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8 10:48:43

禅门经典名著略述——以助有缘之士一窥禅门堂奥

禅门经典名著略述——以助有缘之士一窥禅门堂奥

  禅,非知识,非意境,不能述说,无法言传,故历代祖师皆以“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的方式,世代相传下来。此“心”非终日缘虑的妄心,而是灵明不昧,历缘不住的真性;此“真性”是宇宙万法的本源,《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法界”,就是“真性”的异名。
  
  禅门所标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如是,为何五祖以前有经典的传承,六祖以后历代诸祖还有《灯录》、《语录》传世?若有如是疑问者,诚然是对“禅门宗旨”的谬解!“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经教。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其目的在引导学人见自本心,悟自本性。故佛陀及古来祖师、禅德皆“老婆心切”,每於化世因缘中,或讲说,或著述,或颂古,或评唱等,总会留下语录予后人。而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无一不是禅门骊珠。今择要简介如下:
  
  (一)《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宋朝求那跋陀罗(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译。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本经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经典,也是禅宗初祖达磨至四祖道信传授禅法所用的经典。据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可大师傅》所载:“初,达磨禅师以国卷《椤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自度。’”《景德传灯录》卷三,达磨谓:“吾有《楞伽》四卷,意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全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种法要,不外就是‘心’法;并说明‘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法义。此经是《起信论》建立‘真如缘起’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代表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以及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二)《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一说西元三五零-四零九年)译。金刚,坚固、明净、快利之义。般若,智慧之义。波罗密,到彼岸之义。意思是说,如金刚一般具有坚固、明净、快利的性能——般若智慧者,即能到达寂静的涅磐彼岸。
  
  本经在中国佛教,是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无论高僧大德或一般社会大众,大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功课。本经同时也是禅宗所依根本经典之一。如《六祖坛经》云:“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密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闻《金刚经》文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所以力劝后世行者应持《金刚经》。若问《金刚经》主旨为何,有十六字可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三)《六祖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法宝坛经》、《坛经》。一卷。唐六祖惠能大师(西元六三八-七一三的)讲,弟子法海等记录。共分十品:一、行由品;二、般若品;三、疑问品;四、定慧品;五、坐禅品;六、忏悔品;七、机缘品;八、顿渐品;九、宣诏品;十、付嘱品。
  
  本经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因为是六祖大师将佛法实践后,从自性表露出来的理趣,弥足珍贵。近代的钱穆博士认为,《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典籍之一,自唐以一,即受人推崇、重视。在中国佛字思想史上,《坛经》确有承先启后的国量,不但思想家应研究,更是想找回“自性般若”,实现“见性成佛”的禅宗行者,不可不识的宝典。
  
  (四)《永嘉证道歌》
  
  《永嘉证道歌》,一卷。又称《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具如来藏思想,如歌词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说:“穷释子,口称贫,实则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宝。”
  
  《证道歌》所具之般若内涵——‘顿悟无生’,为《证道歌》的核心思想。歌词中亦有浓厚的《华严》理事圆融的要旨,如:‘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证道歌》是唐永嘉玄觉(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撰。玄觉初学天台,读《维摩经》而悟道,经六祖大师印可,遂改宗禅门,并著作本文。全文共一八一四字,以古体诗的体裁,或四句、或六句一偈,揭示其悟境及禅宗真髓,文简意赅,是一篇禅法弘扬的杰出作品,也是禅文学的绝唱,故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五)《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原题《佛祖同参集》,略称《传灯录》。三十卷。宋朝道原禅师篡。景德,北宋真宗年号。因‘灯’能照暗,谓法系相承,犹如灯火展转相传,师资正法永不断绝,故名《传灯录》。
  
  在《宝林传》、《祖堂集》尚未发现之前,《景德传灯录》是禅宗最早的一部完整史书,位居五灯(即《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之首,其史料价值,远在《五灯会元》之上。这是学术界研究禅宗的重要资料、必读史书,也是志於参禅修学者的修行指南。
  
  本书收录印度、中国历代祖师名号,并一一列其法系,说明禅门传灯相承次第,以及载明各祖师之俗名、籍贯、修行经历、住地、示寂年代、世寿、法腊等。此外,更传述各祖师‘师资证契’的机缘语句、接化语句及悟道偈语等,号称‘一千七百则公案’,即出自此书。
  
  其他,比《传灯录》更早的史书,尚有《椤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宝林传》、《祖堂集》等。比《传灯录》晚的史书则有《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十多种。
  
  (六)《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或四卷。唐朝宗密(西元七八零-八四一年)著。宗密收录禅宗诸家的言词偈颂,撰成《禅源诸诠集》一书,别称《禅源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西元八四五年)及唐末五代之乱而佚之,今仅残存《禅源诸诠集都序》。
  
  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力主禅教合一。本书就是提倡此一主张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文中一切众生的根源称之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故称‘禅源’。以‘本觉真性’为主题而开展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法。作者又将禅的实践分为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宗密於‘教、禅一致’的主张中,又将禅、教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和,示其一致。教分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守;三、直显心性宗。本书属‘教判’类的典籍,其他类同的书尚有《五家参详要路门》、《人天眼目》、《五家宗旨篡要》、《禅门五宗纲要》、《禅家龟鉴》等十几种。
  
  (七)《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赜藏主(僧挺宗赜)集。语录内收集晚唐至南宋初,南岳怀让以下,如马祖、百丈、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多家的禅宗名德语录,多为《景德传灯录》所未载者,是研究南岳以下各家禅风的主要典籍,特别是研究临济宗一系的思想要典。
  
  其他相关的语录尚有《续古尊宿语录》、《汾阳录》、《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空古集》、《永平颂古》、《宗门拈古汇集》等数十种。
  
  以上共简介了七部禅门名著,目的是在抛砖引玉,让有缘之士得以一窥禅门堂奥,进而登堂入室,探取‘自家宝藏’。然于法海搜珍之际,切莫被浩瀚禅法所迷,为瑰丽文字所惑,或让玄妙公案所缚,而致舍本逐末,心外求法。应知禅典三千,唯明一事,即人人心中本具真心佛性,而且就在‘现前’,如古德去:“要知本来人,直下须亲荐;寻常日用中,不隔一条线。”行者当活在‘现前’时刻,参寻自心方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门经典名著略述——以助有缘之士一窥禅门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