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20 12:40:51

佛教的特质——禅

佛教的特质——禅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在时间、空间未有之前,禅就已经有了。
  
  一、禅的始传
  
  据载:六年苦行后的佛陀,于菩提树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并发大愿“不证菩提,宁可碎此身,不起此座”,经不断深人禅定,终于皓月当空之时,豁然大悟。从此,发现获得禅的心法。又据《景德传灯录》载:佛陀曾于灵山会上,以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微笑,大众不得其意,只有迦叶尊者会心一处,破颜微笑,于是佛陀对迦叶尊者说:“吾以清净法眼,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之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这样,佛陀把禅的心法,又传给了迦叶,接着,佛陀还说道:“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言,头面礼佛足说:“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从这段公案,我们有二个启示:
  
  ①禅虽早就存在,但佛陀是真正的发现者、始传者,所以禅宗是正统的佛教,值得信受;
  
  ②佛陀要迦叶保护好金缕僧伽黎衣,至慈氏即弥勒佛出世,这衣,表正法,表禅宗的心法。如弥勒尚未出世,衣自然在,衣在,正法、心法就在。弥勒如已出生,正法、心法更是存在。因此,只要用心,自能相应,自能悟道。
  
  二、禅的字面意义
  
  禅是禅那的简称,或云禅定,印度“瑜伽”亦可谓其中一种,汉译思维修,意即静虑,就是静中观察思虑,慧能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其实,禅包含了戒、定、慧三学。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三、禅的内在特色
  
  (1)禅是见性法:蒙尘的镜子,拭之,镜子就露出本色,放出光明。如果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那么,何处惹尘埃?没有尘埃,何必去拭之?因此,禅可以不假何物,不必拐弯抹角,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禅只接触事实:禅不须任何解释,不诉诸哕哕嗦嗦的陈述,不作归纳、推理,总是直接接触事实;是一种经验、感受,而非一种知识。
  
  (3)禅是第三只眼:禅是不假任何物去了解世界的,但任何物都要假禅去认识真理。手指月亮,禅是手;篮子装鱼,禅是篮子。透过禅,可以看到两眼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东西,从而了解了世界,认识了真理。
  
  (4)禅是一种暗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我是谁,谁是我?禅观,观佛、观山川日月、观无常生死老苦,拂子一扬,说麻三斤,这些,都是一种暗示、提示、象征,是一种禅,你一旦进入这暗示的境界,就与之相应了。
  
  (5)禅是一种看心法:禅是不拘形式不拘相,在心上作文章,一切都是为了看住心,牵住心牛的鼻子,不让牛被周围的花草引诱而左右。这心,不是自性,只是白性的影像,是水中月、镜中花,非真月、真花,但透过这影像,顺藤摸瓜,可以触及到自性,与自性相应,假如把影像看作自性,以为真实,就会落人执着,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束缚。
  
  (6)禅是一种无念法:慧能说,禅是无念、无住的,是在无的基础上产生的微妙智慧。因此,体会禅时,要把自己当作一棵树,人家踢你,你就接受,没有反抗、悲伤、愤怒,但是,你又有生命,有感觉。佛家看树是有生命、有感觉的,砍他一刀,会流出液汁。禅是无念,但能自觉。
  
  (7)禅是一种直觉:禅是一种直觉,“天心月圆”是什么?“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是什么?茶杯突然掉地的感觉是什么?这些都难以详细表述,但可以通过某种直觉,这直觉往往能让你茅塞顿开、心花怒放,你可以从中悟到什么。
  
  (8)禅有一定的矛盾性:这矛盾性,其实是一种辩证法,说无念,又要观照;说静,又要虑。一堆火,靠近了要烫伤你,远了没有热能。一把剑,碰到,你要受伤,不碰到,它只是废铁。?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花不红、柳不绿”。在你心中,有没有一根棒子,如有,给我,如没有,给你,或如有,给你一根,如你没有,把你那根给我。这就是禅的矛盾性、辩证法,其奥妙之处,只有禅者能够体悟。
  
  (9)禅的体验是超世俗的:通过禅定,能得禅悦。禅悦,是一种明朗、轻安的超世俗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快乐和满足感,“见道忘言”、“言语道断”。得禅悦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无我又有我、有我又无我”,已融人垫子、蒲团、观想的莲花、案上的佛中了。
  
  (10)无意识的问答也是禅:许多禅师通过无意识的问答而开悟,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泉答:“平常心是道。”人问赵州:“什么是佛祖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子树。”又如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答:“麻三斤。”这些问答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假思索的无意识的回答。但,正是不假思索,出自自性、潜意识,便蕴含了禅机。
  
  (11)平常心也是禅:故意是禅的大忌,僧问长沙:“如何是平常心?”.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说:“我不会。”长沙又答:“热时取凉,寒时向火。”所以,学禅要有平常心,要自然,花开花落、潮退潮起,否则,泥里有刺,赤足踏下,是要尖叫的。
  
