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结行以行持来获得圆满 分二:(A)凡夫的行持;(B)圣者的行持。
(A) 凡夫的行持
如果按照五道的次第来进入,虽说资粮道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种,加行的道路有四种抉择分的不同行持,但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凡夫的行持分为三种阶段,即:行为清净、净习智慧、实修禅定。前者为增上戒律的学处,中者为增上般若的学处,后者为增上禅定的学处。他们的次第为:如果基础的戒律清净,,就能得到究竟的智慧;具足了究竟的智慧,禅定就不会有过失。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观修空性禅定王,住于清净戒律上,
诸法自性中常住,凡夫非理勤不知。”
在这里,所谓的“非理精进”是什么呢?
就是说:精进于不受持戒律而闻法、不具足闻法而观修,这样愚蠢的凡夫,就如同建筑没有地基的墙一样,经中的意义,即非理精进的人,不能了知这样的禅定之王。
同样的,三种戒律的次第是:首先,就如同擦净容器一样用律仪戒来净化三门;然后,如同往容器内注入精华一样,以摄善法戒来令各自的相续充满功德;最后,如同以精华来治愈病人一样,以饶益有情戒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行者、所行的对象以及所行之法三者,即三轮清净,我们应以如前所述的智慧度的方式来清净一切的行为。如经中所说:
“迅速现证佛果,以七支供养来圆满。”
所以,我们应按照《普贤行愿品》或《弥勒发愿文》等经中所说,或者依《宝鬘论》和《入行论》等论典中所说的七支供养,或者在七支的基础上,增加皈依和愿行两种发心,行这样的十法。在行十法时,白天晚上各念诵三次。这是经中所说的特别的善巧方便。
(B) 圣者的行持
将在后面的地与道的篇章中论述。
(三)成立无颠倒的智慧 分二:1实修四种功德;2舍弃七种贪恋。
1实修四种功德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智慧之异品,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如上所述,智慧的异品是邪慧;无分别指的是了知无我;圆满众生之心愿指的是依智慧来断除他人的疑心,成办自利利他的事业;成熟众生指的是以智慧来安置他们在三乘之中。
2舍弃七种贪恋
如在《经庄严论》中说:
“菩萨所修之智慧,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七种贪恋指的是:邪慧、怠惰、修持上以少为满足、贪着今生的回报、贪着来生的回报、智慧的异品即没有断除随眠的习气、放逸等,其中对放逸的贪恋如前面所述的一样分两种。如此的七种贪恋以及随眠习气都应断除。
三 生起智慧的功德 分二:(一)暂时的功德;(二)究竟的功德。
(一)暂时的功德 分二:1此生的功德;2来生的功德。
1此生的功德
因对智慧善加修习,故能生起于所知精通的智慧、具足对一切无畏的辩才、获得诸清净的言说后的智慧解脱、心意安乐、进入到“精通者中的智者”的行列中、美名传遍天等世间、成为一切世间的真实处,等等,获得此生诸多的功德。
2来生的功德
生起智慧之来生的功德是:不论投生于何处,智慧圆满、根器利、能忆持闻法的内容、能与佛菩萨交流、自己的所知障得到断除、能为他人无颠倒地转动*轮。如在《摄颂》中说:
“以慧遍知诸法性,三界真实遍出离。”
如此讲述过来生的功德。
(二)究竟的功德
现证圆满佛果的时候,能获得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获得四无碍(菩萨之四无碍解,即正确通达诸法相的四种智: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具足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离道无畏)故能破除一切邪恶的攻击。如此颂中所说:
“所依能依为所说,语言智慧为能说,
智慧恒常无障碍,善说您前我顶礼。”
通过分类来确定六度
内容分二:一 确定数目;二 确定次第。
一 确定数目
确定数目有观察直接相违之边的数目,还有观待邪分别和需要等许多确定数目的方式。此处分两种: (一)观待需要而确定数目;(二)观待补特迦罗而确定数目。
(一)观待需要而确定数目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受用以及身圆满,眷属圆满进增上,
恒常不为烦恼制,于诸所作无颠倒。”
成办自他的利益需要六法,而成办六法需要六度,也就是:以布施度获得圆满的受用;以戒律获得增上生的身体;以忍辱获得圆满的眷属,有些经中也说“修忍辱获得圆满的身体”;以精进获得所作的圆满;以禅定压制烦恼;以智慧而于一切所作不迷惑。
成办自他的事业,无不包含在此六种之中,所以不需要更多。六度之中,如缺少任何一度,都不能圆满成办自他的利益。所以虽不需更多,也不能再少,从而确定了六度的数目。
(二)观待补特迦罗而确定数目
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来确定:1为了利益在家的人,而分为布施和忍辱两种;2为了利益出家人,而分为持戒和禅定两种。两者共同所需的,为精进和智慧两种,共为六度。
这样来确定数目的理由是:在家人因为有受用而且怨敌很多,所以主要需修布施和忍辱;而出家人因为减少了资具和众多的怨敌,所以修持不适合忍辱的需要就少一些,而出家人容易修持戒和禅定,因为他们断除了散乱,住于寂静之处。在家人甚至连斋戒或杀生戒也会坏失,即使修禅定也容易因家庭的所作和子孙的承侍而散乱,所以心很难安住于内。精进和智慧是喜作善业和了知法义,所以在家人和出家人两者都需要,所以,两者都应于此努力。
1确定次第
即如此颂中所说:
“依前生后者,住于劣与胜,
粗大和细微,彼等之次第。”
故次第依此方式可分为三种:(1)依前者而生起后者;(2)优劣的次第;(3)粗细的次第。
(1)依前者而生起后者
如果不贪着受用,就能进入持戒;如已具足戒律,就能忍受他人的伤害;如具足忍辱,就能进入精进;如精进修持,就能生起禅定;如能让心住于禅定中,就能如实了知法义。
(2)优劣的次第
相对来说,前者低劣而后者殊胜,即如:布施低劣而持戒殊胜,禅定低劣而智慧殊胜。
(3)粗细的次第
因为布施比较容易进入,容易去做,所以比较粗;比起布施来,持戒较难进入,且难以奉行,所以比较细。同样的,禅定容易进入,故粗大,智慧比较难进,且难以获得,故细微。
六度各别的词义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消除诸贫匮,获清凉破嗔,
建善心定持,真解故宣说。”
布施的梵文发音为“达那”,“达惹扎”是贫匮的意思,“那萨”是消除的意思,所以布施的词义是“消除贫匮”。
