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5-12 11:12:20

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十九(2)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科是「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依离欲」辩。

午二、释(分三科)未一、依离欲辨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及不还果。
这是一个解释,约「离欲」来解释。「谓薄伽梵」,谓世尊在「此中略示离三界欲」,就是欲界乃至无色界的欲,完全都消除了,那这样就是阿罗汉了。但是这个阿罗汉,「犹有余依」没有解脱,对于佛的圣旨,是要到无余涅槃才是究竟圆满的。所以对于佛的圣旨来说,这位阿罗汉还有所不足,「犹有余依」的身体存在。那么这是「智者如空无染污」,就是指这个意思说了。
「离欲界贪胜进道摄」,这个「离欲界贪」这句话,这「欲界贪」还没有离,他想要离欲界贪。若这样讲,那初果圣人在内,初果、二果都还没有离,为离欲界贪要修学四念处,这叫做「胜进道摄」,就是发起殊胜的加行向前进,那么叫「胜进道」。就是「胜进道」,是对以前修学的圣道来说,叫做「胜进道」;实在就是修方便道,就是修四念处。这样说,离欲界欲就是初果、二果,指这个说。「离欲界贪胜进道摄」,那么这个时候,也就是「不动犹如天帝幢」,那他无我观也灭除分别我执以后,这正念现前的时候,无我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不动」,「不动犹如天帝幢」,也可以这么解释。「及不还果」,若是已离欲界欲,胜进道摄,那就是三果阿那含了,「及不还果」,那就是「如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这是第三果的境界,这样解释。

未二、依胜利辨
复有差别,谓略显示解脱胜利、等持胜利、智慧胜利。
「复有差别」,这第二个解释,「依胜利」的,得到胜利殊胜的利益来解释。「谓略显示解脱胜利、等持胜利、智慧胜利」,这三个。这「解脱胜利」,就是「智者如空无染污」,就是修这八解脱,八解脱最后解脱是灭尽定解脱,他是没有得到阿罗汉道,还没圆满,他在八解脱里面继续修四念处,灭出去这其中的这些垢染,有所执着的垢染,所以就是「智者如空无染污」,可以这么讲。「等持胜利」,这「等持」是什么?就是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是等持。在三三昧里面观察,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心里面能离一切相,那就是「不动犹如天帝幢」,这样意思,得到这样的胜利。「智慧胜利」就是后面两句,「如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就是这位阿罗汉大智慧,断除去一切的爱烦恼,一切的见烦恼,得到圆满阿罗汉的果利了。

未三、依学果辨
复有差别,谓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及显增上心、慧二学。
「复有差别」,这第三科解释「依学果辨」。「谓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及显增上心、慧二学」,这是学、果,先解释果。「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那么增上心学所得果,是「不动犹如天帝幢」;这个增上慧学所得果,那就是「如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智者如空无染污」这一句呢?又是心又是慧,就是得到这样的果。或者说是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得到的果,就是「无染污」和「不动」和后面「不乐生死」,这都是通于增上心、增上慧说的果利,也可以这么说。「及显增上心、慧二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这两种学,就是「智者如空无染污」,也是增上心学,也是增上慧学,也可以这么说。「不动犹如天帝幢」,那是增上心学;「如泛清凉盈满池」,这以下两句就是增上慧学,可以这么解释。这是「略辨义」,分这么三种解释。

卯十、知见如来(分二科)辰一、举颂言(分二科)巳一、不知
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
若于内了知,于外不能见,由内果观察,彼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于外而能见,由外果观察,亦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于外不能见,彼普障愚夫,亦音声所引。
这是第十科「知见如来」,这个「知见如来」,你能知见如来吗?按这个意思看来观察,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言」。分两科,第一科是「不知」。「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若于内了知,于外不能见,由内果观察,彼音声所引。若于内无知,于外而能见,由外果观察,亦音声所引。若于内无知,于外不能见,彼普障愚夫,亦音声所引。」这四个颂是不知,不能知见如来。

