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公上人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集第三七卷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集锦》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骂我,我会生气,我心里会不平。现在学佛这么多年了,你再来骂我,你再来侮辱我、毁谤我,我不生气了,改了!没有不平的现象了。不但没有这些负面现象,而且欢喜接受,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於那些批评我、毁谤我、责备我、侮辱我的,甚至於陷害我的,我生感激的心,感恩的心。感什么恩?消我的业障。如果我果然有错,他提醒我,让我认真的反省,把我的过失找出来,我改过自新。他不提醒,我疏忽了,幸亏他提醒,怎么不感激?如果发现我没有这个过失,他冤枉我,好!消业障,没有过失是真消业障。有这个过失,他提醒我,他对我有恩有德,我怎么能够生气?从这些地方看我学佛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成绩,在这些地方。别人赞叹我,在从前我很高兴,甚至於感觉得很骄傲,这都是毛病。现在学了佛,别人赞叹我,我也合掌,内心里面一定回光返照,「他赞叹我这些好处,我有没有」?如果我没有真实的德行,人家来赞叹我,我生惭愧心,勉励自己要改过自新,要名实相副,他的赞叹我确实有实德。
真正他赞叹的是事实,我有没有起傲慢心?有没有起欢喜心?就是说你的七情、情识有没有动?如果有动,立刻要警觉、收敛,你动了情识,凡夫!那是没有觉悟。觉悟的人怎么样?如如不动。虽然如如不动,在外面要恒顺众生,你不能板起面孔像个木头一样,那人家说你学佛学呆了,连人情都不通。人情还要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也要谦虚、谦让,「承蒙过奖,愧不敢当」。绝对不是现在一般人讲「值得骄傲」,那就完了!学佛就在这些地方学,真得受用。这个样子去练,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工作里头练,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练,然后性德才往外露。
那个性德是『坚固摩尼以为藏』,「藏」,我们要把它说为藏识,确实是形相的本体,唯识所变!体,能现的体是自性,自性坚固,自性不能破坏。「摩尼」是如意,千变万化,唯识所变!这个轮围山,不但是轮围山,万事万物都是阿赖耶变现的相分,我们从这里去观察。
『阎浮檀金作严饰』,「金」,七宝里面排位排在第一,它表什么意思?大乘经里讲得多,它表永恒不变。金属里头只有金永远不会变色,它珍贵在这个地方。银铜铁锡颜色都会变,唯有金色不会变,这是表性德。「阎浮檀金」,这是说佛跟我们讲,娑婆世界阎浮提洲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佛说这个世间有阎浮提树,这个树的汁流出来,点物成金,是真金,称为「阎浮檀金」,真金!金里头最好的。
众生有福,这个宝树就出现;众生没有福的时候,这个宝树就不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八卷) 2002/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8》)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五首:
【香水分流无量色,散诸华宝及栴檀,众莲竞发如衣布,珍草罗生悉芬馥。】
五、六两首都是重颂前面讲的水,这上加了有衣,这些庄严。『香水』,前面长行里面我们看到过,「一切香水流注其间」,像我们在许多山里面看到一些泉水、小溪、瀑布,这个是在山上游山玩水常常看到的。在长行里面跟诸位说过,这个「香水」是表戒定真香、表五分法身香。清凉大师为我们注解《华严经》,表法的义趣讲得很广、讲得很深,我们一定从这上面去体会,才知道性相不二。性相不但是不二,性相确确实实是一体,相千变万化不离自性,这里面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我们从相上见性,会归到自性这个受用就同佛菩萨,我们平常讲的转境。
怎么样转境界?只要回归到性分,就是自性本分上,境界就转了,这个转境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可以说是无二无别。我们凡夫这一点不但是做不到,实在讲迷得太深,这是业障深重,很难体会得到;稍稍能体会得到,这在佛法里叫解悟,你明白了。明白了,你能不能得受用?那就看你能不能够转境界。换句话说,你能不能随顺性德。凡夫随顺相,著了相,很辛苦;随顺性,得大自在。为什么?相千变万化,性如如不动。我们看到这个山当中的小溪、流水、瀑布,能够立刻回归到自性,性德流露,那当然就不一样,境界就转了,回归到五分法身。
你看下面,『散诸华宝及栴檀』,「散」就是布施、施舍,「华」、「栴檀」都是表修德。接著看『众莲竞发如衣布』,莲是莲花。众莲,不止经上讲的四色莲花,不止四色,无量色的,《华严经》讲的杂华庄严。「衣」,衣是遮身的,这个地方是遮体。什么体?山之体,山又代表伟大的形相,伟大的形相这个遮体的是诸华宝、栴檀、众莲,你想这个里头的意思。「诸华」是代表万行,六度万行,「栴檀」是表妙香,「莲」表的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不但果上没有染污,这个莲华开在水上,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代表六凡,茎在水中,水代表四圣,花开在水上面表什么意思?四圣六凡都不沾染,因不染,果也不染;花是因,莲子是果,花果同时,这个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为什么?他超越十法界了。池子里面,泥代表六凡,水代表四圣,这是十法界,为我们说明法身菩萨因与果都是清净的,我们常讲的纯净纯善。
「衣布」就是庄严。说的是山间山水的庄严,实际上它的含义是教我们修行,是教我们觉悟。於是我们明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说哪一样不是诸佛如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九卷) 2002/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9》)
...狱里头万恶庄严;欲界天、色界天万善庄严,都是染法。如果是净法,净法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断了,那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这里头的理我们要懂,这是道理!
