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善知识诸经集第一一五卷卍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佛说善知识诸经集录》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善知识诸经集第一一五卷
...信者。彼优婆夷种姓熏心。其心柔软。善修其心。彼优婆夷。少闻佛语。闻已能知。知已得味。味已则入。谓入法律。彼优婆夷。住善心已。然后受戒妇女之心。不能拘执。闻外道语心。则不受不舍佛法。乃至不与外道共语。唯于佛等。生清净心。具受五戒。此名有信优婆夷也。云何种姓随顺次第。优婆夷耶种姓贤善。随顺法行。入法信法。法救法归法性法坚。不行恶业。他道论师。不能破坏。常优婆塞。种姓中生。于佛等中。极生信心。彼种姓中。若生于女。彼女则能随顺次第。自从生来。常闻佛语。供养沙门。此优婆夷。恒常闻义。此优婆夷。常一切时。相续熏心。受戒持戒。此是种姓随顺次第优婆夷也。
彼调伏行优婆夷者。谓本不信佛法僧等。彼若得近善知识故。信于佛等。近他因缘。他令使信。见他功德持戒具足。数数取戒。彼优婆夷。则名调伏。彼近住行优婆夷者。若有女人。常近外道。知外道法。见其威仪。知威仪已。尔乃后时近佛弟子沙门之所。见其威仪。从其闻法。形相行食。举动进止。身着袈裟。去来寂静。如是见已。然后次第弃舍外道信于佛等。以相近故。是以调顺。从其受戒。名近住行优婆夷也。
如是四种优婆夷众。如是四种优婆塞众。略说如是。有信解故。心相续故他因缘故。次第近故。如前所说优婆塞众。所有因缘。优婆夷众。亦皆如是入于法律。如优婆夷。所有因缘。优婆塞众。亦如是入。心相续故。优婆塞众。优婆夷众。杂行不别一切善摄。正见正行。彼心皆有下中上故。身坏命...(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私语。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贪食。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能行不应行欲。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叵信。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能说他之妇女坏威仪事。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爱斗。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辱人。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坏乱。能令村栅聚落坏乱。彼复有垢随逐不离。所谓近此妇女因缘堕于地狱。如是妇女。如屎如毒。亦如利刀。如堕崄岸大火旷野。恶毒蛇等一切相似。妇女之心悉皆如是。
如是等心妇女之人。既见三宝。赞叹称说。听闻佛语。妇女之心则可柔软。彼复更有希有之法。如是对治。如是坚[革*卬]垢恶之心。对治二种。谓自生心。或为他教。以信出家。自生心者。善熏心故。为他教者。近善知识。彼如所说。诸过闇聚。从无始来。依止心者。能令散失。彼初如是出家悕望比丘尼者。近善知识。何以故。此如所说诸垢对治。知说为说。令其善住。善能为解苦恼结缚。令得解脱。安隐乐住。善知识者。安慰示导无始来闇。能令失灭。示其善道。拔无始来恶欲等刺。于爱恶处。则能救免。示常不生不死不老安隐之处。彼如是垢对治之处。我今说之。如次第说。如随逐垢。如彼对治。令得寂静。一切如是。妇女妒嫉。多于男子。如是彼此逆顺对治出离生死。
女欲多故。不净对治。如身实见。身是病藏。不善之聚。一切不净。粪屎等处。彼于此身。或自或他。如其自相。如是观察观其本藏。此身本从何处出生。彼见精血不净和合集聚如汁。二家恶汁。合为一身。如是身者。不净种子而生此身。
又复彼女。如是观身。此身若从不净种子而得生者。如此身中。无少净法。彼比丘尼。复更谛求观身九种恶疮不净。从身流出。如妇女身。男身亦尔。妇女...(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相随持行。
比丘如是观察身已。观身动行。我身上面。颊骨齿骨。髑髅骨等。和合为头。有二眼块。并集成头。眼中脂多。常睫不停。
我今观此妇女之身。筋皮罥缚。如绳缠木。念念生灭。退没出生。在于聚落城邑等中而行乞食。以养身箧。如养蛇箧。如是养身。不为欲故。非贪饮食。非贪着味。如是比丘。如是而行。如是第二精进比丘。于法不越。又彼比丘。村城聚落多人住处。入中乞食。既乞食已。如是观身。如是一切妇女男子。普皆观察。彼能如是善修习行。勤发精进。欲等离心。不入其心。如是比丘。善调伏根。胜而不劣。如是比丘。悕望利益。不越法行。
