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7 09:32:48

金刚经与禅宗

金刚经与禅宗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金刚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阐明的都是同一实质。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这是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著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著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摘录自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经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