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女所问经卷第一宝女所问经卷第二
摘自《宝女所问经》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宝女曰。今者女身岂能修于至诚之法谊律行乎。宝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诚者无有言辞。法者无欲谊不可获。计于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发遣亦无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诚者则灭尽相。法憺怕相。仪离严饰律解脱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辞亦不可说。唯舍利弗。至诚无本法无差特。议无有二律无造谊。以是之故不有所说。亦无言辞不可赞咏。时舍利弗复问宝女。女所执宝为何等类。而尔名曰为宝女也。于是宝女答舍利弗。菩萨则以三十二事而现目前兴发宝心。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何谓三十二事。救济一切黎庶之类。皆令兴发诸通慧心不断佛教则发宝心。将护法教则发宝心。亦不断绝圣众之令则发宝心。劝导众生立贤圣安无极之珍则发宝心蠲除黎庶尘劳之欲。去诸恼患至于大哀则发宝心。一切所有琦珍异宝悉能舍施。内外所有瑰琦之物无所贪惜则发宝心。自能护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济毁戒之人则发宝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详精进合集。令诸嗔诤患厌怒害。贡高自大怀结之众群黎之类。恃怙力势欲有所加。使兴忍辱。而令众生观于道法忍辱之力则发宝心。不怯不弱亦无懈怠。坚固殷勤永不回还。于大乘行而不懈倦。开化懈怠众生朋党令大精进则发宝心。心意专精而修一行。同等禅定三昧正受。所归差特开化众生。令于欲界而无所著。以权方便退还于禅则发宝心。智慧分别破坏一切诸窈冥法。犹如真正而无有二。入施一品感动圣达则发宝心。等心一切而无加害。道无若干寻以一味为诸通慧则发宝心。离诸结滞而以平等。有为无为有形无形。亦无欢欣不离寂然。无心熙怡善住安谛。意不动摇苦乐不移。将护群黎则发宝心。离于恐惧。于深缘起十二相连奥妙之谊而无所畏。所当度者晓了超越不取诸见则发宝心。积累功德而无厌足周满相好则发宝心。常志好乐欲见正觉。而不违远恒睹诸佛则发宝心。求闻经法听省典籍称量谊趣则发宝心。如所闻法可讲说者发无量心。所兴诸法无所师受则发宝心。建立所行睹毁戒者而以恩济则发宝心。其无所学志存新学而不轻慢则发宝心。舍于贡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谦顺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众生则发宝心。志存微妙诸根明达。蠲除卑贱下劣之乘。信乐大乘直心向道则发宝心。离于魔事除去劳尘。洁净清白而无垢浊便无瑕疵。贪欲染污乃以永除。乐处所有不以懈厌则发宝心。而常专精行在澹泊。秉闲居德身心寂然。澹虚之行亦不污秽。生死之难志于大哀则发宝心。于是菩萨。舍于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开化众生遭苦患者。于众恼热不以懈惓则发宝心。斯菩萨者光明寂然。而如势力逮无漏法。观于解脱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不远舍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诸佛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非常苦空无我非身。观斯诸法则无有厌不染尘欲。乐志无欲道品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空无想无愿。于一切法而无所行。则以观察睹见众生。便于诸法而不造证则发宝心。斯为菩萨。睹于诸趣恐惧之难。忽如失火烧其头发。精进具足不可计会。无央数劫游于生死。而不懈废诸通之慧则发宝心。是为菩萨。设使亲近于佛道者。渐渐加增微妙之身圣慧之业。彼时行者不舍大法。伏意乐顺随诸穷匮。不增秽之不以懈厌则发宝心。是为菩萨。假使劝化群黎之党。第一精勤乐于道谊不计吾我。坚固志性至于大哀则发宝心。唯舍利弗。斯为菩萨三十二事而发宝心。则为名曰无极妙珍宝一切菩萨之宝心也
于时世尊赞宝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说此菩萨之行。所发宝心而得入道。又复宝女。斯诸正士有无量德所可叹咏。发于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声闻宝非缘觉宝。斯则名曰为佛道宝为菩萨宝。加复兴隆佛道之宝。因而生出声闻缘觉菩萨发心所兴之宝。皆悉出生一切诸宝
聪明品第三
于是贤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宝女身所问辩才。分别解说如所了慧聪明之慧。本岂达乎演畅要事。世尊问曰。于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宝女者。不以聪明慧演说法要。莫造斯观。此宝女者。已得聪明无断辩才。于时耆年舍利弗问宝女曰。女乐堪任分别聪慧。解脱缘便。宝女报曰。唯舍利弗。一切诸法悉而应说。皆归聪明所造之业。唯舍利弗。菩萨意者分别解说为聪明慧。所以者何。摄取一切诸谊之要故发道心。是为于谊聪明之慧。等御法界故发道心。是则名曰辩才之慧。彼所说者皆归灭除。是为灭尽辩才哲慧。一切顺旨为聪明慧。发此心已。至无碍颂无断辩才。是为辩才聪明之慧
