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1 14:29:02

饥来吃饭,困来眠

饥来吃饭,困来眠

  《五灯会元》中说,大珠慧海禅师初学经教,即对佛之究竟见地有所领悟,后行脚至马祖道一禅师处,听其“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之语,当下歇去驰求之心,认取本具佛性。此后随侍马祖十六年,见地日益透彻,着《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被其师赞叹为:“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从此“大珠”之名不胫而走,弘法因缘日盛。
  
  慧海禅师直说见地,开始总开示学僧:“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然而后学不能当下认可,事不得已,他只得随机问答。禅门中着名话头“饥来吃饭,困来眠”,即出于慧海。
  
  有一位源律师 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修行人无论明了与否都会用功,但是方式不同。未明了者以分别意识听闻、思维名相文句,因之解义而渐入实修,再因实修歇却驰求之心,明了佛之见地,如此一来一往,方才契入本心。这相对于世俗人攀援外境、执着物欲,可以说为“用功”,但以明了者的眼光来看,不过是用功之前的准备。而明了者用功办道,是不假闻思、不依禅修的,只在确认佛之见地后,做个随缘人、无事人即可。若有拟议,有精进,有修有证,反而是骑马找马、头上安头。佛门中所谓“无功用道”,即是指此。
  
  大珠慧海也曾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是“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因此,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
  
  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但因对佛之见地确认坚固,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
  
  在明了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但万不能倒果为因,将吃饭、睡觉、世俗生活本身作为明了之因,在尚未明了时,便行世俗事,以为是修行!若行世间法是修行,是明了的原因,释迦佛陀何必抛弃王位,入雪山实修?
  
  当今有些人,对佛之见地尚未契入,对禅宗所谈“自性”只具相似知见,一听“众生本来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等大乘极则之理,全然不顾此乃明了后之结果,反将之当作沉溺于世间名色财利的幌子,又广为宣扬,自误误他,且美其名曰:“恒顺众生,弘法度人。”
  
  若对法不明了,如何能指示别人而度之?既不能度,恒顺众生时,能不随之陷入世俗之人我是非否?业障现前时,能不生烦恼,对生死有绝对把握否?若不能,纵然讲得经书千本,着得文章万卷,亦不是弘法度生,而是憨山老人所谓“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亦是义玄祖师诃为“不识好恶秃奴”,“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
  
  更可怜者,旁人若好意提醒,此类糊涂汉不仅无反省之意,反而常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不要着相”、“不要执着”、“一切随缘”等语掩饰搪塞。
  
  持戒、修禅是为心平、行直,若心已平、行已直,自然不必再纠缠于持戒、修禅之相,而且此时虽说不持戒、修禅,亦能从心所欲而合于戒、禅。若自己心尚未平,行尚未直,烦恼习气仍旧炽盛,便不能单在“何劳持戒”、“何用修禅”字面上着眼!更不能以之为毁禁戒、废实修、弃经文、贬圣贤,种种肆意妄为的借口!
  
  若说“不要着相、不要执着”,着相与否只在心念,而无关行为。除非能了知他人心念,否则如何判定持戒、修禅者内心有无执着?另外,如果说持戒、修禅为“执着”,难道不持戒、不修禅便是“不执着”吗?即便真执着于持戒、修禅,然所执是解脱相、修行相,最终虽是契入心性之障碍,但对奖诱钝根初机登堂入室仍有益处,远比未明了者行“不持戒”、“不修禅”之世俗相有益。再者,若真是不执着者,又何必一定要现“在世间”、“在生活中学禅”等相?何不如世尊一般,现“雪山苦行”之相,“树下结座”之相,“托钵乞食”之相!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世间享受,不愿修行用功而已。
  
  若说一切随缘,却为何在因缘现起时,只选取适合己意者随之,却从不抛开一己私欲而依佛制?反以“佛当年虽如何如何,但现在世异时移,已经难以实行,所以也只好随缘”为借口,放纵欺骗自己?正因这类浑人的“一切随缘”,佛陀的正法才会被淡化、歪曲,形成了今日的末法!
  
  持以上诸类托辞者虽一时骗得过旁人,却骗不过自己;即便连自己都骗过,亦骗不过因果。待业报成熟之时,必“入地狱吞热铁有日在”!不如一念诚心反省,放下世俗享乐,抛却邪见而入实修。

dangjue 发表于 2017-7-21 17:22:20

《法华经》所讲的法就是这一切万法本自含藏在空如来藏里,随着我们的起心动念他出来显相为不空如来藏,如是因,即起心动念,如是果,即行为结果,只要有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巳经离开真心本来面目了,不起心不动念的状态才是真实的世界,明白这个道理,选择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全凭自己当家做主,只要敢承担果报!尽管起念照样是妙用,当然关键是看你的发心,是利益他人的还是伤害他人的,起什么心得什么果,就如一把刀,不在刀的好坏,而在于拿刀干什么?是当手术刀治病救人,还是杀人,只有问自己,所以叫观自在,把别人想好,别人并不一定是好,但你的发心好了!真真假假如何辨?幻化亦是真如现,众生诸佛皆是我!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7-24 08:17:43

阿弥陀佛

dangjue 发表于 2017-7-24 08:32:43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法语现在有一种颠倒,认为初修行的人只能修小法,不能修大法,错了。正因为是初修行,他必须先读《法华经》《楞严经》开悟。把《楞严经》读懂了以后,你才知道,《楞严经》是最基础的法门。不把这个基础打好,你没有办法深入。然后你才知道:‘过去我以为懂得了《阿弥陀经》,以为懂得了《金钢经》’,其实你没有懂,你一句话都没有懂,你一个字都没有懂,你一点一捺都没有懂。过去你是‘阿,我知道吃饭,白米、白面’。你没有懂,那不是白米,不是白面,吃的是你自已。你知道你所有的几十年、无量劫的所有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这么妙。可是这么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却被我们看成是最难。这就证明我们的迷惑颠倒己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你说好玩不好玩?《楞严经》哪一句话不是我们的基础课?这就是世间凡夫的好高骛远。世间的学问装的越多,离开真实智慧就越远。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老实人得大利益。学《楞严经》是不是最初方便?你再也不用讲:‘我们是小根机呀!我们要从最初方便。’你那不是最初方便,你那是好高骛远。 ~~卷一讲记122页

李萍 发表于 2017-7-25 12:58:20

南无阿弥陀佛

李萍 发表于 2017-7-25 12:58:36

南无观世音菩萨

李萍 发表于 2017-7-25 14:08:43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饥来吃饭,困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