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的文学成就
憨山大师的文学成就文/慧日
憨山大师(1546-1623年),俗姓蔡,法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老人,安徽全椒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大师出家之后,极其精进用功,他曾广参诸方大善知识,得到许多高僧的指导。在修行方面,憨山大师主张解行并进、禅净双修和儒释融合。憨山大师不仅对于修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他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赞偈、铭文、序跋、诗歌、传记、论疏等无所不精,而且对各种体裁都有很深厚的造诣。本文现对憨山大师的文学成就初步探讨,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一、憨山大师赞偈
赞偈是以诗词的形式来阐释佛理的文体形式。古代文人运用赞偈的目的是将烦琐的叙述简略化,使人通过浅显通俗的赞偈得到佛法的启迪。憨山大师一生写作的赞偈有五百多首,在佛教界广为流传。他的赞偈以赞颂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为最多。从燃灯佛到四大菩萨,从禅宗三十三祖到明清的高僧大德,在他的赞偈中都有颂扬。如其《普陀观音大士赞》云:
我闻大士,不思而遍。
应微尘国,广行方便。
众生即心,心即众生。
故有求者,声叫声应。
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苦剧悲深,应接不暇。
踞补陀岩,住生死海。
虚空纵销,此心不改。
在这首赞偈中,憨山大师深情赞颂了观音菩萨的愿心广大,不管你是否在心无杂念地惦念着她,她的应化身总会遍一切处,随时赴感应机,循声救苦,为你保驾护航。
赞文还以“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为喻,来比喻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无论众生遭受多大的痛苦,也不论魔力多高,她都能凭借法力降服恶魔,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观音菩萨应化于浙江普陀山,她常住世间观苦海众生的痛苦,尽心救他们脱离苦海,纵使虚空销尽,其愿心也永远不会改变。
颂扬祖师的赞偈如《庐山远公赞》:“旷志高怀,游心净土。创开东林,以为初步。莲漏清声,流韵至今。凡有闻者,靡不归心。”
大师在赞文中对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心系净土,开创东林莲社,鼓励大众念佛,创立净土宗所取得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自净土宗开创以来,历朝历代凡有听闻净土法门的人,无不归心净土,潜心念佛。饮水思源,慧远大师功不可没。
二、憨山大师铭文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铸成刻于器物之上,记述生平功德,或以伸鉴戒。憨山大师一生撰写了一百多首塔铭和普通的铭感之文。憨山大师的塔铭记载了当时已经圆寂的法师居士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对这些已逝者的怀念。在《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中,憨山大师详细地叙述了紫柏真可大师生平行化事迹和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紫柏大师为法至死不悔的坚定信念,塔铭对紫柏真可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予以师之见地,诚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以前无师派,未敢妄推……姑录大略,以俟后之明眼宗匠,续传灯者采焉,师生平行履不能具载,别有传,乃为之铭。”
大师还写有许多引人警戒的铭文。如《六根铭》《忘缘铭》《念佛三昧铭》《诚意铭》《修身铭》等。如其《修身铭》云:“只体之欲,纵情之本。酒色之迷,陷身之阱。迷欲不返,身心不固。徒有此生,诚为虚度。”憨山大师认为人最大的欲望是酒色,而最伤人生命的也是酒色。酒色使人玩物丧志、迷途不返,白白空耗了大好人生,有时甚至还会使人因酒色陨身丧命,得不偿失。
三、憨山大师的序跋、祭文
