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一喝
对面一喝“对面一喝”富有振威、折伏、摄化、扭转、指点……等多种深意,许多禅师就是在一喝之中彻悟的。
“对面一喝”,始于马祖接化百丈。《五灯会元·卷三》载百丈开悟因缘曰:
师(百丈)再参,侍立次。(马)祖目视绳床角拂于。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予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咸—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
这里,百丈的“直得三日耳聋”之谓,并非是什么都听不到的意思,而是内六根与外六尘脱落了粘滞,此时达到了“湛寂常恒,灵明洞彻”的境界。湛而不灭,寂而不生,常而不断,恒而不间;灵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彻而不塞。全是一道大光明藏,了无自他之形象,亦绝生佛之假名。正如古德所谓“一念回光,即同本得”。既根尘顿脱,则六根所见无非是佛境界。眼所见无非是佛色,耳所闻无非是佛音,鼻所嗅无非是佛香,舌所宣无非是佛语,身所觉无非是佛触,意所知无非是佛法。正如苏长公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碍净法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马祖道一的振威一喝,点燃了百丈内心深处的般若大火炬,照化了外境的六尘之纷扰,见得了即心自性本具的真如佛性,最终成为一代禅宗祖师。对马祖的一喝,百丈自己亦曾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出《五灯会元·卷三》)当时,黄檗闻举,不觉吐舌。
百丈对马祖的振威一喝,受益匪浅!所以他一生直揭本地风光,尽显马祖接化大机,常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五灯会元·卷三》)可见,马祖当年的对面一喝,实有“调虎离山”的摄化妙用,其振威的目的在于剿灭来人的卜度妄情,以令其在一念回光返照的当下见取本源心性。
因马祖的振威一喝,把百丈给喝开悟了,所以后来的禅师们便竞相效颦,继承了这“对面一喝”的独特宗风,最后演绎为临济一宗。临济义玄,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关隘,以勘验徒众,接引后学。儿孙相承,遂为家风。三玄门者,即: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每一玄门,又有三要门,故称“三玄三要”。四料简者,或称“四宾主”,即: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或谓: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传灯录·临济传》云:“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边人。师又曰:夫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临济义玄将这“三玄三要四宾主”之勘验关隘,全运筹于自己的“对面一喝”之帷幄中,令人猜不透,摸不着。可谓“稳坐中军帐,单捉飞来将”也。亦说明古人教人安心于正恁么时,立脚于没捞摸处。则知最初之参禅一法,的确不是后来教人参活头的那样啰哩啰嗦!意谓就在那对面一喝的振威下,教尔正当回不了头、转不了脑的刹那,坐断葛藤,亲见本来。正因为“一喝”具有把断要津、活人慧命的功用,所以临济一宗接机化物多用喝,所谓入门便“喝”是也。盖“对面一喝”之中具“三玄三要四宾主”的勘验作用与意义,所以义玄对此一喝有四种说法:“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当时参学之徒,鹦鹉学舌者不乏其人,个个亦学师喝。师曾诫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对于临济的“对面一喝”,有临济第五代首山念禅师一生举扬宗乘,惟以“三玄三要”为己事。尝云:
诸上座:不得盲喝乱喝,者里寻常向你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即是两个瞎汉。所以,我若立时你须坐,我若坐时你须立。坐则共你坐,立则共你立。虽然如是,到这里急着眼始得。若是眼孔定动,即千里万里。何故如此?如隔牕看马骑相似,拟议即没交涉。诸上座:既然于此,留心直须子细,不要掠虚好,他日异时,赚着你在。
临济“对面一喝”的宗风大概如此而已。老师有威德,学生灵根利,则可于喝之当下,“根、尘顿脱,灵光独露”也。只因为后来人妄想根深故,卜度妄情无法一时拔断,所以喝的机锋愈转愈峻烈,变化无端。两宋以后的禅师们,喝则喝了,但起不到摄化、指导的作用,便成虚设固套之闲家具。
总之,禅宗的“对面一喝”,或以威德折摄来人,慈悲教化;或以喝法勘验来人是否真正彻悟,以妨讥诈欺瞒;或喝断来人葛藤,令其直下顿脱根尘、亲见本源佛性;或无意而喝,习惯动作而已,喝不作喝用。发挥“喝”的作用与目的,贵在以俾来人从二元相对意识进入—元绝对状态,扭转机捩向上真人般若里巷而去,摄“见、闻、觉、知”归真如佛性,从而观法自在,如如不动。到那时,饥来吃饭困来眠,亦无不可。
禅堂里的维那师每天都要喝好几次“起”字,或喝一声:“打起精神来,好好参!”这无非要人都摄六根归一念,念兹在兹,一心真参实究也。噫!(文/昌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