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8 14:17:03

苏东坡生活中的禅智慧

苏东坡生活中的禅智慧

  苏东坡生活在出家与在家、禅文化与儒文化之中,他的生活中充满禅智慧。
  
  一、众生平等,凡圣一如
  
  苏东坡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这种观点是地道的佛教观点,佛教《涅盘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五灯会元》亦曰:“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这些言语都是主张众生平等,凡圣一如。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期间(1071~1074),他经常一个人行走于山间地头,接触下层百姓,有时碰到寺庙便走进去,与和尚聊天,与禅师论禅。他的住处附近有一个寿星院,夏天苏东坡经常独自到寿星院去,向和尚借一把躺椅,把椅子搬到院外的竹林中,脱下衣衫,赤身露体地睡午觉。他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位官吏,而是混同于普通百姓。在他的眼里,周围的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品行兴趣,只要兴趣相投,便成为朋友。所以,苏东坡的朋友很多,特别是他的佛界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他所说的常十九中就有清顺、了元、可久、道潜、守诠、仲殊、惠思等禅师,他们中有些是禅门诗僧,有些是佛门大德,这些人经常与他谈禅论诗,诗词酬唱,使他生活在禅的智慧之中。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诗僧道潜不久也来到黄州,陪苏东坡住了—年多,可想他们的友谊之深了。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又获得了自由,离开黄州来到江南常州,同时朝廷恩准他在常州居住,他于是在常州买了田,又花500缗买了—套房,他想寄情于山水,终老于水乡。可就在他满怀高兴的时候,一天与朋友散步,经过—座破败的矮房子时,听到屋里有老太太的哭泣声,苏东坡心地善良,于是敲门进去询问。原来这老妇人的儿子不孝,偷偷地把她住了—辈子的老房子卖掉了,再一问,原来苏东坡买的那套房子就是这位老妇人的房子。苏东坡感到于心不忍,找到老妇人的儿子一了解,原来这儿子确实有难处,家中举债太多,只得瞒子母亲卖老屋还债。苏东坡当时就决定把房子退还给老妇人,钱也不要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苏东坡心里不但众生平等,而是天下一家,皆是亲人。苏东坡那时自己也不富裕,买田买房,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但他仍旧这样做。这就是他在生活中不执着,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看得开,能放下的禅智慧思想的反映,他的生活中永远没有放不下的事。
  
  二、随缘任运,活在当下
  
  苏东坡的一生,仕途不顺,久经坎坷,多次遭贬,但每一次他都能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活在当下,照样生活得有滋有味,写出感情丰富、语言生动、多姿多彩的作品来。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捕下狱,苏东坡先惊吓得要命,后来一想,自己没有做亏心事,担心也没有用,不如生死由命,心里反到释然,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每晚呼噜打得比谁都响。想不到他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给他带来好运。一次,神宗皇帝派人到监狱去暗探他,看到他吃了就睡,睡下就打呼噜,于是就把这情况汇报给神宗皇帝,神宗听后说:“我说苏轼没做亏心事,你们就是不信。”于是网开一面,只把他贬到黄州,先住在荒野破庙里,后住在定惠院靠近竹林旁的一间房子里,他感到十分地满足,还称之为“啸轩”,家眷来黄州后搬迁到临皋亭。日子虽然过得捉襟见肘,每月的生活费都分为30串吊在屋梁上,每天一串,绝不多花。但他仍旧过得很开心,自己开荒种菜,过着乡下种田人的生活。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信写得很逼真实在,他刚来黄州确实没有什么朋友,何况还是带罪之身,因此他完全以草民自居,常常被喝醉酒的村夫走贩推攘和谩骂,每到这个时候,他还暗暗庆幸别人不认识他。可知苏东坡的随缘随境,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因朝廷党派斗争受到排挤,又被贬到惠州,当时的惠州也是荒僻之地,但他并没有太失落,当看到桔子、甘蔗、荔枝和槟榔等果园时,一种“岭南万户皆春色”的自然风光使他感到满足,于是就住在河对面的嘉佑寺僧舍中。嘉佑寺旁有一个松风亭,他常常散步到小亭中去眺望,看周围山上的云卷云舒。他在《记游松风亭》中说: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文中说他一次在山间小径上行走,感到体力不支,步履艰难,很想坐下来歇—口气,可抬头一望,歇息的小亭在林子那头,走出树林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心里陡然生出一种焦虑的情绪,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烦意乱,身上也冒出了微微的汗珠。但苏东坡终究是苏东坡,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他想:“树林那边能歇息,难道此处就不能歇息么?”当他这么一想时,便感到浑身轻松,“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次经历给苏东坡的启发很大,他由此明白“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这就是苏东坡的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苏东坡在这里也为我们开拓了禅的智慧。
  
