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8-2-20 21:47:29

[韩镜清教授]成唯识论疏翼第一冊卷一十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韩镜清教授]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论文】

一?二○九 有余遍执:《明论》声常,能为定量,表诠诸法。



【疏翼】

  第三外道小乘别问别破所取非有之初,外道别问别破中,今第五合破二声论师。文分为二:一、叙二计,二、正破。初又分二,一、执《明论》声常,二、执一切声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明论》声常」者,是婆罗门等计。《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

  「吠陀」者,明也。明诸实事故。彼计此论声为能诠定量,表诠诸法。诸法楷量,故是常住。所说是非皆决定故。余非楷量,故不是常。设有少言称可于法,多不实故,亦名非常。梵王诵者,而本性有。

  然声性非能诠,下破之中,彼无同喻,为不定过。



【论文】

一?二一○ 有执:一切声皆是常,待缘显发,方有诠表。

【疏翼】

  第五合破二声论师,叙二计中,第二执一切声常。



【述记?卷六】

  「待缘显」者,声显也。「待缘发」者,声生也。「发」是生义。声皆是常,然有时闻及不闻者,待缘助故,方乃显发。

  此有二类︰一、计常声:如萨婆多无为,于一一物上,有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此音响是无常。二、计一切物上共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音亦无常。如大乘真如万法共故。唯此常者,是能诠声。其音但是显声之缘,非能诠体。

  然此通破声显声生。计内、计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叙,今不繁述。今破计一切,少分亦自破。或少分、一切,摄诸计尽。



【疏翼】

  前计明论声常,亦即少分。以上叙二声论计讫。



【论文】

一?二一一 彼俱非理。



【疏翼】

  第五合破二声论师中,第二正破。文分为三︰一、总非,二、返征,三、别破二计。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总非他失。



【论文】

一?二一二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二正破二声论中,第二返征。



【述记?卷六】

  他还返征。



【论文】

一?二一三 且《明论》,声许能诠故,应非常住,如所余声。



【疏翼】

  第二正破二声论中,第三别破二计。如次有二︰初、破明论声常,次、破一切声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破初婆罗门等计。

  量云︰汝《明论》声,应非常住。许能诠故。如所余声。

  「余声」即是非《明论》外,余一切声。以彼声性,非是能诠,故无不定。



【论文】

一?二一四 余声亦应非常声,体如瓶、衣等,待众缘故。



【疏翼】

  第三别破二声论计中,第二破一切声常。



【述记?卷六】

  破第二师也。

  此言「余」者,有二义︰一、计余:是前《明论》者计之余也。二、声余:前计少分,今计全故。又前破明论声计,今破彼声外之常声。故云︰余声亦应非常声体。待众缘故。如瓶、盆等。

  然彼所计声性与声别,声性即是所发音响声之体故。今总言「非常声体」。若破所发音声,言「非常声」;若破声性,言「非常声体」。声及声性,合名「声体」。若但言「非常声」,他以声性例所发音,为不定过;若言「非声」,即违自宗。故但总言「非常声体」。

  又简真如。虽待缘显,非常声体故。因云「待众缘」者,若言待缘显,即声显成、自生俱不成。若言待缘生,即自生成,显不成。为对二宗,自无有过,故但总言「待众缘故」。若言「待众缘故生显故」,文繁无用,故不具述。



【疏翼】

  以上第五合破二声论师讫。








--------------------------------------------------------------------------------

「明论」,梵文为「veda」。

「明也」二字,《金藏》无。

「诸法」二字,《金藏》无。

道邑《义蕴》云:

彼计声性既不能诠,故下破中,彼不可用声性以为同喻,与我为不定过也。

「也」字,《金藏》误作「九」。

《金藏》作「助」,余作「诠」。

《瑜伽》卷六云:

外声论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声相常住、无生、无灭,然由宣吐方得显了。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云:

声论师中,总有二种:一、声从缘生,即常不灭。二、声本常住,从缘所显,今方可闻。缘响若息,还不可闻。声生亦尔,缘息不闻,缘在故闻。

 《枢要》卷上末云:

声论中「有执一切声皆是常」,有二释:一云:一切一切,即内外皆计常。二云:少分一切,唯内一切声常。虽有二解,前解为胜。外物虽复不诠,显生声之缘亦有一切物共,亦有各别,随应有之。

道邑《义蕴》云︰

彼计一一法,缘缺不生,皆有一非择灭无为。故引为例。……萨婆多无为皆实,故遍引之。

「然」字,《金藏》有,余无。

如《因明疏》云︰

此二师皆有一分、一切,内、外异性,一体、多体。能诠别故。

「自」字,《金藏》作「同」。

「还」字,《金藏》作「遂」。

如理《义演》云︰

谓彼自许声性虽常,而不能诠表,故无不定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镜清教授]成唯识论疏翼第一冊卷一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