巳二、正知
若于内了知 于外亦能见 英雄出离慧 非音声所引
这是「正知」,是能见如来,能知见如来。前面四个颂,都是生死凡夫的境界;第五个颂,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是「举颂言」,是第一科。第二科长行解释这五个颂,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颂」。分五科,第一科是解释第一个颂。第一个颂又分三科,第一科是「举类」。第一个颂,这个颂是在《金刚经》也有这个颂。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五科)
午一、释第一颂(分三科)未一、举类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体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体是异生」,这是举这个类,这个人的身份是那一类。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色受想行识的体性,是生死凡夫的境界,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这个凡夫也不一样,欲界的凡夫,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还是不同的。现在是说欲界的,这个人属于欲界的生死凡夫,他没有消灭虚妄分别的欲贪,在欲上有爱着心,这欲贪是虚妄分别,实在这欲贪的境界,是一个臭秽的境界,但是就是有颠倒的执着,这就叫做「虚妄分别欲贪」,这样身份的人,这么一个生死凡夫的人。

未二、辨相(分二科)申一、见相测量
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测量: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
「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下边第二科是「辨相」,分两科,第一科是「见相测量」,就辨别这个人,他是不是能认识什么是佛。所以若是有人提出来一个问题,什么是佛?你还不容易回答这个问题的。
说是他这个人「观见」,他的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看见了,观见了「世尊」,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看见这个相貌,「遂便测量」,他遂就立刻地在心里面推测,「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这个人,这个世尊决定是佛,决定是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他所宣说的道理,一定是微妙的法,是最殊胜的妙法。「其弟子众所行」,所修行的法门,也决定是好的。这是这么推测,就是根据表现于外的三十二相,来推测这件事,来说他是佛、是法,他的弟子是僧。

《披寻记》六七九页:
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者:〈菩萨地〉说: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于中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陵本三十八卷三页)是诸异生,于此功德名号不能觉了,不能随念,但随听闻,故生测量。
「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者:〈菩萨地〉说」,本论的〈菩萨地〉说:「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于中能破诸魔大力军众」,能破魔王的大力军众,「具多功德」,这就叫做「薄伽梵」。「言无虚妄故」,叫做「如来」,说话说得没有虚妄,那就叫做佛。「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已经获得了一切所应得的功德,「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这是解释那第二个名号,叫做应。「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如诸法实相的胜义,去觉悟一切法,觉悟的没有过,也没有不及,「名正等觉」。这是把如来、应、正等觉,这三个名号解释完了。这在(陵本三十八卷三页)。
「是诸异生,于此功德名号不能觉了」,这么多的凡夫,对于如来、应、正等觉,这个功德的名号,是不能明白的,「不能觉了」;「不能随念」,这种境界也不能在他心里面现前,什么叫「如来」?这「如来」的义,「应」的义,「正等觉」的义,不能在他念的心里面现前,不能,因为他不知道。「但随听闻,故生测量」,但随他自己的因缘,听人说如来、应、正等觉,那么心里面就在推测这件事。这是第一个「见相测量」,认为见到这个相是特别殊胜,所以就认为他是佛,这样子。

申二、闻声毁谤
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慑;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
「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这第二科「闻声毁谤」。那个异生的凡夫,他在后来的时期,他亲近不好的人,思想不好的人,听闻了那个不合道理的法语,「随逐他论,及他音声」,这个生死凡夫自己没有见地,他没能证悟诸法实相,他就是随着别人的言论,随逐那个人的言论,及那个人的音声。这两句话应该是说,「他论」就是音声所表达的意义,叫做「他论」;这「音声」是能表达的语言,应该这么说。「信顺于他」,那个生死凡夫,他随逐他论的音声,这是指那个人说的法语;「信顺于他」,是指那个人说,他对那个人,他有信顺,他相信,对那个人。「他所引摄」,他就被那个人的威力所摄持,系属于他。「他所引故」,那个人的威力能够吸引他,他就相信那个人,相信那个人说的话,那个人说佛法不对,他也就相信了。「于佛、法、僧还生毁谤」,原来是赞叹的,现在又毁谤了,那么这个人,所以他不能知见于佛。
「若以色量我」,就是以三十二相的相来推测佛;「以音声寻我」,以佛说的音声,有六十四种音声,音声来寻找推寻这是佛。「欲贪所执持」,这个人,他这个心为欲贪所执持,这样的心里面一点智慧也没有。「彼不能知我」,他是不能知道什么是佛的,这是第一个颂解释完了。

