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的禅道学修思想
《信心铭》的禅道学修思想《信心铭》是一部解说禅法、指导修学的法典,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全文以偈颂体的形式,强调一切有意识的分别、对比都是妄想,阐明了不二圆融才是真如寂灭境界的禅道思想。《信心铭》的产生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创了禅法藉教悟宗的先河,为禅教融合做了很好的范例,帮助广大爱禅、学禅、修禅的人树立了正见,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悟入实相的境界。
《信心铭》四字一句,全文146句,共584字。字数不多但义理神妙。在这里,我们仅从以下几个重点来谈谈信心铭的禅道修学思想。
一、以信心为前提
大师以《信心铭》来作为标题,自然有非同寻常的含义。什么叫做信心?信就是没有丝毫的疑惑,心就是能够引起思量作用的本体,铭就是牢记不忘。信心铭就是时时都要保持对心的观照察知,对心地的体相用都能够清楚明了,从而指导修学。
《大智度论》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果不相信佛陀所说的法是宇宙间最彻底究竟的真理,不相信佛的圣贤弟子是佛法真理的实践者和证明者,那么他对于佛法就不能真正认知和接受,当然就无法真正理解,产生正见,修学也就无法持续完成。
只有明确清楚了心地的本体和作用,真诚地相信心即是佛的道理,坚定地实践佛陀的教法,才能走进宗门殿堂、得到打开禅门心法精髓的钥匙。
二、以正见为根本
正见,是修学最重要的根本之法,是我们超脱生死轮回苦海、证得涅盘的保证。《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盘,正见为本”。没有正见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练,只有具足了正见,我们的修学才不会走错走偏。换句话说,你具备了多少正见,就能得到多少修学的利益,成就多大的功德。
《信心铭》中大师强调的重点是不二正见。不二就是实性离相寂静,永离生灭因缘造作、在一切境界中没有差别之相,没有分别之想,平等一味。文中不二正见分为两种“信心不二”和“不二信心”
信心不二,是从心的理体上去说明平等的道理。这里的心指的是真如本体。信心不二就是说要坚定地相信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都能做佛。这是首先从知见上明了,佛性是自己本来就具有的,佛性本来就是清静圆满的,就能避免心外求法,摆脱迷惑于外境的虚妄,确立了法在心内的禅道正见。
不二信心,是从心的功用上去说明平等的道理。这里的心指的是法界万象。不二信心就是说要真切地相信万法都是心的变现,法无异法,万法一如。这是告诉我们,要在心念上去转变对于人事物的二元对立的观念,放下憎爱、是非、得失、人我、空有等分别思想,从止息妄念开始着手,但是也不要再去刻意求个什么真心,因为将心用心就又修错了。没有妄念的境界,就是真心现前的实相境界!
三、以圆融为指归
虽然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能够让我们产生种种分别造作之想,但是要想获得无上正觉,还是要在世间上去修学实践、契入空性实相。法没有过错,关键在于心识怎么运用。自性里面没有言语造作,也没有可修的道以及能修道的人,也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处一切境界中而不著一切境界,这才是禅法妙道。
禅,是解脱知见的束缚,回归心性的清静。禅修具备了信心、正见和圆融,相信大家就能够获得学禅修禅的功德利益,实现生命的升华,得到真正自在安乐的生活。(文/释宏智)
附:《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