持戒的梵文发音是“希拉”,“希达”是清凉的意思,“拉达”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持戒的词义是“得到涅磐的清凉”。
忍辱的梵文发音是“千地”,“恰丘巴”是烦乱的意思,“地”是寂静的意思,所以忍辱的词义是“平息心的烦乱”。
精进的梵文发音是“波亚”,“波哇”是殊胜的意思,“言达”是结合的意思,所以精进的词义是“结合殊胜的善业”。
禅定的梵文发音是“达那”,“达让”是执持的意思,“玛那”是心识的意思,所以禅定的词义是“执持心识”。
智慧的梵文发音是“扎加”,“巴让玛阿塔”是胜义的意思,“加纳”是了知的意思,所以智慧的词义是“了知胜义”。
至此,能令自己圆满成佛的法------六度的行为,讲述完毕。
第五篇 为了他人的成熟而行四摄法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成熟诸众生。”
四摄法的行为分三种:一性相;二分类;三确定数目。
一 性相
四摄法的性相是,为了成熟有情众生,以善巧方便来护佑一切眷属。
二 分类
分为四种:(一)布施;(二)爱语;(三)同行;(四)共事。
(一) 布施
布施指的是,为了给他人讲法,先给予他财物,这也要依前面讲述布施时所说,断除不清净的布施,以清净的布施令众生欢喜。
(二) 爱语
爱语指的是,以布施来让其欢喜后,为了使众生成熟而讲法。也应舍弃不清净的法,不违背教理;了义和不了义不错乱;密意、隐含意以及真实密意等互相不混淆;对于闻法之人的优劣根器而说法,次第不迷乱;随顺声闻和大乘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不能混杂;波罗蜜乘和密乘,究竟来说是同一意义,特别是对于进入密乘的人,在讲法时要符合四密续。
总而言之,应了知听法之人的根基并讲授不同的法,以合适的讲法方式来讲说。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慧善无厌具悲心,美名远播善知轨,
菩萨善巧说诸法,众人之中灿如日。”
月称菩萨也说:
“上师知其意,随顺相教化,
智者之摄受,愚痴非弟子。”
颠倒讲法的过患,也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如文取义时,己慢意坏失。”
《宝性论》中说:
“无有比佛精通者,法及空性唯佛知,
佛自所说经不乱,若违佛意正法失。”
讲法应与闻法者之根器相符,如在《入行论》中所说:
“慧浅莫言深,莫示无伴女,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三) 同行
同行指的是,为了令他人接受佛法,而做利益他人的事,以布施财物来让对方亲近佛法。如果给他讲法,而他不愿意依此修持,就应以善巧方便使其开始实修。比如,有些人虽想发菩提心,但又担心做不到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你不用担心,文殊菩萨以欺骗的方式、金刚手菩萨以威胁的方式,也能让恶魔来发菩提心并成就佛果,更何况说你是由信解而发心的呢!”这样来劝导其领受发心。
或者有人会想:“虽然我现在领受了发心,但来生可能会忘记。”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这样开导:“虽然自己会忘记,但是发心不会因此舍弃,就如造作了大的罪业,虽然我们自己会忘记,但是业力不会舍弃,由此定将堕入恶道;或者如同和有权势的人是亲戚,即使弱小的人不愿意,这种关系也不会舍弃。”如此等等用比喻和道理来开导。阿阇黎无著说:
“如果不离开愿菩提心,那么,无论投生于上方、下方或者周围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菩提心。”
《本生转》中也说:
“业之异熟难思议,具悲心者投为畜,
是故不失正法愿。”
《四百论》中也说:
“娴熟空性者,此生未成就,
他生不精进,亦如业成就。”
如此,应该从容易修习的方式入手,来教导人领受发心和六度,直至“舍弃头颅、身体,也无畏惧”的苦行和方便。
有些人会认为:“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才能成佛,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不能进入大乘来修学。”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开导他们依《大密方便善巧经》等,从仅仅布施一坛水来开始修行。或者如《入行论》中所说: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初学者应先做符合自己心态的微小布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来做,并逐渐娴熟于布施。当获得空性法忍时,自己的身体和一碗蔬菜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所以就敢于布施自己的身体,心里不会再有畏惧。
同样的,受持戒律也应从首先仅受持斋戒或四根本戒开始,从一天或一个月或一年等,按照自己的能力尽量受持,逐渐娴熟于此。到了虽然别人劝说自己造作罪业也不会去作时,就领受律仪戒等;同样,对于忍辱也从先仅作一天开始,或者从对自己的亲人观修忍辱开始,逐渐来向上增长;精进也从仅一昼夜间修学行善开始,娴熟后逐渐增长;禅定也从仅一座间开始熟练,从而获得禅定的心;智慧也从仅一偈颂的意义开始修学,娴熟之后,将会无颠倒地了知三藏的意义。
所以,对大乘修法不用畏惧。像这样劝诫对方,让他产生欢喜而领受大乘修法。即如《入行论》中所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四) 共事
共事指的是,为了让他人进入修行善业,自己也应该进入行善业。比如:虽然以布施来摄受弟子,并为其讲法,使他实修佛法的意义,但他可能会因为懒惰和放逸,而不精进于此。所以为了使弟子进入善行,自己也要精进于进入善行。比如对他激励说:“如果恭敬承侍上师三宝,就会获得大的福德。”而他却说:“我不能。”那么,就可以这样问他:“如果我愿意供养上师三宝,你愿意帮助吗?”对方就会说:“我愿意帮助。”这样就可以让他进入善行。
同样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来结合其他一切度。如果他人说:“我不能听闻正法。”就应对他说:“我可以听闻。”对方就会说:“那么我也要听闻。”这样就会进入听闻佛法。
例如,从前有一位名叫美发的菩萨进入城市,看到一位妇女紧紧抱着自己儿子的尸体舍不得放下,就从尸陀林中找了一个相似的尸体,自己紧抱着跟随在那个妇女后面。那个女人看见后感觉非常不净,两个人商议后,就都抛弃了尸体。
有人也许会问:“依前所述,四摄法的意义不是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内吗?”