序跋是序文和跋文的合称,是附在著作正文前后用来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陈述写作宗旨或记读后感的文章。序一般在前,跋一般在后。憨山序文多为刊刻经典、高僧著述、兴修道场所作,共有七十多篇。属刊刻经典的序文有《首楞严经通义》序、《春秋左氏心法》序、刻《起信论直解》后序、《净土指归序》等;高僧著述类有《紫柏老人全集》序、《云栖老人全集》序等;为新建的道场所作的序有《重兴青原山七祖道场序》、《菩提庵妙明堂序》、《重修湖州天圣寺因缘序》等。现以《云栖老人全集序》为例来说明序文所述内容。大师在序文中回顾了云栖大师对行持与文字弘法所作的贡献,同时对全集的体例、内容作了简略的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云栖大师对佛教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憨山大师的跋文多为刊刻经典所作,少数为受邀为人诗文集而作。大师的跋文有一百二十多篇,如血书《梵网经》跋文、重刻《华严经》题辞、重刻《首楞严经跋》、《六咏诗》跋、题书《法华经歌》后、书《范蠡论》后、题《台山竹林师卷》后等。这些跋文是对经典、诗歌刊印的缘起、经典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介绍,以加强对诗词和经典的了解。
憨山大师所作祭文有三十多篇。祭文本是祭祀或祭奠时对神或死者朗读的文章。憨山大师的祭文多是祭奠法师和居士的文章。祭文部分有《为达师荼毗举火文》《祭匡庐彻空师文》《祭云栖大师文》《祭达观大师文》《祭陆太宰五台居士文》等。
憨山大师的祭文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表达了对已逝者的深情怀念。他的《祭匡庐彻空师文》即是一篇典型代表作。祭文云:“惟师之来也,何事何为?惟师之去也,何心何虑?现比丘身,坐断乾坤;作狮子吼,惊走狐兔……呜呼!使我有口难开,含冤莫诉,以其同生而不同死,同归而不同住。赖有匡庐山高,法身遍覆;澎湖水清,三昧昭著。然虽倒却刹竿,且幸扶起露柱,顿令五老长呼,千峰率舞,白鹿悲风,黄龙泣雨,愈卷恒舒,欲隐弥露,是则可赞而不可叹,可笑而不可哭。
呜呼!师且暂休,听末后句,打破寂光,掀翻净土,再撞着恶辣阇梨,拖住定不放师归去,惟灵尚飨。”
憨山大师在这篇祭文中高度赞扬了彻空大师的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和为法忘身的坚定信念,满怀深情地表达了对彻空大师离去的悲悼之情和对两人友谊的真切怀念。
四、憨山大师的传记和论疏
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共收录了十多篇憨山大师撰写的人物传记。大师传记是记载古代高僧大德生平事迹的文字。憨山大师的人物传记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讲述了一些高僧的生平事迹。如《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介绍了妙峰禅师的生平事迹,从妙峰禅师初出家历尽千辛万苦参学求道,亲近诸大善知识,到修学有成之后,不辞劳苦于各地建寺安僧、弘法度众的光辉业绩,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还以较长的篇幅讲述了妙峰禅师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公平正直、以苦为乐的高尚风范。对此,传记中写道:“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纳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据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者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传记结尾对妙峰禅师的一生作了总结性评价,高度赞扬了妙峰禅师一生的丰功伟绩。
憨山大师流传下来的论疏有二十多篇。议论文部分主要有《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功夫》、《论宗趣》等;疏文主要有《五台山造沉香文殊菩萨像疏》、《造旃檀香佛疏》、《重修曹溪祖庭殿堂疏》、《重修南雄府》等。憨山大师的议论文论证严密,有理有据,反映了大师思想的精密细致;他的疏文介绍塑像建寺的因缘和过程,使人对塑像建寺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憨山大师的诗歌
憨山大师文学创作最富成果的是诗歌,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内容涉及咏怀、怀古、送别、生活感想、写景抒情等方方面面,表达了憨山大师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这里选择几首略作评论。他的《有所思》云:
与君一别数千里,思君不断如流水。
流水东驰去不还,我心如环之无端。
举首望长空,长空杳无涯。
挥手邀明月,明月有来时。
光影纵相顾,可望不可攀。
安得君容如满月,使我一见开心颜。
诗中大师并没有写明他的这位友人的名字,但我们从诗中可以知道,大师对这位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这位友人的刻骨相思。同时大师在诗中流露出对不能与友人相见的无限惆怅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祝福。
又如《佛成道日》云:
今夜明星上,当初梦醒时。
雪山仍在眼,觉树正垂枝。
