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永嘉大师《证道歌》
如何理解永嘉大师《证道歌》文/妙华法师
永嘉大师,他的法名叫玄觉,为什么后来称为永嘉大师呢?我们一定要清楚,古代人对于贤圣经常会用地名来代替人名,这个人的功德很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直接称他的名字。而是用地名来代替他的真名,那么永嘉大师他是现在的浙江温州永嘉县人,因此叫永嘉大师。
“证道歌”这三个字就比较有讲究了。我们大家对佛学略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学道,有求道,有修道,它是不同的层次。那么在这里讲的是证道。证道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亲自证道了,再说白一点就是我们说的开悟了,他对于佛法是从自性海里头流出来的,如数家珍,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证道,如果照着提纲,照着教科书,照着经书照本宣科都不能够称为证道。证道必须是从自性海当中流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叫歌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歌诀,便于传颂,便于传唱,便于记忆。这就是歌诀的来历。那么在这里,这个歌特指一种诗体叫乐府诗。我们读过这个李白的乐府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就是典型的乐府诗,因为李白是唐代人,永嘉大师也是唐代人,由此我们大家就从文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当时这种歌体的方式是非常流行的。这一类的歌体,不但便于吟诵,而且可以打着韵板去唱的,这就使得永嘉大师《证道歌》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如果从文学评论上来讲,不但它的内容非常精湛,它的遣词造句也是非常优雅的,因此,古往今来的学习禅学的人没有不知道《证道歌》的,能够把《证道歌》背会,并且烂熟于心,这对于我们悟道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一点大家要了解。
那么永嘉大师最初学的是天台教义,在他的师兄玄策的引领下,他拜见了六祖惠能。在六祖慧能的言语对答之间,他过去所修到的佛法得到的印证,也就猛然醒悟,这段公案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玄策就领着玄觉,领着永嘉大师,到了曹溪门下,去拜见六祖。他见到六祖以后,绕着六祖惠能转了三圈,拄杖而立,然后六祖就问他说,你是什么人,你从哪里来,有什么事儿,你为什么见到我以后行为这么粗鲁,既不作揖,也不礼待?那么他就说,“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言外之意就是说,生命是很短暂的,一期生灭,很快就过去了,我哪里顾得上这么多这繁文缛节呢?我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连自己如何了生脱死都不知道,我哪里有功夫和你搞这繁文缛节呢?六祖惠能就反问他说:“何不了去生死”你为什么不当下,回光返照,在转念之间就了却生死呢?
那么讲到生死的时候,有三个节点,我们大家要非常清楚,第一个节点,一般的凡夫都会贪生怕死,那么我们学了佛以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看破生死,如果不能够把生死看破,我们永远活在忧愁和恐惧当中,这是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从生命的特征来说,所谓生死,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吸不来,晃如隔世。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成了昨天了。那么另一方面,从心性上来讲,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在于念头的生灭,前念生就是生,前念灭就是死,完全在生灭之间,这是最为精妙的地方,因此惠能就反问他说,何不了却生死?你为什么不当下了断、回光返照,由这个念头上把生死问题解决呢?
我想这个对于学习天台教义的玄策来说呀,是一个当头棒喝,因为学过天台教义的人都会知道,天台教观非常讲究次第,也因此有人认为,天台非常适合知识分子学习,天台非常讲究概念和逻辑,讲究修行的方法,但是在六祖惠能这儿顿悟法门这里,这一切都成了一些多余的施设,就是当下,对生和死的本质,有一个觉悟。六祖惠能总共有43位门徒,永嘉大师是其中,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来说,能够有这个机会学习永嘉大师《证道歌》,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缘分。
我们下面就看这个题目,看内容。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绝学无为闲道人”。我们一般的人都是通过学习而知道一些知识,知道一些思想,无论你多少聪明,多少会学习,你的这个学习都会落在第六意识上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思量”和“分别”上面。只有证到了罗汉果位的人,他是无学位,他不学而知道一切,那么那样的学,才叫绝学。或者从世间法上来说,学到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东西再需要我去学习,那才能够称为绝学。所以这个绝学的后面,实际上暗含着一个东西,暗含着一个“开佛之见、入佛之见、大彻大悟”的含义在里头。因此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闲道人”是一个假象,由于他悟到了人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他处处表现得清闲自在,不像世人那么纠结,不像世人那么忙乱,因此叫闲道人。
前面有个定义,是“无为”闲道人。一般的我们大家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对“无为”两个字就会有误解。普通的老百姓就认为:讲到无为就是消极厌世,不作为就是无为。其实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无不为”。那么我们在这里试着做一个这个梳理,让大家对于“有为”和“无为”有一个了解: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有为是方法,无为是境界。只有洞彻了宇宙和人生本来面目的人,才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掌握了道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的人,才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不除妄想不求真”。我们一般的修道人通过打坐、念佛,乃至于持戒,都希望自己能够清清静静,那么我们清静的前提大家都希望自己断妄,希望自己把妄念打掉。但是他在这里说“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就含着一个深刻的意思,就是“真妄一如”,一般没有悟性的人他悟不到这一点,他认为我把妄去掉,我才能找到一个真,我把冰化掉才是水,他不知道,冰就是水,只是有不同的现象表达出来而已。因此从冰和水的关系,水和波的关系,我们大家要明白,叫“真妄一如”,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我们大家如果大开圆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现象就是本质。
给大家打一个比喻,比如大家都特别喜欢红木家具,有个红木家具很硬,它的木纹特别漂亮,颜色特别喜人,实际上它为什么有这样的颜色?有这样的木纹?是由于它有这样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透过这个现象来表达的,比如说我们喜欢玉,玉是很温润、可人的,那么就是因为玉它有这样的品质,现象就是本质。而我们一般的人的思维是要透过现象再看到本质,在这里一个开悟的大师他直接告诉我们,即妄即真,真和妄是一个,不是两个。由此我们大家会知道,就像写诗唱歌一样,它一起句就高八度,它的立意就非常地高,不是一般的人你能够和他交手的,一上来就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个立意是很高的。如果说,我们说我们要求佛,求佛加持,求佛开悟,这个在一个禅者来看,这叫头上安头,骑驴找驴。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希望你能够回归自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什么东西。
为什么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无名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无名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无名的本质和佛性,无二无别,冰化了就是水,冰不化当下也就是水,所以说,他说“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本质和佛性无二无别。
“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这个生命,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说,是四大和五蕴组合而成的,叫“四大五蕴”,这个学过佛教基本教义的人都会清楚。那么再一个禅者来看,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幻化,就像屏幕上,在电视里头演出的人一样,他是幻化的,这个幻化的身叫“四大五蕴皆空”,因此是空身。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色身的当下就在法身之中,法身就在你这个色身之中。我们一般的人认为说,我死了以后才叫涅槃,我断了烦恼以后我才能够证到一个觉性。他不知道,在色身和烦恼的当下,是“真妄不二”的。这一点呀,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那对于我们大开圆解,对于我们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有很大帮助的。内容来源于:腾讯佛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