又复第三。修行比丘。所谓比丘常修正念。正念比丘心不散乱。是善知识。常有善意。有不乱意。如是比丘。天常随行。天魔不能与作妨乱。云何正念。谓知欲行。心心数法。已生欲生。如是能知。不放逸意。应缘不缘。一切皆知。心心数法。若善不善无记等法。一切皆知。心如是念。我诸善法因缘故生。所谓我当利益安乐。乃至涅槃。我今破坏余不善法。以我善法。心心数法。生因缘故。则破不善。此不善法。若不破坏。令我后时当不利益。当不安乐。如是善法及不善法。如实而知。知已思量。如是等法。心意所知。分分观察。有五种念。不味不着。心不分别。先所作者。不念不乐。何者五念。谓念眼色若前境界可爱者来。眼境界色。若近若远。善色恶色。本曾见来。或他用来。种种诸色。如是比丘。见已不味。心不思惟。何因缘来。...(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毁此因缘故。应当舍离一切懈怠。
与此相违。勤精进者。一切所作皆悉成就。乃至涅槃。何况其余世间之法。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以是等故。若天若人。一切皆应舍离懈怠。勤发精进。时彼世尊毗叶婆佛。而说偈言。
懈怠意及幻 或慢或恶口
或舍离智等 此是失坏地
亲近恶知识 舍离善智识
或复邪见等 此是失因缘
不知善不善 非时而语言
或信妇女等 此不饶益地
近何人何人 何处何处食
身自不利益 此法令人轻
坏勇若失念 或为王所憎
或心坚强等 此法未时死
不谛知业果 及以法非法
离善知识者 则堕于恶道
懈怠若多睡 或贪着诸味
嗔及故妄语 若恶口言说
多贪若憍慢 心动舍离法
若习近淫欲 或赞淫欲法
如是有三过 懈怠是根本
若勤精进者 则无诸使过
一切精进者 必定成就果
如所应精进 业必定得果
如是三种业 能得三种果
三聚三根本 决定三有行
彼佛世尊毗叶婆塔壁上书字如是说偈。毁呰懈怠。天众见已。作如是言。我等决定舍离懈怠。从此懈怠有枝条过。如佛所说。懈怠之者。若天若人一切作业。于一切时。一切减劣。若天若人不懈怠者。次第乃至到于涅槃。此第四法。人天之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清净命之人 寂静身口意
坐禅而离爱 去涅槃不远
头陀不放逸 冢间树林中
常如是处住 去涅槃不远
尘土物敷具 一钵复破坏
根果食知足 彼人安乐行
于欲解脱人 常乐于知足
善意勇健者 去涅槃不远
不谄诳之人 远离于尘垢
其心如虚空 去涅槃不远
彼佛世尊。如是赞叹善行比丘不谄诳者。
成就如是七法之人。是善男子若行欲者。没生死海。则是畜生。形虽是人。而实非人。若能成就七法之者。则为善人之所赞叹。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受天乐已。退生人中。则得涅槃。以余业故。第一善者。此七种法。所谓从初近善知识。次第多闻。摄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热恼他。不诳等法。如是七法。非谄曲法以如是等七法宝藏之因缘故。得生天中。若天等中。得七法已。莫放逸行。令福德尽。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故天不应行放逸行。以自破坏。于诸有中。无有放逸。行放逸行而得乐者。人中成就如是七法。则生天上。有三因缘。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所谓三者。不闻正法。近恶知识。不信业果。若不成就此七种法。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此等一切。汝等已闻。彼佛世尊。以怜愍心。利益众生。已如是说。时彼天众。一切皆共白天王言。我等今者已闻如来此所说经。彼佛世尊。怜愍世间。已作利益。为除放逸。故如是说。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告天...(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处一切天众。白其天主牟修楼陀。而作是言。一切诸余帝释恶道。如是皆见。何故不见彼憍尸迦帝释恶道。以何因缘。见其七返。而无第八。
