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诗意:佛前焚香的意蕴
禅意与诗意:佛前焚香的意蕴佛前焚香,在多数人的眼中并不陌生。提及焚香,许多人还会形成敬拜天地、祖先、神灵、佛像的刻板印象。然而,佛前焚香并非就是烧香礼佛、敬佛、拜佛这么简单,对佛前焚香的正见还应从佛教焚香文化着眼。 泛泛而言,焚香就是燃烧各种香料制品。我们对香的一般理解是:通过自身的嗅觉所感知到的令人心旷神怡、芬芳美好的气味。香,可谓弥漫在生活的各个地方:“其香始口,从黍从甘”,五味调和,为食香;经过熏染或洗涤后的生活用品,有衣香、被香;香气存于居住空间内,为室内飘香;自然界中各种天然植物散发的气味,有花香、树香、草香;人工炮制的传统香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龙脑香、麝香、丁香、乳香、苏合香、安息香、降真香等;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香水香。香的气息,或浓或淡、或明或暗,重要的是,香具有传递性,赠人玫瑰,可留有余“香”。当我们与香接触后,可做到步步生香。所以说,佛教中的“众香国”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的,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活脱脱的香世界! 事实上,中国人的用香传统、焚香风气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懂得燃烧香料来实现熏香除臭、袪秽致洁等目的。人们对香气的不断追求推动了生活美学的发展,至宋代时,焚香与插花、挂画、品茶并称为“四艺”,成为中国传统雅文化、精致文化的代表。而中国香文化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呈现出生活用香和祭祀、宗教用香两大发展脉络。其中,佛教焚香文化因其宗教信仰、教理教义而独具特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今天,生活用香文化式微,多数人对香品香具、品香用香等甚为不解,反倒是通过烧香拜佛接触到香文化:所焚香品的外观呈现出线香、盘香、塔香等;香品的质地最为耳熟能详的有檀香;盛放香品的容器有香炉、香斗、香筒等;还有其他如茶具般多样的香具,不一而足。因此,佛前焚香成为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法门。 那么,佛前焚香究竟呈现出怎样的佛教文化呢?香,是佛教中的重要意象,佛教对“香”进行了分条析理的阐释,将其规定为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并进一步将其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等类,不仅对香所引起的人之身心的不同反映有细致入微的分析,而且将这些生活现象最终纳入到整个佛教义理体系的讨论。由香所渗透出来的禅意,给人以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 佛教之所以如此推崇香,是因为香代表清净,远离污秽,这与佛教所倡导的修行境界相一致。因此,香品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品,焚香则成为佛教基本的供养方式之一。在佛教中,焚香,又称为拈香、捻香、告香、炷香等。佛教供奉佛、法、僧三宝,在种种供养中,供佛何以要焚香呢?佛教认为,焚香产生的袅袅香烟不但可以“解秽流芬,令人乐闻”,而且香为“信心之使”,是修行的助缘。焚香有助于修行,达摩祖师在《观心论》中指出,烧香并非是“世间有相之香”,而是无为的“正法之香”;“正法香”分为5种: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烧香为助力,借物观心,不断地体察自性、精进自身,以期进入香所代表的清净自在的境界。 对于佛教信徒或修行者而言,佛前焚香成为重要的功课;而对于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佛前焚香不啻为一种与佛的交易,以焚香换取愿望的实现,尤其是生活中还存在“抢头香”、大把大把烧香拜佛现象,并相信这样做会带给自身和家人深厚的福报,这不免使得佛教焚香的意义大打折扣,也偏离了佛教所倡导的教理教义。实际上,佛教非常注重个人的自身反省,佛教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应该是自力强大的、不计分别的、讲求奉献的。佛前焚香,就是要反省和摒弃自身的贪求、分别,来成就这种理想人格。 由此可见,焚香礼佛注重的是内心修养,而不仅仅是形式,况且由焚香礼佛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在焚香之余,可能我们不会注意到香品的制作过程。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焚香多为化学工业合成品,常常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抢头香”习俗还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挤踏和人员受伤,这都会给佛教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现在,包括灵隐寺在内的全国各大寺院都在倡导文明敬香、用环保香等,普及佛教焚香不分多少、贵贱,重在以心传香的理念。为了回归佛教焚香的本质,今年除夕夜,灵隐寺更是取消了“烧头香”活动,与其他寺院共同进行推动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院的实践。 “佛前焚炷香,化作莲芬芳”,焚一炷或三炷线香足矣。在分别象征戒、定、慧的三炷清香中跪于佛前、沉思默想,放下成见和烦恼,感受片刻的安宁,心中暗然浮动——这就是焚香中的禅意。(米广弘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