未三、结过
如是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这是第三科「结过」,结束这一段文。说这个人过失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他不能知见于佛呢?「如是皆由」,说这个人先来是认为是佛,是加以赞叹的人,后来又毁谤了,什么原因呢?「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什么是「如来」?法身是佛。就是觉悟诸法如,那是佛,他对于这件事不知道。「故致如此」,所以使令他自己不决定,说这是佛,后来又说不是佛了,「故致如此」。

《披寻记》六八○页:
不如实知如来法身者:由是异生无圣慧眼,未证法性故,于如来法身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如来法身者:由是异生无圣慧眼」,没有慧眼,「未证法性故」,这个法性就是法身,就是「诸法如义」,就是法身。「于如来法身不如实知」,佛所以名之为佛者,是证悟了「诸法如义」,名之为佛,不是因为三十二相,才名之为佛的。所以执着相是佛,那这个人,他不知道什么是佛。
这是第一个颂,下边是解释第二个颂。

午二、释第二颂
复有异生,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余如前说。
「复有异生」,又有这样的生死凡夫,「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前边那个颂,是表示那个人是欲界的人,有欲贪,现在这是色界天上的人了,他是得了色界的四静虑了,得到了这四静虑的果,又发出来天眼通了,这个人。这样的人,他能认识什么是佛吗?他也是不能。他有什么不同呢?是「远见世尊」,和佛距离很远,距离几千万里,他也能看见那里有一个人,看见佛了,这个就是不同于凡夫的地方,就在这里,就是远远地能看见,有这个本事。「便作是解」,这个人也是,他就这样想,一看见这个人和别人不同,「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一定是佛;也和前面,「余如前说」,和前面说的一样,「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天眼通原来是这么一个境界,得了天眼通的人,也是这样。这个天眼通也是在外相上生分别心,他也没得到圣人的智慧,所以也是和肉眼的凡夫,实质上是一样的,也不知道什么是佛。这是第二个颂。

午三、释第三颂
复有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见已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慑。
我们这经论经书,不可不读,「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朱子《治家格言》说的话。就是我们佛教徒也是一样,这经书不可不读。这经书是什么?是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告诉我们,天眼通也是这么回事。如果佛菩萨不说这句话,我们若说这个人有天眼通,我们对他敢说什么?我们都不敢说什么,你不敢批评他。现在说这第三个颂,「复有由外」,又有这样的生死凡夫,「由外」这是什么?他没得禅定,得了禅定,他心不向外攀缘,因为没有欲界的欲了,他不向外攀缘。所以没得定的人,他就是有欲,有欲界的欲,就向外攀缘,所以不是内了。前面是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这个内;现在没得到色界定,所以是「外」。为什么不说无色界定?无色界定没有色,只是受、想、行、识,也不提到这件事了。
「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这个肉眼是一种果报,这个果报是什么?是欲界系的业,是属于欲界的业得到的果报。欲界的业就是向外攀缘,或者说做一点好事,就是得到人果报的眼睛。这个眼睛,「见已测量」,也是若看见三十二相以后,他心里面也在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说这个人,他也是一样,也和前面第一段的一样,「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也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心里面没能证悟法性,就是这样向外推求。这是第三个颂。
第三个颂「若于内无知」,前面第二个颂是「若于内了知」,那是得到四禅发天眼通,叫做「内了知」。现在这个人是欲界的人,他没有得禅,所以他「于内无知」,他没有天眼通,不能够由内禅定发天眼通有所知,所以是无知。「于外而能见」,他就是要由肉眼在外面看见佛,看见三十二相。「由外果观察」,这外面的肉眼,这是果报,这肉眼去观察去,「亦音声所引」,也是随别人的话,别人怎么说,就是怎么相信,就是这样子。这是第三个颂。