尔时天主牟修楼陀。闻已告言。汝等今听。为汝说彼憍尸迦道。以此因缘。我今欲为汝等说故。将汝等来。入此佛塔。入此塔已。我为汝等说于正法。何以故。汝等一切皆悉如是放逸而行。天欲诳故。心痴迷惑。不闻正法。是故我为利益汝等。将汝等来入佛塔中。令汝等辈。现离憍慢。汝放逸行。此身空过。于后退时。心则生悔。如是因缘。我于今者。劝汝等辈听闻正法。以何因缘。此中唯见彼憍尸迦二道生处不生恶道。又亦更无第八返生。此佛塔内如是不见彼憍尸迦先放逸行大放逸行。命欲尽时。善业尽相退相出现。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憍尸迦退相已现。今欲破坏汝清净心。以自利益。如是说已。憍尸迦言。为我示道。令我闻法。此处不退。尔时仙人善友知识。为憍尸迦。如是说言。憍尸迦听。有善方便。令憍尸迦此处不退。此阎浮提。有佛出世。名。甘蔗胤种姓中生。一切悉知。一切悉见。一切业果。皆悉普证。示导一切众生正道。无上法王。为汝说法。令汝此处当不退失。彼知识所。如是得闻。既得闻已。为闻法故。速疾速疾向阎浮提。到世尊所。时憍尸迦。于一念顷到世尊所。见佛世尊。为说正法。安慰为说。闻已得益。示涅槃城。彼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鲜白。谓苦苦报。苦灭苦证说四圣谛。苦集灭道。彼憍尸迦既得闻已。复问世尊释迦牟尼。而作是...(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为说正法。安慰为说。闻已得益。示涅槃城。彼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鲜白。谓苦苦报。苦灭苦证说四圣谛。苦集灭道。彼憍尸迦既得闻已。复问世尊释迦牟尼。而作是言。大仙瞿昙。今我有妨。退相已现。我于此处。不久当退。如是问已。彼佛世尊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如汝意念。汝退相现。汝天妨碍。善业尽故。放逸行故。以汝身心。爱自在故。欲到异处。在大生死旷野之中。不可得渡。彼岸叵到。一切世间愚痴凡夫。无足力故。生老病死。悲啼号哭。愁忧苦恼。无可爱乐。恩爱离别。怨憎集会。毒蛇师子。种种可畏。满彼旷野。遇日所炙。愚痴黑闇。无边欲染。以为妨碍。愚痴凡夫。诸兽充满。无量百千分别树林。 障闭拥塞。无正法水。离善知识。所说正道。多有无量邪见外道。邪意异路。满彼旷野。不能远离。前际后际。中间宽远。五道之苦。不可忍耐。闇苦覆地。汝憍尸迦。于此生死旷野之处。心生怖畏而不免离。汝于先来。染着欲乐。是故不觉。欲乐尽故。今者则知。汝退至时。欲不能救。退时临到。将堕异处。彼憍尸迦。闻佛说已。整服一厢。去头天冠。顶礼佛足。却住一面。白言世尊。颇有方便。令我不退此处以不。令我不退。复得于此三十三天为王以不。彼佛告言。我有方便。令汝不退。何以故。更无异人而能如是。决定作业。生于此中。坐汝坐处。而为三十三天之王。如是因缘。是我所见。我今见汝。于此坐处。久坐不离。我于今者。见有因缘。汝则不退。所谓得闻我所说法。彼憍尸迦。闻...(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众言。此夜摩天主牟修楼陀。并其大众。此夜摩主牟修楼陀。修行梵行。先已曾种善法种子。今者根熟。此夜摩主牟修楼陀。系缚已缓多不善业。一切消灭舍离于欲。诸苦尽时。于今将至。彼人如是得闻如来口言语已心生欢喜。心生敬重。一切生死皆得远离。如来之色甚为希有。不可譬喻。牟修楼陀。得见如是希有佛已。头顶礼足。住在一面。白言世尊。我行世间生死流转。疲倦厌离。
尔时世尊如应说法。有十千人。常近于王。常共王行。先同伴者。得尽诸漏。彼夜摩主牟修楼陀。如迦那迦牟尼世尊壁中所化。一切未来次第而见。一切智人所化种种希有之事。有无量种。非余境界。并天世间。魔等世间。及诸沙门婆罗门等。无能见者。除近正士。如来住者。近善知识。出生死中。最为第一。
时彼天众。一切共同生欢喜心。于佛法僧。生敬重心。时彼天王。并诸天众。复更礼佛。出彼佛塔。于六经中。彼迦那迦牟尼如来世尊所化。第五已竟。
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夜摩天王。生欢喜心。见欲过患。复生怖畏。共诸天众。次复观察山树具足地处。天众欢喜而行彼处多有种种天众。多有园林。莲花水池。满彼地处。有无量种莲花满池。有可爱声种种诸鸟。闻彼声者。则受快乐。山树具足地处。多有无量百千诸天女众。歌舞喜笑。种种游戏。多有无量功德具足。有七宝树。具足花果。多有山峰。皆是妙宝。满彼地处而为庄严。自业果报。有下中上。天众自业。唯乐欲乐。满彼地处。迭共同侣。不相妨碍。彼此相信...(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死比丘。所谓比丘。