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畜生道诸经集第二七卷
摘自《佛说畜生道诸经集录》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后雪峰闻乃曰。临济大似白拈贼)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问木口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哑。木口曰。老兄作么生。师曰。遮畜生。大觉到参。师举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具入僧堂。众僧曰。遮僧莫是和尚亲故。不礼拜又不吃棒。师闻令唤新到僧。大觉遂出。师曰。大众道汝未参长老。大觉云。不审便自归众。麻谷(第二世)到参敷坐具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麻谷转身拟坐绳床。师拈拄杖打。...(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1)
...师。师曰。今日向弟子手里死。
淄州水陆和尚有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僧曰。不起一念时如何。师曰。勿用处汉。问此事如何保任师曰。切忌。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便喝。问狭路相逢时如何。师便拦胸托一托。
前魏府大觉和尚法嗣。
庐州大觉和尚。问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师曰。有恁么畜生。曰见后为什么不来衔华。师曰。无恁么畜生。
庐州澄心院旻德和尚在兴化时。遇兴化和尚示众云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师出礼三拜起而喝。兴化亦喝。师再喝。化亦喝。师乃作礼归众。化云。旻德今夜较却兴化二十棒。然虽如是是他旻德会旻。德且不是喝。
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问上上根器人还接否。师曰接。僧曰。便...(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1)
...。只如临济道我从前疑遮汉。是肯底语不肯语。为当别有道理。试断看)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师令侍者唤义存(即雪峰也)存上来。师曰。我自唤义存。汝又来作什么。存无对。师见僧来乃闭门。其僧敲门。师曰。阿谁。曰师子儿。师乃开门。僧礼拜。师便骑项曰。遮畜生什么处去来。雪峰问。古人斩猫儿意如何。师乃打趁。却唤师。会么。峰曰。不会。师曰。我恁么老婆也不会。僧问。凡圣相去多少。师便喝。师因疾有僧问。还有不病者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师曰。阿邪阿邪。师复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即唐咸通六年乙酉十二月三日也。寿八十六。腊六十五。敕谥见...(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2)
...情也。众犹恋慕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斋毕曰。僧家勿事大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长往。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敕谥悟本大师。塔曰慧觉(师昔在泐潭寻译大藏。纂出大乘经要一卷并激励道俗偈颂诫等。流布诸方)
涿州杏山鉴洪禅师。临济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曰吽。济曰。哑却杏山口。师曰。老兄作么生。济曰。遮畜生。师乃休(与石室问答。如彼章出之)师五咏十秀皆畅玄风。灭后茶毗收五色舍利。
潭州神山僧密禅师。师在南泉打罗次。南泉问。作什么。师曰。打罗。曰汝以手打脚打。师曰。却请和尚道。南泉曰。分明记取。向后遇明眼作家但恁么举似(云岩代云。无手脚者始解打)师与洞山渡水。洞山曰。莫错下脚。师曰。错即过不得也。洞山曰。不错...(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2)
...虽贵又作么生。老宿无对镜清代曰。比来抛塼引玉(法眼别云。官人何得贵耳而贱目)师上堂。举拂子曰。遮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师举拂子。僧曰。遮个为中下。师打之。问国师三唤侍者意如何。师乃起入方丈。师问僧。今夏在什么处。曰涌泉。师曰。长时涌暂时涌。曰和尚问不着。师曰。我问不着。曰是。师乃打。普请往寺庄路逢猕猴。师曰。遮畜生一人背一面古镜摘山僧稻禾。僧曰。旷劫无名为什么彰为古镜。师曰。瑕生也。僧曰。有什么死急。话端也不识。师曰。老僧罪过。闽帅施银交床。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此供养。将何报答。师以手托地曰。少打我(僧问疏山曰。雪峰道少打我意作么生。疏山云。头上插瓜虀垂尾脚跟齐)问吞尽毗卢时如何。师曰福唐归得平善否。师谓众曰。我若东道西道。汝...(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2)
...古千秋。僧曰。恁么莫成嗣绝也无。师曰。踌躇欲与谁。僧问。自远而来。请师激发。师曰。也不凭时。曰请师凭时。师曰。我亦不换。问如何是法法无差。师曰。雪上更加霜。师后终于庐山。谥玄悟大师。塔曰传灯。
筠州九峰道虔禅师。福州侯官人也。姓刘氏。遍历法会。后受石霜印记。化徒于九峰焉。师上堂有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师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师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师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师曰。长生气不常。师又曰。诸兄弟还识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信旗。且如诸方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兄弟约什么体格商量到遮里。不假...(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2)
...之谈。
吉州禾山和尚。僧问。学人欲申一问。师还容许否。师曰。禾山答汝了也。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禾山大顶。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云。
明州天童山咸启禅师(先住苏州宝华山)僧问。如何是本无物。师曰。石润无含玉矿异自生金。伏龙山和尚来。师问。什么处来。曰伏龙来。师曰。还伏得龙么。曰不曾伏遮畜生。师曰。吃茶去。简大德问。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师曰。我遮里一屙便了。有什么卓卓的的。曰和尚恁么对话更买草鞋行脚好。师曰。近前来。简近前。师曰。只如老僧恁么对。过在什么处。简无对。师便打(十一卷又收在径山鉴宗下何也)
潭州宝盖山和尚。僧问。一间无漏舍合是何人居。师曰。无名不挂体。曰还有位也无。师曰。不处。...(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2)