道理真正懂得明白了,我们修学的信心坚定,疑惑断了,自己内心里头邪思恶念断了,外面的邪知邪见不能够侵入,「妙宝莲华作城郭」。外面邪知邪见还能侵入,你听到的时候你会受它的影响,你看到、你接触到,你受它影响,说明什么?你里头不干净,内里面有邪知有恶见,你才能够感召得外面的感染。
由此可知,外面的邪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里头的。佛教导我们要从里面先断,里面断不了,为什么?常常受外头境界影响,初学的人确实是这样的。怎么办?你要能够远离外面的境界。
古时候的人比今天的人有福报,为什么?你想想看,不但是佛法修行的道场,连儒家念书的书院都建立在远离市区、远离村镇,连村镇都不爱,建筑在山林水秀之处,人迹罕至。这个环境清净,附近没有村庄、没有邻居。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远离染污,防止邪恶侵入内心。到自己功夫有了成就,成就是什么?定慧。心定,定是什么?外面的邪恶,邪思恶念对我没有影响了,这叫定。我眼见到、耳听到、接触到,决定是如如不动,我身口意的造作一定与法度相应,与戒律相应。这个戒变成自然的生活,哪里会有破戒?哪里会有失念?没有!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做作的痕迹都没有,这叫功夫。
这个时候智慧开了,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后得智现前了,《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无所不知。这个时候在佛法里面讲你毕业了,毕业之后去教化众生,去干多元文化的社教工作。没有到这个功夫,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寺院、庵堂、书院是学校,不能离开;离开,怕你受外境影响,你会堕落。古人防范得严,城郭。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偈颂第九首:
【垣墙缭绕皆周匝。楼阁相望布其上。无量光明恒炽然。种种庄严清净海。】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的,这一首颂是赞颂垣墙、楼阁。偈颂的文字很容易懂,这是赞叹华藏世界地面的香海。『垣墙』,这是最外面的,最外面的围墙,我们现在讲围墙。用个「垣」,这个墙不高,矮墙,矮的围墙,不是很高的。『缭绕皆周匝』,「周匝」就是围绕整个香水海。『楼阁相望布其上』,围墙上面,这个「上」实在讲就是里面,围墙里面有许许多多楼阁相望。「垣墙」是第一道的防御,「楼阁」用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三卷) 2002/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3》)
...」佛听了之后同意,「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往生,好不好?」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佛走了,他就把自己寮房门打开,告诉寺庙里大众,三天之后佛来接引我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相信,关起门来睡了三天大觉,起来说梦话,不相信!但是看他说话的语气态度又不像假话,好像是真的,大家想想三天不远,看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上早课的时候要求大众,今天这一堂课希望大家改念佛送他往生。大众对这个事情当然欢喜,於是大众统统念佛,念到大概一刻钟,莹珂法师就讲佛来了,跟大家告别辞行,他就走了,不生病。阿弥陀佛很守信用,三天果然来了,他就跟他去了。
他为什么能往生?他怕因果报应。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特别是给破戒犯规的人做了一个示范。但是你要有这样真诚、恳切、勇猛,你才能把佛念来。一般人为什么念不来?他对这个世间还留恋,还舍不得走,如果我们这里搞个念佛堂打佛七,到这个地方七天肯定往生,一个都不会来。人家就说「那个地方怎么能去?去就死了!」可见得口里面说的「我要求往生,生极乐世界」,佛要是真来了,吓死了,那不是往生,堕落!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对你们的心行太清楚、太明白了,假的不是真心,你怎么求怎么说,佛在那里如如不动。像莹珂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假?做假哪里会有感应?「净光摩尼」就重要了,这一句这四个字我们晓得,用在净土法门是清净坚定的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净宗学人的严饰,有戒有善,有信、有愿、有行。第三句:
【常现诸佛宝色光云。】
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佛光色」,现是示现。什么是佛的光,什么是佛的色,我们要搞清楚。佛的光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佛的色是大慈大悲,从这上面来讲,诸位很容易体会。『常现』,不是暂现,换句话说,你修学的功夫契入这个境界, 二六时中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人不能不诚恳、真诚,诚就灵,诚就感应。李老师教我「至诚感通」,我这一生得受用。人在世间,一定要记住佛的话:「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把光阴抓住,决定不浪费光阴,日子不能空过、不能虚度,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佛讲菩萨唯一的善根「精进」,菩萨要不肯精进,要懈怠他就退转了。世间人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菩萨当然具足这三善根,三善根还要加一个精进,那才是菩萨,他能成就。懈怠懒惰,虚度光阴,他一生有什么成就?这些道理,大小乘经论可以说佛天天讲、常常讲,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四卷) 2002/08/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4》)
