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6 17:13:20

福德与功德【职场禅话】

福德与功德【职场禅话】

  达摩祖师初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意思是我一生建造寺庙,让出家人有地方学习和修行,并且提供他们的食用,不知有甚麽功德呢?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
  
  对于以上案例,六祖的弟子们不明白,请教六祖,六祖说:「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意思是:我们不要怀疑先辈圣人的言语,梁武帝自己心邪,不明白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德与功德混为一谈。
  
  甚麽是功德呢?六祖解释「功德在内心,不在修福,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意思是,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内心是不会轻视他人的,而是时刻都存在着尊敬他人;如果内心经常地轻视他人,经常地分彼此,分你、我,这样就没有功德可言了。
  
  自己内心经常胡思乱想,不实事求是,就是没有功德,因为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经常地轻视他人,所以没有功德。善知识、功德需要自性内见,经常地自我检讨,才能发现缺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不是布施供养可以得到的。这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分别,梁武帝不明白其中道理,不是我祖师的过错。
  
  为此,六祖曰:「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後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於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後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意思是:迷人修福不修道,以为修福就是修道,布施功德福无边,心中贪、瞋、痴三恶不断地做,本来想用修福的方法去消除身、口、意的罪业,但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是:你布施就会有「名、利、贵人」;但因为身、口、意所行  的「贪、瞋、痴」,依然会令身体、家庭、快乐出问题;若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灾祸。如果想除去罪恶之根苗,各人在内心中,在自性中要真心、诚心地忏悔,如果忽然领悟到忏悔的作用和意识,甚至与最根本的忏悔方法相通,那时候你就会知道除去罪恶根苗的方法了;到时,你就会行正道而不去行邪道了。学道的人,重要在于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是与诸佛同一类了。
  
  我的祖辈及师父只教导我这种快速的方法。希望大家能见到「自性」,能明白「内心」是如何的一回事,从而知道原来我们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具有同一种「种性」,称之「性」或「佛性」;如果现在欲寻找「法身」,其方法是离开一切相,就好像在思想上去冲洗内心一样。其中一种方法是:「放下、自在」。认真努力地去学习「自我检讨」和「自省」的方法吧,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懒惰,生命终结的一刻,到时候想做也无能为力了,如果希望能「明心见性」,唯有虔诚地去祈求,如果幸运地明白「心」是甚麽东西,能够见到「自性」,那时更应该感谢十方诸佛及历代祖师的加持和引导了。
  
  写到这里,诸佛的慈悲,祖师们的叮咛与教导,忽然令作者内心流出了热泪。——摘自《香港佛教》(作者:杨钊 旭日集团董事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德与功德【职场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