不能坐禅读诵经律。毁破净戒。自余死者。唯弃其身。毁戒比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坏。唯能坐床。心生憍慢。自谓为好。唯有比丘。形服而已。其实无戒。离于正戒。所言戒者。谓之心戒。彼不能持。彼不能作。彼戒七种。何等为七。所谓口戒。比丘如是。或于比丘。或于俗人。口不共语。唯除法事。或妇女人。持戒比丘。除乞食行。口不共语。或为咒愿。作如是言。令汝得乐。得涅槃等。若见母时。见姊妹时。唯看其足。不看其面。不看其服及庄严等。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手触若风吹 此火久乃烧
见妇女火起 速烧不待久
是故比丘怖畏欲烧。不共一切妇女语言。此是一戒。又第二戒。所谓不近不善知识。不于一处久时住止。不取多利。舍多供养。不舍病人。不见妻子。随于何处。有多利养。则舍而去。畏生贪故。离破戒者。不与同住。如是七种比丘不摄。唯贪饮食。于他财利。于他供养。若见若闻。则生忧恼。如是思惟。我今当设何等方便。得彼利养。如是思惟。心生贪着。如是心浊。增长贪心。彼恶沙门。一切善法。皆悉破坏。昼夜常愁。心不安隐。而彼比丘。见余持戒善行比丘为他供养。生嫉生贪。而便往到彼檀越家。谄曲形服少语徐行。心不寂静。外现威仪。寂静之相。身披纳衣。复与多人不持戒者。以为朋侣。唯有贝声而行恶法。同伴相随。造彼檀越。现持戒相。如是如是。随心所行。如是比丘。彼檀越主。谓其持戒。如是念言。此等比丘。第一持戒。...(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一知识。何况复有多知识耶。若懈怠者。唯名比丘。到他舍故。即眼见时。心则动乱。眼见色故眼识异本。心不攀缘寂静之法。不念观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说。见知识已。次第闻声。心则乱缘。有异观察。心不寂静。不寂静故。不寂静观。有所攀缘。若见知识。一念亦妨。况见知识。乃至久时。是故沙门。乃至不用有一知识。况多知识。若有比丘。近知识者。饶人处行。从饶人处。至饶人处。如是游行。念念命尽而不觉知。则失善分。若失善分。最是自诳。乃至不能于一念间修禅读诵。是故比丘。如是学者。增长染爱。不应亲近俗人知识。
又若能令未来安隐示涅槃道。导师知识。坐禅同行。则应亲近。何者同行。所谓除灭。一切烦恼。至涅槃城。此是第一胜善知识。余知识者。则是怨家。非真知识。以非真故。则非知识。若见共语共行共业。同有所作。妨废善业。若未来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识。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来之世。示令怖畏。生于地狱饿鬼畜生。名善知识。令身口意造作恶业。到恶道者。一切勿近。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若示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
若能遮恶处 复能救灾祸
常说利益法 利益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 作知识利益
此胜知识。有无量种无量分别。种种说法。非多饮食。礼拜入舍。非示爱声触味香色。得名知识。如是知识非善知识。善比丘者。应当舍离。尚不应近此一知识。况复近多如是知识。生无量过。若有知识。于未来世作不利益。虽名知识。实是怨家。若有比丘。近彼知识。则妨自业坐禅读诵。
又第十三。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第十三者。所谓比丘与恶同处。一切比丘与恶同处。妨废禅诵。与恶同处。凡有五种。何等为五。所谓比丘。善持净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与第一破戒恶人同处止住。不得自在。此是第一与恶同处。又复第二与恶同处。所谓比丘不自在过。或自在过。与邪见人。而共相随。若村若城。若多人处。同行同住。此是第二与恶同处。又复第三与恶同处。所谓比丘常自乐数亲旧知识。欲往欲近。与共相随。至在俗时先住之家。此是...(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一切妇女。皆多谄诳。皆多幻伪。多垢破坏。其心多慢。破戒心浊。如是等过。一切妇女心皆不离。如火之热。一切妇女。不离此法。若愚痴者。信彼妇女。唯有语言。然无一实。以爱贪故。为欲所牵。是故近之。如是略说放逸之行五种过患。