...。有大威势诸天拥护。害不能害。像法决疑经云。佛言。若人于阿僧祇劫。以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与畜生一口之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丈夫论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华严经云。菩萨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回向一切种智。大涅槃经云。佛过去惟修一慈。经此劫世七反成坏。不来生此世界坏时。生光音天。世界成时生梵天中作大梵王。三十六反为大帝释。无量百千世作转轮圣王。乃至成佛。又...(第1590部~万善同归集六卷)
...迷道故。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人如是。虽有智慧。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此证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佛自劝人。逐善知识。不合守愚。一生虚过。是故诸佛有遗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菩萨尚变身作畜生。为人说法。显此奇异。令闻者信受。皆令悟道。入平等法。岂令心生高下耶。故华严演义。难云。此旨微密。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辄窥大教。释云。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涅槃经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品颂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以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今宗镜中。始终引佛智慧之教光。显佛所行之道...(第1595-01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心。为众生时。此心亦不减。为佛时。此心亦不添。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文殊当真空无碍之理。普贤当离相无尽之行。诸大菩萨所表。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绝诸思量。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原清净佛。蠢动畜生。与佛菩萨一体。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但于见闻觉知认取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解。亦不离见闻觉知觅心。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劫终无...(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家。 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华严疏云。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所以放一光。总圆福智。涅槃疏云。放光照文殊者。见色知心。文殊睹光。遂解佛意。净名私记云。或有光明而作佛事。何故如此。体遍虚空。同于法界。畜生蚁子。有情无情。皆是佛子。此即是解脱法。即是须弥入芥子。如上解释。方了佛所说经。即同净名之见。不同二乘唯见空解脱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若得一切解脱者。岂有一法非佛事乎。菩提树为佛事者。此树色香微妙。复出法音。见闻嗅触。皆悟圣道。衣服卧具为佛事者。昔阎浮提王。得佛袈裟。悬置高幢。以示国人。...(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须陀洹果。含笑而去。大智度论云。昔王不立厩于寺者。谓此王有象。可以敌国。每有怨敌。庄严器仗。无不克胜。后敌国皆惧。久而无敌。遂于寺中。立厩养之。久闻僧众礼念。熏心。驯善成性。后有邻国兵众相侵。严象敌之。都不肯战。其王忧愁。虑国衰败。智臣白王。此象久久处之精舍。见闻善事。与之化矣。可处屠坊。令常见杀。后未经久。恶心还起。畜生尚尔。况复于人。近善不善。近恶不恶。故儒典中。亦令君子慎所习也。今若闻宗镜。熏起一乘。广大难量。善利无尽。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嗤而...(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又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初生而后长为大。无异大也。是知差别行门。皆入毕竟空中。无有分别。
如龙树菩萨问曰。若菩萨知佛是福田。众生非福田。是非菩萨法。菩萨以何力故。能令佛与畜生等。
答曰。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是故于一切法无分别。如畜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为畜生。佛亦如是。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若人怜愍众生。得无量福德。于佛着心起诸恶因缘。得无量罪。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故不轻畜生。不着心贵佛。复次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是取相。是故等观。故经偈云。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大法炬经云。涅槃义者。本来自有。非人所为。故名涅槃。又真涅槃者。所谓一切世间。乃至若有若无。如是一切悉名涅槃。若取相分别。则非涅槃。是以若见一法异。则失唯心第一义门。便成魔事。故大集经云。于...(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是以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岂可憍慢而不顺旨乎。故世尊言。我今得成佛。最初皆因遇善友因缘。且如外道须跋陀。最后若不遇释迦。何由舍邪归正。故大涅槃经云。佛言。须跋陀。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调心。须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观色即是常乐清净。作是观已。欲界结断。获得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第1595-03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土。即似尘识。知觉乃众生。即是识识。今述颂曰。虚空生我心。我心广无际。咄哉迷中人。云何自拘系。
阿罗难陀。梁言欢喜。
郁庾伽波罗。梁言勤守。亦云温独伽波罗。此云勇进勤护。
吉蔗。或名吉遮。正言讫栗着。此云所作。文句云。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伅(徒损)真。此云神人。
畜生篇第二十五