...地,华藏世界周围的香水海,大海是水;莲华地面上的香海,是水;跟香海通的这些河,我们现在念到的海间香河,是水。用水表藏识,用水表藏识里头含藏的种子,又用河水表与识心相应的心所。你看看这一杯水里头的表法,意思多深多广!我们教初学不能这个讲法,这样讲法会把他讲糊涂了,他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利益。我们最平常是用最简单的讲法,供这一杯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心要像水一样清净,没有污染,要像水一样平等,没有波浪。
波浪是什么?波浪是念头,我们的心前念灭后念生,这是波浪。如果是欢喜或者是发怒,那是大风大浪;真正平了,波浪不生,这就是定。我们讲的禅定,佛经里面也常常读到正受,正常的享受,你的心水不动。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就是香水河,河流在流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正受,那就是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那是初学,那是课堂的作业,真正要用在生活上,禅定要落实用在生活上才开智慧。在禅堂里头盘腿面壁打坐不会开智慧,要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地方,真正在那里炼,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慧,心地里头如如不动是定,真正修功夫、修定慧是这样子完成的。
所以我们到后面,现在还没讲到,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的善知识,修禅定不是在禅堂,在什么地方?在市廛。古时候的市廛就是现在的商场、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外国人称之为MALL。修禅定的人他在那里逛,善财童子到那里去参访他,他在那里修禅定,定慧等学。我们凡夫怎么会晓得?他六根所接触的琳琅满目,他在里面也有说有笑,也不是呆呆板板的像木头人,不是的,是活人,活活泼泼。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是智慧,他一点不糊涂;心里头对於所有一切的万物一点贪心都没有,一点厌恶的心都没有,他心是平的,这是修定。他心是清净的,没有被六尘境界污染,真正的禅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一体,定慧等学,他学会了。所以六波罗蜜是在生活里头学,是在工作里头学,是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学,一刹那都没有离开。以《华严》来说,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就是他的生活,法身菩萨的生活。我们能不能从供佛的一杯水里面体会到这个意思?经上说『皆从中出』,你能不能从这一杯水里面生出这么多的意思出来?这一句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底下一句:
【摩尼为网,众宝铃铎。】
这八个字就是一句。『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五卷) 2002/0 8/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5》)
...法非常非常之深,佛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无量无边。要很冷静,用真诚恭敬心,你坐在那里细细去观察,你会发现。愈发现愈多,多到不可胜数,没法子计算。无量无边的法门,从哪里看?从河两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去观察,你会发现。这里面会看的,就体会到佛所讲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呈现在你的眼底;不会的,你就看不出来了,一个法门也没看出来。会的,看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地方讲的是香河,现在我们居住在都市,你们想想看,都市里面的马路像不像河流?许许多多的车辆在马路上流动,就像水在那里流一样。特别是在高楼往下面看,很像一条河,各式各样的车辆就像小船一样,在河里头流动;马路两旁的人行道,就像是岸边。你有没有在这个地方看出门道?有没有在一切人事物里面看到「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细心去观察,你明白了,「大方广佛华严」讲得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
会看的人,我们平常讲得最简单的,讲了六个字,看「性相、理事、因果」,会开悟!不仅是在香河,在街道,一切时一切处,面对一切人事物,你都要懂得这个看法,你不会迷,觉而不迷。看久了会开悟,看久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是看得很清楚,寂是心里头如如不动,你才真正能够看到性相、理事、因果。你的心不能随境界转,随境界转你就看不到,不随境界转你就看到了。譬如在马路上,你坐在一辆车,随著车走,你什么都看不到。你在高处不动,你看底下这个现象,那就清楚了。所以我们的心不能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保持清净心,你才能看出实相。《般若经》上常讲的「实相」,实相就是真相,你能看出来。如果你自己心动,随波逐流,你见到的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见到幻相,你见不到真相。
