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修身以俟之20180507
摘自《锺茂森博士: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禅师这里也是引用孟子的话,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读四书五经,对孟子说的他们非常熟悉,所以禅师教化人很懂得用善巧方便。『俟』就是等待的意思,这种等待绝对没有任何的攀缘,真的是要水到渠成。所以孟子说「修身以俟之」,告诉我们时时刻刻修养自己的品德,等待机遇的到来。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里的『将迎』,就是念头里有起心动念,有攀缘心,所以真正做真实的学问要懂得自己存养自身的功夫,等待机遇到来,这是『积德祈天之事』。所以要改造命运要懂得积德。『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这个修身而俟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修,一个是俟。什么叫修?就是身有过恶,自己有的一些习气毛病,要永远的断除。治就是对治,去就是去除,对自己的习气毛病不能有半点姑息,这是真正修身。没有任何侥幸非分之想,这就是俟。『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俟」就是等待,没有任何攀缘,「觊觎」和「将迎」都是指非分之想,都是起心动念向外攀缘,把这些念头都要斩决之,完全让自己的心地清净。『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果然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功夫,那么自性性德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先天之境」讲的就是自性,回归到自性,要懂得自性当中能生万法,那时候才真正彻底改造命运,这就是入了佛菩萨的境界,这种学问才叫实学。
所以什么叫实学?真正放得下,把恶业放下,这是修身,把起心动念放下,这是俟,等待。所以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给找回来,把那些妄念分别执着收回来,断除干净,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不是搞学术。我们师父上人讲经里常常提到,学儒和儒学,佛学和学佛,不一样。如果只是搞学问,做学术的研究,没有真实的去落实,不肯放下,那就叫儒学、佛学,你可以拿博士论文,你可以当教授,当知名的学者,但是还是没有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要我们放下。放下了才能入境界,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我们的社会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圆满的解决。我们现在看到这世界那么乱,天灾人祸频繁,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实学的人出来。现在要培养实学的人,就需要有真正发心的仁人志士、年轻人,他能真正想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求真实学问的方法有,我们师父这种构想都讲得很清楚,把三家的根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根,要把它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寒窗苦读勤学,这样才能够开悟,这才是实学。所以真正发心的人就要懂得修身以俟之,真正用十年的时间把心安下来,修养自己的德行、学问,等待将来为众生服务。
下来禅师继续开示,他对了凡先生说: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