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3-16 19:59:02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

摘自《日常法师益西彭措堪布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汇编》


  「由是」为连接词,即由前之根据而亲近善知识。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
  上一次我们讲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接下去。上一次我们重点的讲了一些讲法的规矩。
  讲授的规矩,第一个,法施的胜利。二十种胜利,归纳成四个果。等流果六个,离系果四个,增上果九个,最后异熟果一个。
  第二个,要承事大师及法。那么举了一个喻,释迦牟尼佛说《般若经》的时候,亲自敷座。那么佛还要尊重法,那么我们更需要尊重法。那么还要随念佛的功德,对他的恩起敬重心。
  第三个,加行、意乐心。那么我们说法的时候,做五个想:自己做医生的想;法做药的想;听法的人做病人想;于如来做善士想,说一切法没有错误的大师;于正法做久住想。加行么,要沐浴,着干净的衣服,悦意的处所,敷座。还有先念伏魔咒,或者我们这里念《心经》。那么这样子呢,要离开一切贪着利欲的心,不要妒忌心等等。
  第四个,差别。就是该说不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说,哪些人该说,哪些人不说。总的一个原则,法是尊重的,要请了再说。请了之后要看是不是器,是法器就可以说,就说那一类的法。是哪一个法器,那么应机说法,另外一种法。那么假使是真正是法器,因缘成熟,没有请也是可以说。那么另外戒律里边很多,对于不恭敬的一些威仪不能给他说法的。开缘,有病。有病的人他的威仪差一些,好像是不恭敬,但是为悲心出发 ,也可以为他讲。
  最后,回向。回向就是说,把我们说法的功德,一切善根用至诚恳切的猛利的心去回向现时的究竟的那些利益。
  下边我们要讲亲近善知识的一些规矩。那么前面说的一切功德,波罗蜜多、地道、忍辱、等持——定、神通、总持——陀罗尼、辩才、一切回向发愿,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师为根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从他那个地方生出来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从上师生,从上师增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一切依靠尊重,尊重为根本的原因。
  博朵瓦一句话,“修解脱者”,修行的人,没有再比上师更重要的事情了。那么我们现在世间上看了他做,能够仿照他做的不太难的事情,但是没有师父来教,那些手艺、方法也不能成功,他有经验的。没有经验,单是看,是做不好的。所以说世间上的东西尚且要师教,那么何况我们才从恶趣里跑出来,要到从来没有走过的菩提道上去走,这个路完全陌生的,那么这样子怎么可能没有师呢?他就是极力地强调了善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善知识的重要是那么重要了。
  真正亲近善知识,里边有什么规矩要遵守呢?下边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科。
  第一个:“所依善知识之相”,要亲近善知识,不是说随便找一个人,请他做善知识,要有一定的德相。
  第二个:“能依学者之相”,所依的善知识的相具备了,能学的学者还要有一定的德相,否则的话不相应,善知识再好,对他也没利益。
  第三个:“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师和弟子德相都具备,该怎么样依止师。
  第四个:“依止胜利”,依止有什么好处。
  第五个:没有依止有什么过患;
  第六个:“摄彼等义”,总摄他的道理。一共分了六科。
论云: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日常法师广论浅释
  总括世尊告诉我们的经、律、论三藏,以及诸大祖师、菩萨解释佛语而作的论释之中。「由各各乘」,因为修学佛法有不同的根性——通常我们说三乘,广开的还有五乘,就是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佛乘。由于各人的走法不一样、习惯不一样,自然而然所依的师长也有差别。那么这里所讲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呢?是能够照着三士道的次第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走上去,最后成就佛道的师长。或者说,我们为了要求无上菩提,所以要照着该走的次第一步一步走上去,这个次第也就是三士道,所以要找的老师是能够如这个次第引导我们的,下面是引经论说明。
日常法师广论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