虽然其意义可以包含在六度之内,但是,主要为了自己圆满佛法,而出现六度的行为,为了成熟其他的有情众生,而出现四摄法的行为。所以这样并不矛盾。因此,《经庄严论》中说:
“等施及彼说,建立亦自行,
爱语与同行,共事亦承许。”
三 确定数目
有人也许会想,利他之法为什么确定为四种呢?
为了暂时利益众生,而先作布施,为了究竟利益的因,劝诫众生执持六度的言词,并进入六度的意义,为了让众生进入而反复宣说,自己也随同进入六度的行为。所以,决定数目为四。如此颂中所说:
“利益之方法,摄持而进入,
同样己随入,故说四摄法。”
又说,为了可以成为法器、具足胜解信、实修佛法、得到究竟的圆满,所以决定为四种。如在《经庄严论》所说: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
因此,能令三世有情众生成熟的所有方便法,都包含在四摄法中,即如此颂中所说:
“已摄及将摄,现在所能摄,
三世之有情,成熟之方便。”
第六篇 道与地的论述
以上所述的成熟有情众生的四摄法后,即如此颂中所说:
“进入无过患,清净诸刹土。”
抉择此句偈颂的意义,则“无过患”和“清净刹土”,是指进入神圣正法(的道路),所以,应了知五道和十地的论述。
第一章 五道的论述
此内容分二:一 道共同的性相;二 确定道各自的自性。
第一节 道共同的性相
道共同的性相是:解脱道的彼岸。
有些人主张:“道的性相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道的性相应该如所行之道的彼岸,而不可能是行走在道路上的人。
第二节 确定道各自的自性
此内容分五:一 资粮道;二 加行道;三 见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
对此,有声闻和大乘两种体系,以下仅讲述大乘的体系。
一 资粮道
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资粮道的性相是,为了到达解脱的彼岸,以义共相(概念共相的一种,即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观修空性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无分别的方式,首先要观修的道。
(二) 类别
分三:1下品资粮道;2中品资粮道;3上品资粮道。
1下品资粮道
下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念住,进入加行道的时间还不确定。
2中品资粮道
中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正断,进入加行道的时间已经确定。
3上品资粮道
上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神足时,今生定会生起加行道的暖。
(三)确定自性
分三: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专注于何境。
1于何人生起
《俱舍论》等共同乘主张:资粮道仅于除了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洲中的男人和女人生起,其他众生和黄门(中性人)不生起。
2依何地生起
凡夫的戒律是依欲界之地生起;时时精进于瑜伽者,是依禅定六地或者依欲界的专注心而生起。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业,依欲界之地而生起。
3专注于何境
凡夫专注于身、语的取舍;时时精进于瑜伽者,专注于清净自己的不净行为等,或者专注于念住的对境---身体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专注于经典、词和意的对境。
有些人说:“资粮道上没有由观修所生的智慧。”
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如《集论》中所说:“凡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和通过闻、思、修所生的智慧,也同样能以观修现证,从而成为解脱之根器。”
(四)词义
资粮,梵文发音为“桑巴让”,“森达那”是相续的意思,“巴哇”是观修的意思,“让让谛”是一再的意思,所以其词义就是“不间断地一再观修”。道的梵文发音为“芒嘎”,意思是到彼岸的途径,所以这些词义(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资粮道”。另外,资粮是指福报和智慧的资粮,由娴熟于福慧二资粮,从而进入顺解脱分(即资粮道)之道,故为资粮道。“解脱”是指出忧苦(脱离轮回的痛苦),因为(资粮道)有跟解脱相同的作意,所以称为顺解脱分。
对于近取蕴,声闻视其为疾病、脓疮等过患,大乘行者因了知其无自性,所以将其作为所破斥的(对境)。
二 加行道
此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加行道的性相是:解脱的彼岸,用资粮道所实修的无分别的智慧,以抽象的方式来观修。
(二)类别
分三:1以资粮和加行来区分;2以上中下三品来区分;3以证悟的方式来区分。
1以资粮和加行来区分
分二:(1)既是资粮又是加行;(2)不是资粮而是加行。
(1)既是资粮又是加行
指的是资粮道的相续存在于加行道。
(2)不是资粮而是加行
指的是,修行结合四谛和二无我,所以是加行。因其没有明确纳入资粮道,故不是资粮道。
2以上中下三品来区分
分三:(1)下品加行道;(2)中品加行道;(3)上品加行道。
(1)下品加行道
生起见道的时间不确定。
(2)中品加行道
见道的时间确定。
(3)上品加行道
今生生起见道。
3以证悟的方式区分
分为四:(1)暖;(2)顶;(3)忍;(4)世间第一法。
(1)暖
就如同摩擦燧木将要生起火之前的征兆是出现暖热一样,成为生起见道无分别智慧的征兆,所以称为暖。
(2)顶
梵文发音为“莫谛”,声明中有“顶端、头顶、顷刻”的意思,也就是成为诸动摇之善根的最顶端或头顶。在《俱舍论》中说:“获得顶,即善根不断。”也有这样的说法:“因不常住的缘故也称为顷刻或顶端。”
(3)忍
对空性不畏惧,所以叫“忍”。
(4)世间第一法
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法,所以为“世间第一法”(其后所生之念即为出世间法),即作为见道无漏之增上缘。
对于以上四种抉择分,各有四法:
其中,暖的对境:如在《集论》中所说的“各自的所有真实”,不是缘于他人的指导,而是由自己观修的力量,或者由各能依的补特迦罗所专注的四谛。这是指专注于安立谛,而不是专注于非安立谛。
暖的形象:由于了知所取(外境)没有自性或无分别等,而获得明得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于内外法所立名言如幻之慧)。
暖的体性:是禅定和智慧。其中,专注于对境为禅定之根;明白显现并断除增益为智慧之根。此二者极其重要,所以前面这里讲述此二者,信根、勤根和念根等三根,附属于定根和慧根。
暖的帮助:与诸根相应的心和心所生触等。
顶之对境:如前所述,顶之对境为四谛。
顶之形象:为明增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名言所说事物不唯如幻之慧)。
顶之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顶之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忍之对境:与先前所述相同。
忍之形象:为真实一分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诸法名言性空之慧)。
忍之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忍之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世间第一法的对境:与先前所述相同。
世间第一法的形象:为通达无执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无间三摩地,通达名言所说一切事物完全性空之慧)。
世间第一法的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世间第一法的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于此,有部派和经部派对于声闻和独觉的加行道之对境和形象,不承认它们存在差异,所以,在《集论》中也没有把对境和形象分为两个来讲。
有些大乘宗派认为三乘的加行道是这样的:
“以声闻的暖和顶,通达人、我的所取无自性,而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我的能取无自性;
以独觉的暖和顶,通达人、法二我的部分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法二我的部分能取无自性;
以菩萨的暖和顶,通达人、法二我的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法二我的能取无自性。”
另外,有些人主张:“大乘不共的密意,在《经庄严论》的注解中,为菩萨的加行道,《盐碱河经》的密意主张:暖为明得胜解的禅定,顶为明增胜解的禅定,忍为真实一分的禅定,世间第一法为无间禅定。”
龙树菩萨以广、中、略三种密意,认为在三乘的加行道中,除了有方便的差别和四抉择分各自的对境清楚与否的差别外,在通达无我上,则没有任何差别。想修学声闻地,则也要修学智慧度等等。即如所说:
“欲成善逝或声闻,或成独觉法王者,
不依此忍难成就。”
(三)确定自性
分三: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确定数目。
1于何人生起
(除了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部洲的男人和女人,以及欲界六天的众生会生起加行道。也就是:往昔为人时,在心相续中生起资粮道后,无论后世投生于欲界天的任何天类,都能生起加行道。一些大乘不共派认为:在畜生道之中的各别龙族也能生起加行道。
2依何地生起
加行道的生起依静虑六地,即依初禅的未至定、初禅的正禅、初禅的殊胜正禅以及剩余的二禅、三禅、四禅的三禅之正禅,而生起加行道。其中,如还未远离欲界的贪欲,那就依于禅定的未至定(生起加行道);如已远离欲界的贪欲,就依于初分正禅;部行独觉(先证独觉之加行道,而后成独觉者)依于静虑六地中的任何一种;麟角喻独觉(比喻独觉者犹如麟角独处一样,未修声闻之道,无佛出世之时,自己悟道)依于四禅的正禅。
对于菩萨的加行道,有部派认为:《俱舍论》中说:“佛陀、独觉欲证菩提者,一定要依第四禅。”故主张依于第四禅而生起菩萨的加行道。
有些大乘派也主张:依四种禅定之中的任何一种的正禅而生起菩萨的加行道。
3确定数目
小乘经部派说:“通达所取无自性,通过暖、顶、忍等三种;通达能取无自性,通过世间第一法,共有四种。通达所取无自性,又有下品者得到明得胜解暖;中品者得到明增胜解顶;上品者证悟坚固忍。”
对此说法,有些大乘者主张:以暖和顶通达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能取无自性。其中,通达烦恼方面的所取无自性为暖;通达清净方面的所取无自性为顶。通达能取无自性又分:通达实有补特迦罗(人)之有相的能取无自性为忍;通达假有补特迦罗之有相的能取无自性为世间第一法。即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对境烦恼及对治,通达所取二种类,
愚昧蕴等以差别,彼等各自有九种。
自主他等诸体性,同样蕴等所依法;
实有假立之有相,二种执着如是许。”
这些抉择分,上、下对法即《阿毗达摩集论》和《阿毗达摩俱舍论》,其一致认为:除了忍之外,对其他三个阶段没有区分上、中、下三品,认为世间第一法是没有相续的。如在《俱舍论》中说:
“犹如大忍一刹那,世间一法亦如此。”
因此,对世间第一法也称为“一座的禅定”。
有些大乘者对此四种顺抉择分,以上、中、下的差别,分为12种,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以下中品及上品。”
因此,认为世间第一法也有相续。
如果有人问:“这四种顺抉择分归纳于哪种心识中呢?”
对此问题,有些人说: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瑜伽现识(依修止观双运的禅定而得到的真实无颠倒的智慧)。他们说,在《般若八千颂》的注释中说:“顺抉择分的时候,有光明的显现,如有分别就不会有光明的显现。”
对这样的说法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问题:这里说的如果是假立的瑜伽现识,那么,对于这些(没有意义的)名称就不用辩论了;如果瑜伽现识是具相的,就应归于见道,(而非加行道)。
如果他们认为“见道是法界遍满的现识,而加行道是些微的现识”,那么,如果见到先前没有见过的法性,就算进入了见道的性相,而把将要看见广大法界安立为见道,那么修道也就成为见道了。因此,看见以前未见的法性,其为见道,而把广大的见到认为其是见道,则没有这样的道理,(其应为修道)。
有些人说,生起瑜伽现识的人,不一定是圣者,(凡夫也会有。)
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熟悉教理的原因。
他们会说: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和上面所说的光明的显现相违背吗?
这其实并不相违。比如说“以暂时的比量来说,看见烟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是有火的”;或比如说“那位比丘以闻思的智慧成为了明白、公正的智者”,这里的“明白”一词,是极其娴熟的意思,并不是真实的了悟。
见道是真实无分别不错乱的现前识,而前述之加行道的顺抉择分是有分别的,这是在《辩中边论》中所说的。
(所以,认为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瑜伽现识的想法是不对的。)
还有些人主张,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经教的伺察意(七种心识之一)。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因为我们都反驳伺察意。
又有些人认为,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意现识和忆念伺察的有境。这些说法只是无知的推理。
所以,自宗的主张是,加行道的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以三慧(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娴熟的自证分现识。比如,对贪欲等串习的自证。
(四)词义
加行道的梵文发音为“扎由嘎芒嘎”,其中,“扎”即为“巴让玛阿塔”,意思是“胜义”,“由嘎”是结合的意思,也就是,结合真实看见的法界胜义的见道,故名为加行道。
三 见道
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见道的性相是,在法界的彼岸,最初生起的光明。
(二)类别
见道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的三种见道。
(三)确定自性
分为两种:1断除见所断的方式;2生起见道的论述。
1断除见所断的方式
分三:(1)见所断的性相;(2)见所断的类别;(3)以对治断除的方式。
(1)见所断的性相
一般烦恼的性相,是使心相续不寂静。而见所断的性相,是由于遍计而极不寂静。
(2)见所断的类别
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两种。其中,第一种根本烦恼断除后,第二种随烦恼自然会断除,所以这里只讲第一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分为六种:贪欲、嗔恨、我慢、无明、怀疑、见。
其中,见分为五种:坏聚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如果以断除这些的方式来区分,则分见所断和修所断两种。
见所断
为有部派的主张,即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十与七七八,不含见三二,
欲界诸痛苦,因见次第除。”
也就是,见所断有88种,而《摄抉择分》中说有94种见所断;《阿毗达摩集论》中主张:欲界有染污的5种烦恼和见所摄的5种见所断,在四谛的每一谛中都分别有此10种,所以有40种见所断。在上面两界(色界和无色界),因为没有嗔,所以有9种,此9种颠倒,分别在四谛的每一谛中,所以有36种,如此,共有112种见所断。
有人会说:在无色界中,因为没有身、语,所以,执持身、语的行为,其罪障得以清净解脱的因---四种戒禁取见就不应有,那么,见所断就是88种。
回答是:不是这样所谓的88种。虽然没有执持身、语的行为,也没有其净化解脱之因,但在见地上有执持净解之因,所以戒禁取见是有的。
如果又问:“这样的话不就成了见取见了吗?”