如是五过。不离放逸。是故天人。应舍放逸。此放逸行。障涅槃门。放逸行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五过。是故智者。应离放逸。若舍放逸。有五功德。何等为五。所谓正行。心意正信。作所应作。不应作者。则便不作。恒常用意于一切时。皆作利益。舍离放逸。如毒不异。善知三世。此不放逸。最初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二功德。何者第二。谓知轻重。近善知识。常行善业。远恶知识。不作恶业。以彼恶业。善人嫌毁。若见恶人。则皆舍离。见功德人。则便亲近。如是修行。善意行故。不入恶道。此不放逸第二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又不放逸第三功德。何者第三。所谓谨慎。乃至舍命。不属妇女。不信其言。常一切时。形相可见。一切妇女。有二种缚。系缚世间。唯见其色。不信其语。彼有智者。如是如实观察妇女。如是如实正观察已。虽见歌舞喜笑游戏庄严具等心不贪着。一切放逸皆因妇女。一切妇女是半放逸。若有能离妇女放逸。则能渡于生死大海。人世界中。人皆说言不放逸者。得名好人。此不放逸第三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四功德。何者第四。所谓谨慎不放逸者。谓于富乐。...(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常得安乐。常有利益。正护国土。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
灌顶受位刹利大王。成就何业。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正护世间。大富大力。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有大神通。大富大力所谓此王具足成就三十七法。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正护世间。护世间故。大富大力。一切余王不能破坏。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
何等名为三十七法。一者军众一切净洁。二者依法赋税受取。三者恒常怀忍不怒。四者平直断事不偏。五者恒常供养尊长。六者顺旧依前而与。七者布施心不悭吝。八者不摄非法行者。九者不近不善知识。十者贞谨不属妇女。第十一者闻诸语言不一切信。第十二者爱善名称不贪财物。第十三者舍离邪见。第十四者恒常惠施。第十五者爱语美说。第十六者如实语说。第十七者于诸臣众若无因缘不举不下。第十八者知人好恶。第十九者常定一时数见众人。第二十者不多睡卧。二十一者常不懈怠。二十二者善友坚固。二十三者不近一切无益之友。二十四者嗔喜不动。二十五者不贪饮食。二十六者心善思惟。二十七者不待后时安详而作。二十八者法利世间。二十九者恒常修行十善业道。第三十者信于因缘。三十一者常供养天。三十二者正护国土。三十三者正护妻子。三十四者常修习智。三十五者不乐境界。三十六者不令恶人住其国内。三十七者于一切民若禄若位依前法与。...(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不令恶人住在国内。此因缘故。不摄一切非法行者。不令住国。依法行者。摄令在国。摄法人故。随时降雨。日触顺时。是故五谷至时善熟。不坏国土。离于怖畏。不生忧愁。一切国土利益之事。是摄法人。因缘力故。能断一切生死苦恼。令有福人在己国住。以近如是福德人故。行法人故。第一梵行。所谓安住。有福德人。近福德人。顺法行人。是故一切有智慧王近行法人。令住国内。王若如是不摄一切非法行者。功德因缘。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能护国土。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以彼不摄非法行者善业因故。