切以。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鲛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行集经...(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坚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嚬申。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又大论明。佛说本事。有师子至。佛言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业故。从毗婆尸佛。至今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法界次第云。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那先。此云象。异物志。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过委)身陪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渠委)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唐奘三藏传云。西域有伽蓝。以沙弥。知寺任。相传昔有苾刍。招命同学。远来礼拜。见野象衔华安置塔前。复以牙芟(音衫)草以鼻洒水。众见感叹。有一苾刍。便舍大戒。愿留供养。谓众人曰。象是畜生。犹知敬塔。我居人类。岂睹荒残。而不供事。遂结宇疏地。种华殖果。虽涉寒暑不以为劳。邻国闻之。共建伽蓝。即屈知僧务。乃为故事。大论云。如象王视。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大人相者。身心专一。右有所观身心俱回。
堙罗那。此云香叶。帝释象王名。身长九由旬。高三由旬。
瞿摩帝。此云牛。易曰。服牛乘马引重致...(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肉眼天眼见世谛粗相。通教菩萨。亦但三眼唯见二谛幻化之相。别教菩萨。得四眼三眼如前。别得法眼。见界内外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之理。并是见相见也。若圆教菩萨住十信位。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相似圆见法界相惑未除犹名见相见也。若入初住。发真无漏即五眼圆开。此皆通辨。次别明者。净名疏引首楞严云。何那律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白佛具说。佛言眠是眼食。如人七日不食。则便失命。七日不寝。眼命即断。难可治之。当修天眼用见世事。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谓之半头者昔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此违楞严明前不明后。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但见于前不见于后。今谓此解违。净名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斋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不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旱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今约理解。故云斋者秖是中道。后不得食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智论问曰。何...(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以有戒存则法不尽灭。有此不尽灭之戒法。是如来法身常度众生也 二方便远离清净戒(二)。初不同凡夫增过护。二不同外道损智护。论云。护根本净戒此护初文依根本义。有其二种。一者不同凡夫增过护。二者不同外道损智护。遮戒虽多。今约喜犯曲嘉诫勉。能止此恶则名清净 初不同凡夫增过护。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不得两字贯于下文。贩者。一方便求利过。卖者。二现前求利过。贸易者。三交易求利过。论云。若依世价无求利心不犯。贸易谓交博也如以衣易衣以衣易钵等。萨婆多论以四义制之。安置田宅者。四所安业处求多安隐过。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用。若供养僧者得受。若以池施僧。供给浣濯...(第1604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属增过。此是外眷属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复说民。以其同在人中。于善法不同畜之生漏故。增一云。长者将施佛不受。若受者渐生重罪。僧祇云。若施园民妇人不应受。若言施供给僧男净人得受。尼僧反之。奴婢者。六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乃至四人。不听受田宅园林车马奴婢等常住物。若满五人乃得受之。大集亦同。畜生者。七养生求利过。四分律云。比丘畜猫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南山云。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卖者。并不合圣教。一切种植者。八多事增过。僧祇云。为僧营理者别得人不开。自种教他一切不合。及诸财宝者。九积聚增过。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开。僧祇云。若病人得者令净人畜。为贸药故。又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准义付他。善见云。若施器仗僧应打坏。不得卖。施药器者不得捉得卖。皆当远离者。文虽...(第1604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众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女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问木口和上。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哑。木口曰。老兄作么生。师曰。遮畜生。大觉到参。师举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具入僧堂。众僧曰。遮莫是和上亲故。不礼拜又不吃棒。师闻令唤新到僧。大觉遂出。师曰。大众道汝未参长老。大觉云。不审。便自归众。麻谷到参敷坐具。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麻谷转身拟坐绳床。师拈拄杖打。麻谷接却相捉...(第1613-02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三十六卷)-001)
...卒归于二边而已。凡愚痴惑下。此明受习之非。以自破坏正见故。有诸趣生死相续。无由解脱下文。诸过之相可见。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 慎勿习近 此段下引事证失。释提桓因者。帝释之异名也。持龙形像者。谓变作龙身也。要约也。入楞伽云。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论。汝若不如我当破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即以释法者。谓即以帝释所造论法为难。堕负即...(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
...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此段下引事证失。释提桓因者。帝释之异名也。持龙形像者。谓变作龙身也。要约也。入楞伽云。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论。汝若不如我当破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即以释法者。谓即以帝释所造论法为难。堕负即不胜。谓帝释不胜也。乃至畜生者。如变作龙身之类也。又言世间论应当远离者。谓彼论为害若此。可不慎欤。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十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