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皆解脱,当下心即道
随处皆解脱,当下心即道雪峰义存在人生观上主张“随处皆解脱,当下心即道”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依然是建立在佛性和般若中观思想基础上的,但这两种思想的巧妙合一,运用在禅者的生活中,却显得洒脱大方,轻松自然。从而形成了他随缘任运、自由自在的人生风格。
我们知道义存的解脱论是“佛性解脱”,这种“佛性解脱”反映在生活中,就形成了他的生活态度。“佛性解脱”是义存解脱论的理论依据,而“随处解脱”又是他的人生风格。人生是每个人都要走的生命路程,而义存所要走的人生路程,并不是苦不堪言,反而活泼自然,乐观超绝。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处都能明明了了,无挂无牵。义存经常斥责他的弟子们说: 向汝道,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总不肯入,但知在里许乱走,逢着人便问: “阿哪个是我?我还著么?”只是自受委屈。所以道:临河渴水,死人无数,饭箩里受饥饿人如恒沙。
就是说,我们人人都有个自性本真佛,自性足具一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雪峰语录》中说: “此一念本采识性,亘古亘今,本源真性,自遍周法界,为妄想故,受千般苦,身有轮回也。”可是众生不识自家珍宝,所以从古至今在这三界里乱撞乱走,向外求觅:我在何处?佛在何处?背道而驰,生死长劫。恰如渴死河边,饿死锅里一样,就是不认得与我们时刻相随的自性本真佛。若能转身识取自性,另具一只眼,那么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每一时处都能刹那明了,如日当空,随处受用,随处解脱,任运自然。正如义存所说: 尽乾坤大地是尔,将为别更有在?所以《楞严经》云: “众生迷己逐物,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自性真佛遍满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向哪里再另外觅佛觅祖,寻求解脱呢?拟佛拟祖,向外驰求,即为外物所转,自己失去了主宰生命的能力,为妄想所误,只能随业生死。如果回转身来直下担当,用自己主观能动的觉性来看待事物,当下即能转物,当下心即是如来。无心于万物,又何妨置身于万物之中呢?不为物转,则能随缘自在,随处解脱,任运自然。至此,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如《雪峰语录》中云: 尽乾坤若凡若圣,若男若女,若僧若俗,山河大地,都总在这一握里。
因为自性遍周法界,所以无论凡圣、男女、僧俗、 (正报)山河、大地(依报),他们的本性和我这“一握”拳的当下心性没有什么不同。一切凡圣、男女、僧俗,山河大地,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目,运水搬柴,吃饭穿衣,无不在我一念心性当中。一切称、讥、苦、乐,利、衰、毁、誉,患得患失也在我一念心性当中,所以禅者的人生,就在于对待这一切外在事物上,转个身来看待,直下心承当,则乾坤大地无不入我自性海中,随缘任运,随处解脱,随遇而安。禅者的人生就在于挥洒自如,不拘物我,随缘自在,而这种自由自在,来源于直下承当的当下心。
师云: “汝得与么自由自在,要用便用,要收便收。”沙云: “未是分外,只是自家的。” 义存问弟子玄沙,为什么能自由自在,一切随缘呢?义存这么肯定他,说明他已明心见性。在他看来,回归自性只是本份事,就象游子归家一样,极平常极自然,随缘万法也是极平常极自然的,就象屈伸臂膀一样,要用就用,要收就收,直下承当,明明了了,自在自如。行住坐臣卜是道,扬眉瞬目也是道,运水搬柴是解脱,吃饭穿衣也是解脱,平常日用的每一个当下即是禅,当下心即道。——摘自《福建佛教》(作者:文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