  也许是苏东坡“活在当下”的思想,使他修了房子又栽种果树,打算终老此地,他有点自我陶醉,便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题曰《纵笔》的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导先生春睡荚,道人轻打五更钟。
  
  那想到苏东坡的诗词传得比风还快,二下子就传到了京城。他的对立派章惇读到这首诗时,想到苏东坡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寺院中钟声的情景,气不打—处来,气冲冲地说:“想不到苏东坡还活得那么自在,那么惬意。”于是把他再次贬到我国的最南边、最偏僻、最荒凉的澹州,即今天的海南岛。
  
  苏东坡在绍圣三年(1097)三月到达海南。那里气候潮湿,夏天闷热,一年四季东西都会霉变。当地人以打猎为生,以水煮芋头为主食,生存条件差。苏东坡在笔记中写道:
  
  岭南气候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甚湛然无思,寓此觉于物表。使折胶之寒无所使其冽,流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余岁岂足道哉。
  
  我们再次看到苏东坡随遇而安,活在当下的心态,他很快就人乡随俗,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吃白水芋头、蛤蟆,有时饿得难受,就自我解嘲地说,吞食阳光大有好处。这确实是一大发明,阳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饥饿了晒晒太阳—定会增加体力,能量转换是不会错的。他还发现这里是一个长寿之村,于是得出了“乃知寿天无定,习而安之”满含禅理的结论。
  
  三、心中无念,自找乐趣
  
  苏东坡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心中无念,放下一切,自找乐趣。他不管是在闹市还是在乡村,是高官还是平民,都放得下,担得起,心中没有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斤斤计较等念头,既然起念,也能放下而不执着,并且自寻乐趣,争做闲人,尽量使自己生活快乐。他这种生活作为,正是《六祖坛经·定慧品》所提倡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他每当心中有念时,而不执着于念,能正确对待,果断放下,所以他生活得轻松快乐。
  
  苏东坡在黄州时,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自己并不感到难过,而是认为老天爷对他不薄,这样的自由生活已经十分不错了。这时,他对佛教更加虔诚,时时独自打坐,思考生命的真谛。他在《安国寺记》中说:
  
  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污染自落。表里鯈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这是他内心反省的倾诉,也是他参禅悟道的记录,正如他所说“一念清净,污染自落”,那真是“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高人了,所以他活得自在、快乐。他刚到黄州,住在临皋亭,临皋亭并非是一个风景秀丽之处,但在苏东坡眼里,却是天上人间,于是他在《书临皋亭记》杂文中写道: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岳坌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这就是苏东坡,他能从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从没办法中找到办法,因为他利用禅的智慧来思考问题,认识人生,对待生活。从这则杂记中,可看到苏东坡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感受,一种自寻乐趣,自我陶醉,所以他始终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这就是他生活中的禅智慧,“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他眼里都是可观、可用、可乐,因此,他不管到哪里,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养生的窍门。当他在黄州城东一个坡上修建房子,因足下雪天盖成,便取名曰“雪堂”,他在雪堂的墙壁上写道: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官,寒热之煤;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虽然有点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他把那些过去当成美好的、大家所追求的东西说成是对身体最有危害的东西,这说明苏东坡的幽默和智慧,他能从问题的另一面看出优点来。类似的例子许多,如他把自己养生体会归纳为“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可想当时的苏东坡,是以怎样的智慧,怎样的心情实践这些理论。
  
  最能说明苏东坡生活中的禅智慧的,是他在黄州时,一次外出,在沙湖道上遇雨而填写的《定风波》: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东坡诗词中,这首词是大家最喜爱的一首。因为词中体现了苏东坡的人生观和精神世界,他那种豁达豪放,随缘任运,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何妨吟啸且前行”的处事方法,仍然感染着人们。在他的心里“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他没有负担,没有念头,始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是一个典型的生活禅者,他的生活里处处透着禅机,显示禅的智慧。(文/蒋谱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东坡生活中的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