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与《楞严经》中的开悟说
《圆觉经》与《楞严经》中的开悟说「开悟」一词的依据,在大小乘经律中,均可见到。第一个例子,便是叙述释迦世尊的成道。不过在早期的圣典中,将佛的开悟,称为「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见于《修行本起经》卷下,及《普曜经》卷六。或称「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见于《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或谓「即生智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三○。
以下的几部大乘圣典,则直接用「开悟」的一词,表达使人证悟以及自己证悟的意思。
(一)《圆觉经》有六处,提及「开悟」两字
「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从各节上下文的经义判断,《圆觉经》所讲的「开悟」,有两大涵义,一是以佛的教法来向众生作说明的开示,使众生因此而觉悟到一切现象的实相无相。二者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如法修行,心得清净,便是开悟。这种开悟的法门,虽然名为顿教大乘,也不拒绝渐修根机的众生。
(二)《楞严经》中说到「开悟」两字的,至少有十多处
卷二有云:「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卷四有云:「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卷四又云:「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卷四有云:「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卷五又云:「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卷五则云:「悟心无际。」又云:「心开漏尽。」
卷七有云:若有人「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佛)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卷七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卷九又云:「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卷一○则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从以上所举《楞严经》中的「开悟」,有好多层面的意思:是听到理解和明了从未听说的佛法道理,称为开悟;是已见佛性,已伏烦恼,但是尚未断除烦恼爱习,称为开悟;是已断烦恼,已证无漏无学的果位,称为开悟;是已见佛性真净妙常,称为开悟;是已证诸法非空非有,非即非离,称为开悟。主要是指经验到时空的超越,烦恼的解脱。但是,虽有一次又一次的开悟经验,若非大悟或彻悟,仍在有漏的生死烦恼海中。唯有大悟彻底,才是顿悟顿超,否则开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至于事相的障碍,尚须逐渐的修行,次第的断除。
从这两部经典,所见的「开悟」一词,几乎是彼此呼应的。所云开悟,必定是悟的佛法,是悟诸法现象的实相即是无相,理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妙明常净的般若,又是常寂常照的涅槃妙心。——摘录自圣严法师《禅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