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0 14:06:46

【禅境趣谈】人生不永

【禅境趣谈】人生不永

  人生不永
  
  有一日,大诗人白居易往深山一座流沟寺参访。寺内老方丈迎候他光临,连声说道:“香山居士久违了。”
  
  白居易趋前施礼,说道:“弟子前来请安!”随即两人坐在庭园谈诗论禅,兴致勃勃。
  
  白居易凝视一株古老松树良久,方丈和尚说道:“想必你有所感吧?不妨写首诗嘛!”于是写下:
  
  烟叶葱笼苍麈尾,霜皮驳落紫龙鳞;
  
  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多。
  
  老方丈手把银须,含笑说道:“好诗,好诗”。
  
  从表面上看是为流沟寺古松所题,以寄托古松无语,历尽沧桑,世事变幻,人生不永的感慨!
  
  你看,流沟寺里的那株虯屈的古松,它那葱笼的针叶,在烟雾的笼罩下,犹如苍色的麈尾,是那么生机勃发;它那驳落的老皮,在寒霜的浸润下,恰似紫色的龙鳞,又是那么饱经世故。若要知道这株古松的老寿,请看寺壁上代代题诗的文人骚客,又有哪些人现在还活在世呢?
  
  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只题古松,话不及禅,然而却又唤醒多少世人,迷途知返。从当时到如今,已相隔千多年了;古松依然在,题诗人今又安在?我说斯语之人,百年后,又不知作者去到哪里?
  
  黄袍袈裟
  
  清代顺治皇帝笃信佛教,经常在宫中召请国师玉琳禅师问禅论道,在心境上有超脱的想法,私下隐遁悄悄往五台山削发为僧;但皇家却向天下宣称:“皇帝已英年病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不论真相到底如何,争来争去,已没有多大意义了。
  
  但在寺庙里早已传诵一时的《赞僧诗》,有人说,是顺治皇帝亲自作的,也有人否认它的真实性。如果能够仔细去推敲,是不难发现它的真面目!在封建时代,谁敢冒充帝王身分呢?这首《赞僧诗》一直公开传诵,就足以表明真正作者是谁了。且看其中一节诗写道: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看了这首诗,谁能否认不是顺治皇帝写的呢?他承认自己前生是“一衲子”,就是说,他是和尚“转世”的!对出生在“帝王家”感到懊悔、无奈。在诗中说到“一念差”,“差”在哪里呢?除他本人之外,恐怕非他人知晓了。
  
  据传一位老僧说,顺治禅功深厚,在“定”中能见到自己夙世因果,故说出那些话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境趣谈】人生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