们跟到哪,所以他的国家更大了,老百姓都来归附,这万民服也。
我们看下一句一百二十四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