谁能见到真相?说实在的话,阿罗汉以上,智慧开了。人家证正觉,佛对他们赞叹,他们真的修行证果了。佛说阿罗汉所证的是小果,小乘的果,大乘的果德他们还没证到,已经证得小乘的果德,他有受用。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学佛所以不能契入境界,不能够证果,原因在哪里?原因是被情执迷了,放不下。不单是在家同修,出家同修又有几个人能把情执放下?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难!这个东西障碍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晓得业障,什么叫业障?这些东西就是业障。只要有这些障碍在,我们就没有办法观察,行门里面讲的「观照」,就没法子观照,所以学佛头一步就是要把这些放下。
修行就是在日常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二卷) 2002/08/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12》)
...分法?部部经里面都有经、律、论。那三藏怎么分?看讲的分量多少。像《华严经》,《华严经》讲定学讲得多,就把它编在经部。《华严经》里头有戒律、也有研究讨论,但是那个分量要是跟定学来比,定学的比例占得重,戒慧占得比较少,这个就把它编在经藏里面。如果这部经戒律上面讲得多,定慧上讲得比较少,那这个就把它分在律藏里头,是这样分法的,也是属於方便。
佛接引大众,无论这个开示长短,都具足三学,这是佛的彻底悲心,诚心诚意帮助众生,只要跟他见面,决定没有空过的。学人能不能成就,有多么大的成就,完全看学人自己能不能依教奉行。果然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得到世尊预期的成果,或者是证阿罗汉,或者是证菩萨果位,佛很清楚、很明白。
在这个地方最重要的一句话,方便必须要跟性德相应,这个最重要了。方便要与烦恼相应,那个不是佛法了,魔说法了,佛跟魔的差别在此地,我们学佛的同学要记住。如果真的是佛法,我们听了之后,心地清凉自在;反过来,如果我们听了这个法,生起了七情五欲,这是魔法,魔说法,叫你的心不得清净。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到了真正有功夫了,魔,妖魔鬼怪来给我说法,我的心也很清净、也如如不动,不会被他挑动,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换句话说,生死自在了。人家常常讲,你生死怎么知道有把握?你自己到那个境界,自己很清楚,用不著去问人。下面这一句:
【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
这一句我们要明白,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正好遇到这一个刹土『庄严具成坏音声』。这个音声是什么?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宗教是迷信,那我们完全看走了眼。所有宗教的创教人,都是有真实智慧,不是普通人。普通人立说,如何能流传几千年?这平常人做不到!我们中国历史上,聪明智慧的人多,谁的学说能够传到今天?那真是除了孔老夫子之外,孔、孟、老、庄之外,什么人的学说能够流传到几千年,还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孔孟的学说,实实在在讲比不上宗教,世界上哪一个宗教信奉的人,比信奉孔孟的人不晓得多多少倍,那怎么不是圣人来传授的!《新旧约》里头讲的「世界末日」,《古兰经》里面多次的重复「信真主,信末日」。末日是什么时候?很可能就是现代,这是现代许许多多人有理由相信的。
东西方古老的预言,都讲到两千年这个时代进入世界末日,都说在这个时候有大灾难。我们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你仔细想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三一卷) 2002/8/2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31》)
...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第十六句:
【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
我们说到这一句。这一句因为正好我们生长在现前这个时代,很可能会遭遇到重大的灾难,因此必须要时时刻刻提起高度的警觉心。我们不要想去躲避灾难,灾难是躲避不掉的,应该认识灾难,要准备往生。往生的目标,当然头一个是极乐世界,万一极乐世界去不成,也应当选择天道。天道里面,色界天要去不了;这个色界天的条件是要离五欲六尘,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说的,色界四禅得修禅定。是不是只有修禅的大德才能生色界天,不是修禅的大德那就没分了?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那就变成禅宗道场了,这讲不通!但是确确实实是因禅定而得生的。
首先,你要了解什么是禅什么是定?得把这个搞清楚!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人能不能生色界天?能!只要你符合它的标准,你就能得生。禅是什么意思?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是不是一定要在禅堂里面去坐下?不一定。六祖这个说法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六祖是在《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常常引用《金刚经》。《金刚经》世尊教须菩提教化众生,应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这个话讲得很深、很有道理。
我们看自古以来,现在社会那就更不必说了,如果没有禅定,出去教化众生,没多久被众生度跑了,很多!什么原因?敌不过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力量太大了。所以世尊教须菩提尊者,实在讲就是教我们大众,须菩提尊者我们相信他有定功、他有智慧,那已经是菩萨再来的,是教我们凡夫,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我们!所以什么时候你可以出去弘法利生?那佛的标准就是这个,你真正能够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才有资格出去教化一方;没有这个功夫,你要说是你不被境界转,你不会堕落,难了!太难太难了!
