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的佛理禅意
禅宗公案的佛理禅意文/董良
禅宗公案是古代禅宗祖师为启发弟子开悟,促使弟子明心悟道而采用的教化方法。禅宗公案中不仅涵盖了禅宗祖师引导禅子悟道的良苦用心,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佛理禅意。透过这些禅宗公案,我们不仅能领悟禅宗祖师的教化弟子的善巧方便,也能得到修禅的诸多启示。
一、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禅师少年出家之后,常住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佛窟惟则禅师的山居修行生活十分简朴,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次,一个樵夫经过禅师草庵,问禅师:“您在此处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拍掌作声,很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失色,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人,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以凡夫的眼光来看,四十年的岁月极其漫长,但对于已经融人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来说,四十年不过是一瞬间而已。在一个真正禅者心中,修道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因而,在禅师眼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都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间。
二、一指头禅
一指头禅,简称“一指禅”,也称“俱胝一指”,是禅林著名公案,表示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一指禅的“一指”表示“万法归一”。千差万别归于平等谓之“一”。这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源自于《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金华俱胝传”,公案讲述了金华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比丘尼,带着斗笠手持锡杖来到庵中,右绕俱胝和尚三匝说:“道得即拈下斗笠。”实际比丘尼如此间了三遍,俱胝和尚都无言以对。实际比丘尼便走了:临别时俱胝和尚说:“天色晚,请留住一宿再走。”实际比丘尼回答说:“道得即留宿。”俱胝和尚仍然无言以对。
实际比丘尼走后,俱胝和尚感叹说:“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这天晚上,山神告诉俱胝和尚说:“不要离开这里,不久将会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十天之后,有天龙和尚来到庵中参访。俱胝和尚将天龙和尚迎接到庵中,将实际比丘尼前不久参礼自己之事告诉天龙和尚,希望天龙和尚能给予解答。天龙和尚听后,便竖起一指展示给俱胝和尚看。俱胝和尚当下大悟。从此之后,凡有学者参问,俱胝和尚只举起一个指头给学徒看,别无言语指示。前来参访的学徒见到俱胝和尚一指禅,常能因此有所契悟。
俱胝和尚门下有一童子,见俱胝和尚教化学徒每次只指一指,并没有奇妙之处。童子每次见人问佛法之事,他也对问道者竖起一个指头。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和尚,童子也会佛法,凡是有人来问,他也像和尚一样只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一天私下在袖子中藏了一把刀子,来到童子跟前问童子:“听说你也会佛法,是吗?”童子说:“是。”俱胝和尚问:“如何是佛?”童子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见到童子竖起指头,迅速掏出神中刀子斩断指头,童子号叫着跑了出去。
俱胝和尚又招呼童子回来,童子便回头。俱胝和尚问:“如何是佛?”童子举手不见了指头,遂豁然大悟。俱胝和尚将要圆寂前对大众说:“我得天龙和尚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说完,便安详圆寂。
自俱胝和尚“一指头禅”一出,历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引用“一指禅”。如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诗云:“一指头禅用不穷,一刀匕药去凌空。”宋代诗人黄裳《赠致政王朝奉》诗云:“有身且睡三竿日,无物应看一指禅。”金代诗人元好问《奉酬子京禅师见赠之什》诗之一云:“南风稳送北归船,留得虚名一指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