又复受位刹利大王。有第九法。应勤舍离。成就相应。现在未来二世利益。何者第九。所谓不近不善知识。不善知识是恶知识。彼恶知识略有八种。一切王者皆应舍离。何等为八。一者断见。所谓有人如是心言。无业无施。无有此世。无有他世。此是最初恶知识也。又复第二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心言。一切妇女。依时共行。不破梵行。又复第三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心言。若以火烧得大福德。若与众生则无福德。又复第四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心言。乃至未死。有命以来。得名为人。若身死已。善不善业。一切皆失。如风吹云。更无可集。众生如是。无有罪福。又复第五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常教他人。破坏父母。亦复不听供养尊长。又复第六恶知识者。所谓有人。言杀生善。若杀老人。若杀盲人。恶病之人。长病人等。夺其命故。得生乐处。又复第七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心言。乃至未死。有命以来。得名为人。若身死已。善不善业。一切皆失。如风吹云。更无可集。众生如是。无有罪福。又复第五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常教他人。破坏父母。亦复不听供养尊长。又复第六恶知识者。所谓有人。言杀生善。若杀老人。若杀盲人。恶病之人。长病人等。夺其命故。得生乐处。又复第七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心言。于山崖上。自投身下。若火烧身。若自饿死。或五处火。以炙其身。如是取死。有无量福。后得天上。无量眷属。无量天女之所供养。又复第八恶知识者。所谓有人如是心言。一切由天。非业果报。如是八种恶知识者。一切不听住在国内。眼亦不看。唯摄一切实语说人。从如是人听闻正法。闻已摄取。受持修行。王若如是不近一切不善知识。功德因缘。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能护国土。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以彼不近不善知识善业因故。
又复受位刹利大王。有第十法。应勤舍离。成就相应。现在未来二世利益。何者第十。所谓有法。应当舍离。舍何者法。所谓妇女。有智之人。不属妇女。一切世间。属妇女者。于世间中。最为凡鄙。若余凡人。属妇女者。犹尚凡鄙岂况国王。人中第一。一切妇女。能破坏人。一切国土。一切人民。一切王者。皆由妇女而致破坏。以贪心故。能令王等皆失利益。能夺其物。令行非法。不听布施。以贪心故。能令王等一切懈怠。以乐欲故。常近不离。能令丈夫失自利益。妇女如雹。能害善苗。一切妇女。乐破坏语。慢妒之藏。属妇女人。行同妇女。属妇女人。国土亦失是故不应系属妇女。若属妇女。则为凡鄙。以妇女法是鄙恶故。属妇女人。亦为鄙恶...(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以坚善友善业因故。
又刹利王。复有一法。是二十三。应勤舍离。成就相应。现在未来二世利益。二十三者。所谓不近无益之友。言无益者。所谓一切诳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戏之人。导恶行人。若恶思惟。思惟已作。近如是人。大不饶益。所失甚大。失中大者。所谓诳惑。诳惑有二。一者私密。二者公彰。彼公彰者。谓博戏等种种诳惑。彼私密者。诈设形服。犹如恶人。不识别者。心谓之好。如是等人。外道所摄。并实外道。外道棘刺。诳惑自亲。亦诳他人。不畏后世。现善形相。实是大贼。如是等人。尚不应见。不应共语。何况亲近以为知识。善人应舍。彼尚不能利益自身。况能利他。王者应当舍如是等不善知识无益之友。不近一切诳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戏之人。如是等人。不与相识。正念所作。正思惟作。王若亲近善知识行。善知识熏功德因缘。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能护国土。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以不亲近无益之友善业因故。
又刹利王。复有一法。是二十四。应勤修习。成就相应。现在未来二世利益。二十四者。所谓嗔喜所不能动。若刹利王。能持嗔喜。彼王国土。牢固不坏。一切国人。皆悉务乐。不生厌恶。无能破坏。无能得便。王若不嗔。思惟而作。非不思惟。非无因缘。退人职位。非无因缘。进其官爵与财利等。以不嗔故。密语不彰。非无因缘。而举下他。于欢喜处。心不高举。如是王者。身有实意。不作诸恶。不摄恶人。平等重意。彼王如是。世间法中。嗔喜不动。而得安隐。 云何复于出世间道嗔喜不动而得安隐。王若...(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