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8 10:16:50

禅法要义——平常心是禅

禅法要义——平常心是禅

  六、平常心是禅
  
  禅宗马祖道一禅师,有“平常心是道”之说。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云:“江西大寂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此处的平常心决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凡夫位上没有损人害人、但也无有明白一切事理的心。而佛教所说的平常心是无有污染之心。什么是污染心呢?一是以无明为根本、内心常有我法执着的生死心;二是有所造作、法执未破、内心有舍(舍世间)有取(取涅盘)的出世间心。前一是凡夫心,后一是二乘心,有此二心,皆是污染。如何才能做到不污染的平常心?
  
  一要“无造作”。何谓造作?未破我法执者,在我法执的支配下,刻意起心作业,名为造作。无造作者,从大乘言,行无缘慈,运同体悲,在智慧观照实相下,随缘广作一切众善,也就是在做一切众善时,三轮体空,内心清净,而无我法执着,是为学佛者无造作的平常心。
  
  二要“无是非”。是非是诸法的差别相,学佛者要在一切差别相上见到诸法的平等共相,不要因相而迷性。昔时慧能大师开示惠明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谓不思善恶,是因为善恶既是有为法相,又是二边;远离二边,见诸法平等的无为共相(法性),而不为如幻之相所迷,是为正见,是为般若,也是真正的无是无非。“七佛偈”中尸弃佛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见如幻无有定法的善恶,而不起善恶的执着相,是为无是非。而决不是指学佛者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把邪法认为是正法,把圣者认为是外道。所以真正的无是非,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而亲证是非如幻的平等共性——法无我性真如。是为无是非的平常心。
  
  三要“无取舍”。《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从“无我无造无受者”而言,故不取;从“善恶之业亦不亡”而言,故不舍。也就是说从无我律言,故不取;从因果律言,故不舍。不取不舍,是为中道。《永嘉证道歌》云:“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是故真修行者,应在一切法不可得中,得一不取不舍。不取不舍也就是不增不减。不取我、人、众生、寿者、法及非法诸相,故名于法不增;不舍弃度化一切众生的清净善行,故名不减。不取不舍,不增不减,是善取空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云:“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此中“实无”者,谓实我实法实无;“实有”者,谓如幻的因果实有。因实无,所以不应执取而增益;因实有,所以不应舍离而损减。无增益损减,是为无取舍的平常心。
  
  四要“无断常”。断与常仅存在于认识上、见解上,并非诸法真正有断有常。断见者:拨无因果,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所谓执人死如灯灭者是。常见者:认为有带主宰性、常一性的实我实法,所谓执有上帝、神我、灵魂、真心者是。佛法反对断常,主张一切诸法都是在缘起因果之中,所谓因灭故非常,果生故非断,非断非常,是为大乘佛法缘起正理。所以真正的无断常者,缘起法是无断常,因果规律是无断常。若是常者,因不会灭;若是断者,果不会生。既然诸法因灭而果生者,则说明了诸法是相似相续的,是非断非常的。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是诸法的真实相。见此诸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断常的平常心。
  
  五要“无凡圣”。如幻的凡圣虽有,实有的凡圣却无。正因为有如幻的凡圣,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发心修行,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方可解脱成佛;又因为实有的凡圣永无,所以我们又要不取凡圣相。《六祖坛经》云:“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这就是凡圣虽有,但平等如梦幻;正因为如梦幻,所以不取凡圣相。《证道歌》亦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电拂”者,无常义,虽有而非真。一切凡夫如是,一切圣贤亦复如是。用般若观照世出世间一切染净凡圣诸法时,自能不见人,不见佛,不见物,一切皆不见故,所谓“慧眼无见”者是。但这种无见是建立在无不见的基础上的。正因为无不见,所以才深知包括凡圣在内的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得。不取不得,是为无凡圣的平常心。
  
  总之,凡圣、断常、取舍、是非,是有为对待的差别之法,是二边,而不是中道。学佛者在差别法相上见平等法性,在二边对待法上心无所住,所谓“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为学佛者的平常心,做到这一点,是为真正的道或禅。(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法要义——平常心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