午四、释第四颂
复有异生,于尔所见,都无所有;彼普被障,长时为他音声所引。
现在第四科,解释第四个颂。「复有异生,于尔所见」,前面那个天眼的见和肉眼的见,那么多的见,「都无所有」,他也没有天眼通,他的肉眼也失掉了,这个人应该说是个盲人。「彼普被障」,若内若外,他都是被障住了。「长时为他音声所引」,这个人自己简直是无可奈何,就是听别人说,自己看不见,就是听别人说了。

《披寻记》六八○页:
复有异生于尔所见等者:前说天眼及与肉眼所观见相,名尔所见。由是异生于内无知,复于外色都无所见,名普被障。长时无明,堪为外道之所引夺,是名长时为他音声所引。
「复有异生于尔所见等者:前说天眼及与肉眼所观见相,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5-12 11:13:11

名尔所见。由是异生于内无知,复于外色都无所见,名普被障。长时无明,堪为外道之所引夺」,他自己不能够有智慧决定事情,就是由凭别人来讲了,「是名长时为他音声所引」。
现在第五科,解释第五个颂。

午五、释第五颂(分三科)未一、举类
若诸贤圣,除断调伏,超越欲贪,得圣慧眼。
这是第五个颂,第一科是「举类」。说这个人,不是一般凡夫了,他是「贤圣」,修学四念处,修学佛法,由外凡而内凡,乃至到见道,这是「贤圣人」。「除断调伏,超越欲贪」,最初「除断」,应该指事烦恼来说,这事欲除断了,在心里面的烦恼欲要「调伏」,最后成功了,就是「超越欲贪」,那就是得了三果圣人以上了。「得圣慧眼」,他是成就了圣道的慧眼,能见到第一义谛的慧眼,无我是第一义谛,「得圣慧眼」。

未二、辨相(分二科)申一、正知见
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虽于外见如来色身,或见制多,或图画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
这是第二科「辨相」,他这圣慧眼见佛的相貌。分两科,第一科是「正知见」。
「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他是不向外攀缘,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观诸法实相了,证解了如来的法身了,也是通达了诸法如义了。「虽于外见如来色身」,他的肉眼也是能见,也能见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或见制多」,就是塔,供佛舍利的塔;「或图画等」,画的佛像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见佛的色身,那不是第一义的如来,这个地方有这样的句子。「非第一义应正等觉」,那不是胜义的如来,不是。那是什么呢?那是佛的化身,为了度化凡夫的众生,示现出来的一个身体,这是化身。

申二、信决定
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
「彼由如是于内正知」,这是第二科「信决定」。前面是「正知见」,「正知见」就是他能见到第一义谛法身如来。「虽于外见如来色身」,这是见佛画像的身体。这第一义谛如来。
「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于外正观如来。须菩提尊者在灵鹫山,佛从忉利天回来的时候,他不去见佛,他在灵鹫山修四念处,见法身如来,也就是这个意思。「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这个「佛」也是第一义谛,法也是第一义谛,僧也是无为的,也是第一义谛的,所以他在这个地方是「决定信受」,没有人能够动摇他的信心。

未三、结正
如是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第三科「结正」。「如是皆由」,说这个贤圣人得到圣慧眼了,这个人。「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就是诸法如义。「故致如此」,所以他才有这种境界,不随别人的舌头转了,别人说的话,他不相信。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底下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是则决定。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是那一个人自己没有圣慧眼,只是由肉眼、天眼去见到三十二相的佛,这个人不决定,他今天信佛,明天可能不信佛,他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这就是有圣慧眼的人,能见到诸法如了的这个人,他对于三宝则是「决定」,是决定信受的,而不可动摇的。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这个《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六八○页: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异生,或以天眼,或以肉眼见如来者,名唯世俗;此为他引,名不决定。若诸贤圣,于内证解如来法身,名以胜义见于如来;非他所引,故名决定。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异生,或以天眼,或以肉眼见如来者,名唯世俗」,这是世俗的境界。「此为他引,名不决定」,这个人自己没有智慧,就是被别人,随着别人变动。「若诸贤圣,于内证解如来法身,名以胜义见于如来;非他所引,故名决定。」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十九(2)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