宝女复谓。舍利弗。无所行谊无所著谊。心志大谊聪明了谊。而常善思法如幻谊。计其心者则为法事聪达之心。心了诸门有所归者。归于明哲不倚六情。心无所著辩才无碍。分别聪辩所有谊者则为非谊。见法澹泊所谓顺趣。假音声耳。其辩才者托于言辞。所云佛者无不觉谊。由是法生。缘斯顺应分别法矣。有辩才者分别自恣法谊为谊。无恣之法乃为法矣。应顺之法乃为顺矣。法之辩才乃为辩才。无所有谊无为之谊。合会之谊为聪明谊。合会法者一法味谊。圣众顺灭乃为顺灭。有所分别乃为辩才。是为舍利弗诸法讲说章句。常观此法则为聪明谊也
问宝女品第四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世尊曰。其宝女者。发无上正真道意以来久如。为于何佛而志大道。佛告舍利弗。乃往过去久远世。不可计会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曰维卫如来至真等正觉兴出于世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世界曰清净佛土。衣被饮食居宅游观。皆如第四兜术天上诸菩萨众。又彼佛时。纯悉一类唯菩萨众菩萨之会七十六亿皆不退转。得诸总持出于辩才
佛言舍利弗。时维卫如来至真。有转轮王名曰福报清净。主千世界。帑藏珍宝不可称计福报清净。中宫之内夫人婇女八万四千。皆国中上真人玉女。王有千子悉皆力士威势难论。其王供养维卫大圣。三十六亿岁一切施安。而诸菩萨奉衣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舍利弗问曰。唯然大圣。维卫如来寿命几何。世尊告曰。寿十中劫。福报清净王供养维卫如来。不可称限。中宫诸子眷属枝党九十二垓。侍从围绕诣维卫佛稽首足下。明月珠璎其价百千奉上世尊。则而叉手白维卫佛。唯然大圣。吾身所有供养众备。宁有供养超过此者进如来乎。佛告舍利弗。维卫如来答福报清净王曰。大王欲知有异供养为尊为上为无俦匹。王所未施设。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超胜于王前所施与供养之具。又问何谓。维卫如来见彼大王心之所念。则说颂曰
亿千诸佛国 无数如恒沙
至亿百千劫 满中珍宝施
而供养如来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众生 而发道意者
事亿千诸佛 垓数如恒沙
奉无数亿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胜 七步为超殊
斯供养诸佛 最尊豪无上
斯施为超越 诫无量上忍
此精进坚强 定意慧无动
其发道意者 志愿于导师
是福最无限 所积不可尽
名称远流布 眷属巍巍妙
财宝势力豪 心念如侥获
为转轮圣王 威力天帝梵
若志性欣豫 断意诸通慧
消灭诸恶趣 悉无八难畏
长益清净道 常处天人路
若人建立志 离垢无上道
诸根恒明达 圣聪无闇塞
睹诸佛奉事 而听闻经典
精求智慧圣 常知弘道心
心无犹豫结 离谄常质直
愍济众生故 其志愿道意
不乐诸欲乐 志慕于法乐
普世无所著 行如水莲华
不厌福德慧 志求度无极
发道心如是 孰不建大道
则以巨锭镣 昭济诸群[黍-禾+利]
为尊上明师 众生大导师
处世为最上 施药除诸病
建立于道意 亿无量无尽
佛告舍利弗。福报清净王者。从维卫如来。闻发道意咨嗟功德不可限量。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王中宫太子官属群臣百官。及诸小王眷属翼从。说此颂曰
今以建立 最尊道意 兴发慈心
愍伤众生 假使欲得 吾所敬重
则发道意 令其坚固 生死本际
而不可知 坐行非事 堕于苦恼
殷勤精进 志尚佛道 为众生故
行愍善哉 则能长益 辩才智慧
具足供养 圣达如是 维卫之佛
得不可量 为通慧心 所行若斯
欲获天世 之所安隐 帝释梵天
转轮圣王 有为之安 无为之乐
则当遵修 于斯道意 思摄禅定
不可限量 度于彼岸 道亦如之
圣通之慧 靡所不达 诸一切智
所行如是 十力佛势 不可思议
四无所畏 如来所有 诸佛之法
弘广无边 从清净心 而获致斯
假使欲动 亿千国土 音声普告
而悉闻知 修清净行 恢弘无垢
有聪达者 当发道意 则为十力
之所奉敬 而诸如来 悉咨嗟之
为诸众生 无请之友 有聪慧者
当发道意 设使佛道 现无慧慈
说其功德 无数亿劫 佛之道意
所有功祚 不可尽极 况欲限乎
尔时福报清净大王。适说此偈。九十二垓民人之众。及王后宫并千子。则发无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十四亿天演劝助音发大道心。然后彼王转轮圣帝则更恭肃。十亿载供养维卫如来之尊。一切施安。净修梵行清净之戒。常听如来所说经典。眷属俱往启受法教。则立长子而为国主。便下须发以家之信。离家为道行作沙门。作沙门已寻则学是四无尽句。次第咨嗟称限求趣。何谓为四。至诚章句。法典章句。妙谊章句。律令章句。具亿千岁入权方便。其王出家学此以后。于千世界三昧正受超度众生。悉于维卫如来之所而作沙门。佛告舍利弗。欲知尔时转轮圣王。福报清净者。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则是宝女。斯宝女者于维卫佛。初发无上正真道意。时舍利弗问世尊曰。以何罪盖受女人身。佛告舍利弗。菩萨大士。不以罪盖受女身也。所以者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