回答是:不会的。见取见的相是执持殊胜和主要等,戒禁取见的相是执持净解等,所以执持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人又会说:“苦谛和集谛虽然包括在三界内,但无漏的灭谛和道谛不包括在三界内,那么,安立三界各自的灭谛和道谛是不对的。”
回答是:《摄抉择分》中说是以三界为依据,所断的苦和集是属于欲界的,所以,灭除痛苦及苦因,称之为欲界的灭,对于现证灭谛的方法,称之为欲界的道谛。上面两界的灭和道也一样。
有人又说:如此所说的话,那么《阿毗达摩集论》中所说的112种见所断,和《摄抉择分》中所说的99种不相违吗?
回答是:有些人认为,这两者分别为瑜伽行者和经部派的说法,而并不是佛的密意。
如果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是:有粗细之分、经典不同的密意。
(3)以对治断除的方式
声闻乘,如在《俱舍论》中说:
“以将灭之道,断除彼之障。”
也就是,声闻乘主张以将寂灭之道,来断除见所断。
共同的大乘认为应对这样的说法改变为:
“以将生之道,断除彼之障。”
也就是主张以即将生起的对治之道来断除见所断。
不共的大乘认为:在胜义谛上来说,所断和对治不成立,所以生和灭两者都不合理,此颂中所说:
“无有诸所除,所立亦非有,
真实见真实,见真即解脱。”
《入行论》中也说:
“空寂之诸物,何获亦何失。”
还有,在世俗谛中仔细观察的话,以对治来断除所断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有所断,就不会有对治,如果生起对治,所断就灭了,时间不相同,就不会有相遇。在没有观察的人的心中,对于生起智慧本身,假立为断除所断,就犹如秤杆的高低一样。
2生起见道的论述
此内容分四:(1)对何人生起;
(2)于何地生起;
(3)于何境以何种方式通达;
(4)观察于多少刹那中生起。
(1)对何人生起
回答是:对于这个问题,声闻部虽然有其他的回答,但是合理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放弃容易生起见道的禅定六地,而选择比较难的无色界呢?修道的情况是这样的:投生于无色界的得不还果的圣者,在断除剩余的修所断后,现证罗汉果位的时候,四禅以下的心因为是止观双运的,超越了上界,所以依此无法生起修道,因此,无色界前三处的心虽然艰难也必须依止,就如同没有右手时,就必须用左手。另外,见道是看见没有见过的法性,所以需要清明的心,而无色界前三处的心不清明,所以见道时不应该依止。而在娴熟于所见意义的修道时,虽然心不清明也能娴熟。因此,修道时依无色界前三处的心并不矛盾。
b独觉的修道
部行独觉的修道依于禅定六地中的任何一地;麟角喻独觉的修道依四禅的正禅。
c菩萨的修道
菩萨的修道依于极净第四禅。但是其出生地是除无色界之外的欲界和色界,以业力和愿力而投生。菩萨练习的禅定,是狮子奋迅定和超越定,入定的时候,于无色界和灭定中入定。
(C)于何对境以何种方式专注
共同的大乘在见道的实质上,专注于四谛的法性,娴熟于止观双运的相应。不共的大乘以见道所证的法性和所有智慧,来配合娴熟观修。
(4)词义
梵文发音“巴闻芒嘎”是观修所见到的意义,所以叫“修道”;因为其是无漏的,所以叫“无漏的善根”;因为观修是所断的对治,所以称为“所断的对治”。
五 究竟道
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究竟道的性相是观修究竟法界的彼岸。
(二)类别
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三种。
(三)确定自性
分二:1于何人何地生起;2专注于何境。
1于何人何地生起
声闻的主张和前面所说的出世间的修道一样。
共同的大乘认为:独觉和菩萨乘的究竟道是依人身而生起,尤其是菩萨,是依南瞻部洲的中央之地的婆罗门和王族而生起,并且由四禅的金刚喻定而生起
不共的大乘认为:依十地,以及依极净四禅地的究竟增上缘---金刚喻定而生起。其中,压制声闻细小烦恼的种子为加行道,将其从根本上拔除为无间道;压制菩萨烦恼和所知障的细小种子是加行道,从根本上拔除为无间道。
2专注于何境
共同的大乘主张:金刚喻定专注的对境为四谛,或者灭谛,或者是无学道的十法。其中,无学道的十法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智见。这些如果用蕴来归纳,那么,正语、正业和正命可归纳于戒蕴;正定和正念属于定蕴;正见、正思维和正精进属于智慧蕴;正解脱属于解脱蕴;正解脱智见属于解脱智见蕴,此蕴又属于无分别出世间的智慧和出定后所得之清净的世间智慧。
不共的大乘认为:声闻和独觉专注的对境是涅磐,菩萨专注于无住涅磐。
(四)词义
梵文发音“呢查芒嘎”的意思是所断和所知都圆满究竟,所以叫“究竟道”;因为远离了有漏,所以是“无漏的善根”;因为能使所断的烦恼不再生起,所以叫“远分对治”。对于这些,共同大乘的主张,即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涅磐等以上,获得授权故,
未知当知根,已知具知根。”
在见道获得授权,未知当知根存在于加行道;在修道获得授权,已知根存在于见道;在究竟道获得授权,具知根存在于修道。
不共的大乘并不称呼这些所谓“根”的名言。
第二章 十地的论述
内容分: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类别; 各地的论述。
第一节 十地的性相
十地的性相是,能做为殊胜功德的所依处。
第二节 十地的类别
分二:一信解行地的性相;二出世间地的性相。
一 信解行地的性相
信解行地的性相是,能做为进入圣道的功德所依处。
二 出世间地的性相
出世间地的性相是,能做为圣者殊胜功德的所依处。这又可以分为声闻地和菩萨地两种。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声闻乘主张,其地分八种,
大乘同样说,菩萨地十种。”
第三节 各地的论述
分为:一 声闻地;二 菩萨地。
一 声闻地
分为八种:白净见地、种性地、八人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声闻地、独觉地。因为这些不是本书所要讲的内容,所以暂放置不讲。
二 菩萨地
分四:1类别;2确定数目;3各自的功德;4名称的意义。
1类别
菩萨地分为十地:初地欢喜地、二地无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极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以上七地为不净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此三地为清净地。信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我慢多,不净七地我慢细微,三净地没有我慢。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我慢众多我慢细,无有我慢如是许。”