遥想耽饥瘦,因思献乳麋。
六年寒彻骨,心苦有谁知。
憨山大师在佛成道日这一天,想起佛陀当年夜睹明星悟道的往事。诗人想起佛陀当年在雪山修行时的艰难岁月,由此又想到佛陀为成道业忍饥挨饿,最后因为体力不支而昏倒,在接受牧女的乳麋供养后,才得以恢复体力。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终于夜睹明星而悟道,从此游化四方,广度众生,直到将佛法发扬光大。憨山大师在诗歌中告诫我们应时刻想到佛法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人生,认真修持。
憨山大师有首《忆乡友》:
幼小同读书,连床还共被。
谁知一别来,看看六十岁。
却忆聚沙时,相戏常生恼。
只记童子言,不信今衰老。
憨山大师的这首诗歌回忆了自己少小之时与邻居小孩嬉戏玩耍的情景,许多快乐的往事仿佛都在昨天,可是,不觉六十年已经过去了。面对着流逝如水的时光,大师无限感慨,他真有点不相信自己已经步入老年了。
其《思乡曲》二首:
门前高柳映清池,常记儿童戏浴时。
六十余年如梦事,几回犹动故园思。
青山一带绕河流,家住河边古渡头。
自小离乡今已老,此心不断水悠悠。
憨山大师二十岁离开家乡,写这首诗歌时已经六十岁了。正巧家乡人来山中拜望他,引发大师深沉的乡思之情。憨山大师出家之后,时常惦念着自己儿童时天真无邪,与童年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的快乐时光,转眼之间,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往事历历在目,常常会引起他无限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诗歌中,大师又回想处于起青山绿水之中的可爱的家乡,自从少小离家到如今已经数十年过去了,但那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就像家乡的河水一样日夜流淌不绝。
憨山大师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一旦出家便成为六亲不认的人,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憨山大师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六、憨山大师法语
憨山大师所说法语有350多首。法语是他对各界人士和佛教信徒的解疑释惑,或讲说佛法妙理的汇集,是憨山大师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法语中有一部分是憨山大师与一般信徒往来的书信,在书信中大师借机讲说佛法妙理,以接引学人。例如《与江吾与》云:“善知识出现世间游行自在,如大实在狮子,所作皆奉如来所使,教化成熟一切众生,以此为事,乃至为一众生,不避三涂剧苦,刀山火聚,不以为患。以朽今日之事观之,但愿得一人不退菩提心,成就最上因缘者,则朽夫实所甘心;否则,七宝庄严皆属有露业因耳,又何取焉?”从摘录这段话可以看出憨山大师在给江吾与的信中开示了善知识对教化众生的重要作用,他还在信中表示,如果自己能够度化一人永远不退菩提之心,则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大师在信中不仅表达了众生的难以度化,也表明了不畏艰难度化众生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一段信中,憨山大师劝告江吾与要在末法时代,放弃世俗之染污,专注于道业,尽可能不虚此生。
憨山大师虽然是禅宗高僧,但他并没有门户之见,他不但主张佛弟子禅修,而且还倡导信徒修持念佛法门,鼓励信徒念佛求生西方。如他在《示修净土法门》一文中云:“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惟有念佛求生净土,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
在这段文字中,憨山大师认为净土法门是最直捷、最方便的法门,它最大的优点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憨山大师还以经典所论和历代祖师所推崇净土法门为例来说明净土法门的殊胜。
憨山大师在《示修净土法门》一文中又说:“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功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则净土境界先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憨山大师劝人抱定一句佛号念念不忘,而且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切时中,不令断绝。一旦功夫成熟,就会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憨山大师以一位高僧的身份极力推崇净土法门。在他的推动之下,很多人归心净土,成就了净土法门的兴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