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鹦鹉禅
【佛教经典】鹦鹉禅所谓鹦鹉禅,即是学佛参禅时,不明禅意,所言所说都是拾人牙慧,并没有自己的见解,犹如鹦鹉学舌,只是人云亦云,并不理解个中含意。
鹦鹉禅其一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俱胝初住庵时,有尼师名实际,戴笠执锡绕师三匝言:“道得即拈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云:“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答:“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心大惭,起大疑及勇猛精进之心。其后,天龙和尚至庵,师即迎礼,具陈前事,天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有一童子于外亦学和尚竖指,归而举似师,师以刀断之,童子哀叫走出。师唤童,童子回首,师竖起指头,童子豁然而悟。
在这则公案里,俱胝和尚被实际尼所难,应对不出,乃至起惭心,其后又起大疑惑,遂勇猛精进道心,因缘具足,如此才会在天龙和尚一指之下而契悟。
俱胝悟道缘自于他认为六根为增上根,举手投足都是佛性妙用。所以悟道之后,凡有诘问,唯举一指。而其童子未断指之前举指,实则并未悟得此理,因此只是模仿,犹如鹦鹉学舌一般,学来几句机锋转语,行到哪里即卖弄到哪里。依葫芦画瓢只是表面功夫,其实却并未明了禅意,也没有自己的悟解。当俱胝和尚以刃断其指后,童子于刀下痛处,虚空破碎,当下彻悟,终于征得实相波罗蜜。这说明别人悟通体会的事理永远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除非你能从中自己悟通才能纳为己用。
此鹦鹉禅正解之一,公案中的童子因为不明就理的模仿而被师父削了手指,相信他此后的悟顿也必然缘此切身的之痛而有了不同与他人的体会与悟解。
鹦鹉禅其二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载:有僧问(虎溪庵主):“和尚何处人事。”师云:“陇西人。”僧云:“承闻陇西有鹦鹉。还实也无。”师云:“是。”僧云:“和尚莫不是也无。”师便作鹦鹉声。僧云:“好个鹦鹉。”师便棒之。
这位虎溪庵主是临济义玄法师的法嗣,其生平不详。但从此公案来看,其禅境已经非同一般,深谙临济禅的妙旨。
这僧大约也是别处新来参访的,因此问询虎溪庵主是哪里人,家住何方。而虎溪庵主也如实以答:“陇西(甘肃)人。”僧人又问:“听说你们那里盛产鹦鹉,是不是真的?”虎溪庵主又如实以答:“是。”
这僧两度发问,两度得到诚实的回答,不禁心生骄慢之心,心想这虎溪庵主大概也就是这点水平了,人家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实在没有什么伶俐聪明可言。于是就带着嘲笑的口吻说道:“你也是只陇西的鹦鹉吧!”虎溪庵主听了这带有讽刺的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真的当场学着鹦鹉的声音叫了几声。僧人一见如此,更加不屑,说:“好一只鹦鹉。”话音未落,便吃了虎溪庵主的棒子。
此是鹦鹉禅别解之一,公案中的虎溪庵主自比为鹦鹉,将禅旨活泼生动地呈现于学人面前,只是学人不契机,心中、眼中都只见鹦鹉而不见禅,执着外物而迷失自性,自然该打。(来源:慈玉济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