2确定数目
因为有十度所以分为十地。也就是以六度来确定六地,再加上以方便、力、愿力、佛智来确定的四地,共为十地。
3各自的功德
分二:(1)远离的功德;(2)获得的功德。
(1) 远离的功德
(远离也就是)跨越(生老病死)四条痛苦的大河。如在《宝性论》中所说:
“圣者从根除,死病衰老苦,
由无业烦恼,是故无有生。”
另外,从五种怖畏中解脱,如在《华严经》中所说:
“不活死亡及恶名,恶趣众摄中解脱。”
也就是说,远离了对无法生活、非时死亡、恶语、恶趣、大众的威慑等五种怖畏。此外,还能从其他不可思议的怖畏中得到解脱。在《十地经》中也如此说。
这些功德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依次增长,如此类推自然了知。菩萨众虽然远离了怖畏,但仍然示现生老病死的痛苦,这是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如愿投生于轮回中,如此颂中所说:
“真实所见故,虽越生死等,
悲心者示现,生老病死相。”
(2) 获得的功德
《十地经》中说:“在一刹那间生起,有一千两百种功德。”
初地菩萨能于一刹那间获得一百种禅定,进入一百个禅定之中,见到一百尊佛从而了知诸佛的加持,一百个世界得以动摇,能于一百个刹土中行走,光明能照耀一百个刹土,能使一百个有情众生成熟,能安住于一百劫中,其智慧能观照百劫之前和百劫之后,能打开演示一百种法门,能示现一百种自身,每一个自身都能示现一百位眷属。
这些功德到了二地时就分别变为一千个,三地时分别为十万,四地时分别为百千万,五地时为千千万,六地为十万个千万,七地时为百万个千万,八地时等同于十万个世界的微尘,九地时等同于百万个世界的微尘,十地时获得等同于无量佛刹的微尘数。此外,还能由此生起其他的功德。地的其他详细功德,可以从《十地经》和《解深密经》以及《经庄严论》等经论中来了知。
4名称的意义
分二:(1)共同的意义;(2)各自的意义。
(1) 共同的意义
地的梵文发音为“波莫”,从其词的发音引申,即如同《经庄严论》中所说:
“不畏无量障,于彼等功德,
后行增上故,如是许为地。”
“波达”的意思是魔鬼,“莫”为“阿莫达”,是无量的意思,“阿巴亚”是不畏惧的意思,“莫”为“阿莫达那”是无量的意思,“布亚”是跟随的意思,“哦达嘎玛那”是向上行走的意思。
(2) 各自的意义
即如《经庄严论》中所说:
“接近菩萨故,见利有情故,
生起极喜故,称为极喜地。”
???
当今在藏地,有人主张不经过地与道而成佛,以及没有任何功德而生起见道。在任何经、续、论中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说法,所以不是佛教的主张。
道与地的因缘是:依胜义谛的菩提心,观修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以大悲方便作为俱有缘,从而成就五道;依世俗的发心,以方便悲心作为近取因,以智慧空性作为俱有缘,而获得十地。
成佛的时候,道的究竟为法身,地的究竟为色身。
第七篇 究竟之果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进入无过患,清净诸刹土。
无住涅磐中,示现胜菩提。
如此所说的意义是究竟的果。其中,“无住涅磐”指的是,由于智慧而不住轮回,由于悲心而不住涅磐。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静。”
“胜菩提”指的是,佛的共同和不共的功德能任运成就;“示现”的意思是示现大涅磐,大涅磐并非如同声闻的涅磐那样,只是穷尽和不生识,而是虽然涅磐,却恒常不断地利益有情众生。
讲述这些意义,分为三部分:一 佛的性相;二 对于佛身的论述;三 功德之法的分析。
第一章 佛的性相
佛的性相是,断和慧圆满。其中,“断”指的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习气;“慧”指的是能如实地、尽所有地了知一切所知。如阿阇黎玛谛兹扎所说:
“遍知诸功德,具足不坏失,
唯一怙主佛,无过及习气。”
第二章 对于佛身的论述
内容分三:一 分为三身;二 归纳为二身;三 观察于彼有无智慧。
第一节 分为三身
分为:一 自性身;二 受用圆满身;三 化身。
一 自性身
自性身具足法界的自性清净,解脱所断的客尘(客尘,即烦恼障和所知障,非心之本性,因其为暂时的染污,最终能远离,故名客尘)清净,即此二种清净。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
一切遍清净,彼自性为相。”
二 受用圆满身
在严密刹土中,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的庄严,语恒常不断地转动大乘*轮,意具有四种智慧的自性,满足眷属诸十地菩萨,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三十二种相,具八十随好,
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三 化身
化身的自性是:由圆满受用身的增上缘而生;化身的对境:是居于任何地方的等同于虚空的众生;时间是:恒常不间断;事业是:仅仅为利益有情众生。这样分类的话,有三种化身:
(一)受生化身(如来示现为帝释天、斑鹿、飞禽、水、桥、树木等种种受生的化身以教化有情众生),居住在兜率天等。
(二)殊胜化身,为释迦能仁等诸多佛的化身;
(三)事业化身,为了度化乾达婆的国王极喜,而化身为琴师等许多化身的事迹。
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
作种种利益,佛化身不断。”
如果按照有些经续中说的四身来说的话,此处所说的自性身,应名为法身。因为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无分别,所以有些人主张称之为自性身,但此说法主要是密乘的续部中所说,所以此处不讲。
第二节 归纳为二身
如果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三身,此三身又可归纳为法身和色身两种,也有人称之为自利身和利他身。也有的说法称法身为胜义身、色身为世俗身。
第三节 观察于彼有无智慧
分三:一 驳斥他宗的观点;二 成立自宗的观点;三 辩驳。
一 驳斥他宗的观点
佛的自相续中有没有智慧呢?