我们生在末法,末法真的这个标准降低了,降得很低了。我早年跟李老师,跟他老人家学经教,他教导我的是四十岁之前不可以接受外面邀请去讲经说法,不可以;四十之后,这个标准就放宽很多了。佛的那个标准高,你真的得禅定,不受外面境界诱惑,佛才准许。那我们的标准就很低,限定在四十岁,我遵守,我听老师的教诲。老师能够对我关怀照顾,没有别的原因,听话。所以他老人家一生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传给我了,嘱咐我将这个本子弘扬光大。这个事情,我们同学很多,他没有交给别人。
我在这么多年,总共讲过十一遍,印送这个本子,老师的眉注的本子,超过百万册以上,我以这个行动报答老师知遇之恩。这一部经肯定接引世尊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我认识,我了解。这么多年来,从这个缘上面能够得知,在海外、在中国凡是接触的生欢喜心,这就说明这个本子的缘比什么都殊胜,比一切经都殊胜。
我自己有非常明显的感触,我一生讲经也讲了大概大大小小的总有好几十部经论,任何一部经论,那个法缘比不上《无量寿经》,就是说明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三一卷) 2002/8/2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31》)
...人的办法,远离!所以,古人道场为什么建立在深山里面?一般人很不容易去,没有交通工具。所以不是真正虔诚仰慕佛法,希求亲近善知识,谁愿意吃这个苦头,到这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学佛的人不喜欢清净,喜欢热闹,糟不糟糕?纵然住在深山里面,还要特别开个马路上去,车好上去,甚至於还要做缆车,唯恐观光旅游的客人不多,唯恐这个地方不热闹,这哪里能办道?道就是清净心,怎么能叫心清净?清净心破坏了,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还是轮回心,学佛也是轮回业,那再加上攀缘,麻烦就大了!
跟信徒缘结深了,这个历史上例子很多,死了以后,到他家做他的儿子、做他的孙子。为什么?跟他一家有感情,到他家投胎去了。还算是修得好的,你还没有失人身。差一点的、贪瞋痴重一点的,三途去了,堕到畜生道,有的时候也到信徒家里去了,信徒家里养的有小狗、小猫,你跟他有缘,你欢喜他,他也喜欢你。结果变成什么?变成他们家的宠物了,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说不尽!能不警觉吗?
这个修行愈想愈难,愈想愈不容易,你自己要扪心自问,你真放下了吗?你真的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了吗?真的不动摇了吗?如果没有须菩提的功夫,「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没有到这个境界,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最好不接触外缘。
所以,我是希求净宗学会的念佛堂,到这个地方来念佛的人、同学,止语!你到这个地方来念七十天,十个佛七,七十天一句话不要说,一个杂念不要有,你成功了!不说话能减少妄念,这七十天当中,你进了念佛堂,就一桩事情,六字洪名,二十四小时不中断。
有同学来问过我,他说那吃饭、睡觉算不算是中断?那不算中断。你要晓得吃饭的时候,心里面的佛号不断;睡觉睡著了,佛号忘掉了,醒过来之后立刻进念佛堂,我又把它接上,这个就是不断,醒过来就念佛。我这七十天什么事都不干,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人事物我不再分别、不再执著,用这句佛号伏自己的妄想就好,真有受用。你只要肯真干,守住念佛的原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念到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你就会法喜充满,你就真正得到利益。当然最难的是第一个星期,为什么?妄想习气很重,第一个星期,那你真的这一句佛号有力量, 本帖最后由 一心三藏-_B0F1s 于 2018-3-6 11:29 编辑
把它控制住,烦恼伏住了,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的时候,你身体就轻安了,你就有法喜了,愈念愈欢喜,愈念精神愈好,你的睡眠时间会愈来愈少。
念佛堂的饮食,这是常住、护七的义工们要注意,要时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三一卷) 2002/8/2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31》)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