有些人说:“佛的自相续中是有智慧的,因为他是全知,是福慧二资粮的异熟身,如果说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就会成为无实有和无生物一样,和声闻的灭定相同了,和外道的断见没有区别。”等等如此,以教证和理证的方式,来破除佛没有智慧的观点,从而成立佛的自相续中有智慧的主张。
还有些人说:“如果认为佛的自相续中有智慧,就会成为有幻相和有我执,如同唯识派的观点一样,和外道的说常见派没有区别。”如此等等,从教证和理证的方式,来成立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的主张。
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说佛的自相续中存在实有的智慧,就会和外道的说常见派等同。如果因为我执和无常的缘故,而主张佛没有智慧的说法,也是有过失的,这就和执着有是相同了。如果佛的自相续中没有智慧,而是众生主观的显现,那么,就成了佛没有功德了。另外,观察佛的存在与否,如果佛不存在,那么修道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有佛,但是其没有智慧,那么佛就成了无生物。
如果说:“虽然佛没有智慧,但是以誓愿能成办利他的事业。”那么,有人立下誓愿要成佛,为什么却不能成办呢?没有成佛的发愿不能成办而利他的发愿却能成办的道理,因为如果能成办,则两者都应成办,如果不能,则都不能成办。另外,没有所谓的“没有佛而有愿”的说法,这样的道理是难以成立的。
二 成立自宗的观点
分二:(一)胜义的;(二)世俗的。
(一)胜义的
胜义的智慧超越了心识的对境,远离了诸边,缘于此,《三摩地王经》中说:
“涅磐法无法,彼无永无有,
分别者有无,观察苦不息。”
阿阇黎龙树也说:
“若说有为常,说无为断见。”
又说:
“有无等四边,寂静中何存?”
《极力压制经》中也说:“佛的相续中的智慧,脱离了有无二者。”
(二)世俗的
在世俗谛,如果把心和心所生称为智慧,则是没有智慧的,因为智慧是迷乱都已得到穷尽。从观待了知一切所知来说,则是有智慧的,因为得到了转换的身体。转换也如在阿阇黎增扎果莫在《佛地》中所说:
“所谓阿赖耶,成大圆镜智,
法界体性智,本质清净明,
烦恼识转换,承许平等智,
心识已转换,为妙观察智,
五门识转换,乃成所作智。”
所以,世俗是轮回,胜义为涅磐,佛是不住涅磐双运身。如阿阇黎龙树说:
“轮回与涅磐,了知各别分,
何者真实融,说此为双运。”
又说:
“住于双运定,无修于何刹,
圆满之瑜伽,此大金刚持。
完全之净妙,全知由此变,”
因此,阿阇黎龙树在见地的时候,了知了究竟的自性而远离戏论;在观修的时候,不违背究竟的胜义,而方便善巧地实修;在果的时候,于究竟无住的涅磐而双运。
三 辩驳
如果说此智慧是对自己显现的,那么有智慧的说法就会出现过患;如果智慧是对他人显现的,那么没有智慧的说法也同样有过患。如果执着于智慧自己的显现和智慧对他人的显现,就是对能取和所取的执着,由于能取所取转换的缘故,而成就了远离能取、所取的智慧。所以,得到大圆镜智的名称。在《经庄严论》中说:
“镜智缘无我,相续恒不断。”
《智慧成就》中说:
“诸如来之慧,自己与众生,
诸事同样证,谓之平等智,”
烦恼识的自性转换为平等性智,所以,远离了自相续和他相续的名言。如在《释量论》中说:
“色等以及心如是,观察所取之性相,
此乃不净之心识,瑜伽证悟难思议。”
《他续成就》中也说:
“转换之慧难思议。”
第三章 功德之法的分析
佛的功德有共同的功德和不共的功德,其总述如下:
佛的共同的功德与不共的功德
因为希望在自他的相续中获得大福报,所以在这里用偈颂来赞颂这样的共同与不共的功德,如同在《经庄严论》中所宣说的那样。对于其中稍微不圆满的地方,我用自己所造的颂来补充,即宣说如下:
一 佛的四无量心,如颂中所说:
“于众具悲心,遇离之密意,
不离利益心,救世我顶礼。”
未获菩提间,超欲界自在,
菩提无间道,三界自在胜。”
也就是,大乘主张佛陀是在成佛之前就降伏了四魔。
二十三 佛的十自在,如颂中所说:
“外内及二者,欲智及教授,
十自在于世,成事我顶礼。”
寿命自在:因为布施受用而成为众生长寿的因,从而能如愿住世。
心自在:因以布施来满足他人之心的缘故,而能如愿使心堪用,
资具自在:因以资具来满足他人的缘故,资具能如愿圆满实现。
以上三者都是布施之果。
业自在:因以戒律使他人身语意三门无有过患,所以三门之事业能如愿成办,这是劝诫的果报。
生自在:能如愿去自己想投生的处所以及身体,具备戒律的誓愿是其得以成办的因缘。
以上两种是持戒之果。
信解自在:以忍辱随顺众生的信解,其果为使得土也能变成黄金等自在。
意愿自在:以精进如愿成办众生的利益,其果即为能如愿成办所愿的事。
神变自在:是以禅定安住于如实之密意的果。
智慧自在:是通过智慧来结合众生心愿的果。
法自在:以智慧度来宣讲一切法的原因,而能如愿宣讲经等法。
以上两种是智慧之果。
资具自在和生自在是外;心自在是内;寿命自在、业自在、信解自在和神变自在属于内外两者;意愿自在、智慧自在和法自在,依次于信解、智慧和教授获得自在。通过颂来归纳十自在如下:
“寿心及资具,业生与信解,
愿变智慧法,能仁十自在。”
二十四 佛的禅定,如颂中所说:
“殊胜任运成,所知遍无碍,
成断之禅定,拥有我顶礼。”
佛的禅定比其他的更加殊胜,并且不需要依赖精进而进入事业无碍的健行禅定、宝印禅定、狮子奋迅定等禅定,皆能如愿成办。还有如金刚般的禅定和断除所有烦恼等断除所断的禅定等等。详细的如在《般若经》中所说的那样。
二十五 佛的总持门,如颂中所说:
“持讲法之门,少许法易宣,
总持法宝藏,开启我顶礼。”
佛陀以无穷尽的庄严宝箧等总持门,开启一切法。其中不可思议的文字,总括于梵文的四十二个字母,四十二个字母又总括为一个字,精通于此,所以能忆持他人所说的法,自己也讲法无碍,这也如在《般若经》中所说“通过一字来精通熟悉所有的自性???”等说法。
二十六 佛的断除圆满,如颂中所说:
“贪等难除垢,三轮之妄念,
习气根永断,离障我顶礼。”
贪欲和嗔恨等属于有漏的烦恼障,我、处、受用等三轮属于所知障,将此两种障连同习气一起断除,就从一切障碍中得到了解脱。
二十七 佛的智慧,如颂中所说:
“明净功德藏,所能之事业,
自他利之慧,圆满我顶礼。”
佛陀的大圆镜智就如同明镜中显现的影像一样,一切所知的坛城都显现光明;平等性智远离了我和我执的污垢;(法界性智是通达了空性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力量、无畏等一切功德的宝藏;成所作智为自他的一切事业任运成就;其中,大圆镜智是所依,其后的三种智慧(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于大圆镜智。前面三种智慧主要是利益自己,后面的两种主要是利益他人。
二十八 佛的语功德,如颂中所说:
“无畏狮子吼,六十妙音具,
天等诸世间,善说我顶礼。”
佛陀的语言有柔和、悦耳、广为流布等六十种妙音,其详细内容如在《秘密不可思议经》中所说的那样。
二十九 佛的转换,如在颂中所说:
“有漏众相续,汝以道谛变,
众生遍入智,全知我顶礼。”
佛陀能将有漏的蕴界处转换为无漏的智慧身,将众生的一切业力和烦恼,转换为不可思议的智慧。如在《经庄严论》和《摄大乘论》中的详细宣说。
三十 佛之圆满的区别,如颂中所说:
“世间及学子,麟角及菩萨,
佛之圆满胜,妙圆我顶礼。”
和帝释天和梵天等所有世间的圆满相比,罗汉的圆满更胜;和罗汉相比,麟角独觉的圆满更胜;和独觉相比,菩萨的圆满更胜;和菩萨相比,佛陀的圆满更胜。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世间之圆满,声闻更胜之,
声闻之圆满,独觉更胜之,
彼不及菩萨,圆满之一分,
菩萨不及佛,圆满之一分。”
比如,圣者邬波毱多住于禅定的时候,恶魔前来侵扰,在圣者的头上缠上了花蔓,而圣者在恶魔的颈上,缠了一个长满蛆虫的腐烂狗尸。
又如,无量世间的鸟将被火烧毁时,文殊菩萨问舍利子:“舍利子,以汝之神通前往,亦或以吾之神通前往?”舍利子想:“如以己之神通前去,时间会耽误,且看文殊的神变。”于是说:“以您之神通前往。”文殊说:“如此,稍且闭目。”舍利子刚一合眼,文殊却说:“睁开!”舍利子睁开眼时,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舍利子说:“您之神变不可思议。”文殊菩萨说:“如此如此,吾之境界非汝等信解低劣之声闻者所能了知。”
三十一 佛之最胜救护,如颂中所说:
“共及殊胜法,极胜极伟大,
得故诸世间,救护我顶礼。”
(以上所述佛的共与不共的功德),其中,无量、解脱、胜伏、十遍处、五神通是与世间共同的;漏尽通、无烦恼、知愿处智、无碍智、菩提品、九等至、三解脱门等,与有学(声闻)共同;其他神变、禅定、转换等,与不净七地共同;有些烦恼识转换、相好等与八地共同;有些总持门和大无碍智等与九地共同;有些禅定和十自在等与十地共同。声闻不承认菩萨的十地,所以谓之“与子(佛子)共同”。另外,佛的十八不共法、四无畏、三不护等仅仅为佛陀的特别之法。
佛获得了如此的功德,所以成为天等一切世间的殊胜皈依处。
赞颂佛的功德完成之后,以所成办的赞颂做回向:
“此赞具德之导师,显明佛宝之法教,
祈愿一切诸有情,所知如实善得见。”
以善妙开启显明之法教的善功德,真实具备如此功德的导师只有佛陀。佛陀的法教能如一切众生之所愿,所以如同宝藏一般。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如实地和尽所有地明见一切所知,如此赞颂回向。
跋
实遵佛陀之密意,深广经意善了知,
依照弥勒之经教,利众之心为显明。
广行极细之经典,见之自性般若度,
不违明示吾此文,以理成立依师语。
当今释迦之法教,如同余烬火势微,
欲证佛果之智者,善思执持佛陀教。
诸法空性极隐秘,凡夫行为错乱故,
此善说乃圣师恩,诸现过失自心过。
世间明灯佛已逝,多数智者已去故,
坏心不净诳妄者,搅乱当今善逝教。
说邪法者罪深重,如为善说众人嗔,
五浊世虽难传法,但为利众著此书。
此善及他诸善根,无余以意合为一,
为利虚空般有情,愿获全知佛陀果。
《进入菩提道之次第---显明佛陀密意》由三藏法师吉祥萨迦班智达所著。吉祥圆满!
此法我已在卫、藏、康三地为众人宣讲过,我的弟子都得到了传承。所以,希望诸弟子在看完这本书后,广为他人讲说,并依此实修。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在菩提道的修行中,有关六度、四摄法、地与道以及佛陀的功德等内容,初学者可以通过本书对于将要走的道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有一定修行体验的人来说,本书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一个参照,让自己拥有正确的见解,时刻行走在正确无误的菩提道中。
堪布泽仁扎西译于2009年12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