  (12)禅能超越时空:禅是自由的,脱离了束缚,时间、空间对它没有意义。禅师人定,一下就是几小时、几天。虚云大师,土豆人锅时,开始禅坐,出定时,土豆已长长毛,可见,定时相当长。理论上,禅师人禅定时,发起一念“我要出墙去”,就能隐形一样穿墙而过,因为定中,他改变了自己的构成;也改变了墙的构成,墙不再是墙,人也不再是人,因此,墙与人之间也不再互相障碍。
  
  (13)学禅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禅法指人一条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需要自己努力、自己体验、自己感受。禅师的指点,点破你,给你开一线天,你要抓住机遇,及时钻过去,否则,一线天又合上了,因为,禅是刹那性的。如是天,时晴时暗,如是浪,时起时落。一线天合上了,你来不及退出来或来不及冲出,那么,即便禅师也无法进入救你,只有等待另一个机遇了。
  
  四、禅的外在特色
  
  禅,无形无相,所谓禅的外在特色,只有通过分析人禅的方法才能体现出来,因人禅的方法,·千千万万,其外在特色,也是千差万别,这里,例举几种:
  
  (1)参话头:话头是公案一种,乃佛祖的垂示、宗门的正令,用以验证学人的迷悟。在《传灯录》中,载有话头1700多则,如“念佛是谁?”“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麻三斤”、“庭前柏子树”等。参话头,不参其意,只参其句。《禅家龟鉴》说要参活句,莫参死句。这活句即参句,死句即参意。禅门对参活头一法很推崇,认为是“无事不办”的妙法。参下话头,就如咬住砖头,虽没有味道,但要不停地咬,咬碎它,咬碎的一刹那,就如桶底脱落,茶色玻璃打破,天空突显,见本来面目了。
  
  (2)起疑情:话头一参,参久了,不得要领的人,就麻木了,便会进入机械和昏沉的状态。《禅生之鉴》就说,参禅要“十分信心、十分决心、十分疑心”。如参话头“狗子有佛性否?”狗子有无佛性呢?扬起一微尘,大地在其中,一朵花开,宇宙在其中,但当尘土尚未扬起,花儿尚未开时,大地在哪?宇宙在哪?疑去疑来,疑来疑去,这样,就打破了昏沉。但是疑,不等于要你去思考问题,不等于要你去回答问题,如把疑情当作一个问题来思考,便人了魔道,所以要只起疑不求解,疑下去、疑下去,参下去、参下去,但又没有答案,没有出路,逼到绝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忽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
  
  (3)斗机锋:禅师经常答非所问,说“俏皮话”,或双关语等,这些,都属斗机锋。玄机尼师去拜访雪峰禅师,’禅师问尼师:“你叫什么?”尼师答:“叫玄机。”禅师问:“每天织多少布?”尼师答:“寸丝不挂。”雪峰禅师听罢,大喝一声:“你袈裟角着地了。”玄机尼师情不自禁地回头看自己袈裟角,禅师道:“好个寸丝不挂。”玄机连袈裟角着地都放不下,何谈寸丝不挂。又如:人问:“万法唯心、唯识,那么,此石在心内还是在心外?”答:“在心外。”—问:“即在心外;何来唯心、唯识?”又答:“在心内。”问:“干嘛安石头在心内?”又如:良价问本寂·:“哪里去?”本寂答:“不变异处去。”良价反问:“不变异了哪有来去?”本寂答:“去亦不变异。”
  
  (4)说偈:几乎所有的禅师,都会留下一些偈语,且多充满玄机,引人深思。如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圆瑛的“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澈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赵朴初大德的遗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禅者把对禅的体悟通过偈子表达出来,可以说,禅宗如缺了禅偈,就少了味道。
  
  (5)棒喝:义玄去参黄檗希运。义玄问希运:“如何是佛法大意?”希运一声不响,便打义玄。连问三次,连打三次。被打的义玄又去参大愚,大愚问他在希运处学到了什么,他讲了三次被打的事,后来,他在大愚的开导下,有所悟。悟后又回到黄檗希运处,希运问他大愚讲了些什么,他转述了。希运说:“那和尚,到时该揍。”一听这话,义玄便道:“还待什么,现在就揍。”说着,一把抓住希运便打。被打的希运很高兴,当下就印证了义玄的悟境。又如义玄与希运一起栽松,希运问:“种松干什么?”义玄答:“一为山门作风景,二为后人作标榜。”说了之后,以锄头打地三下。希运说:“你已吃我三十棒了。”义玄又用锄头打地三下,并作嘘嘘声。希运大喝一声:“我的宗派到你这,将大兴于世。”后来果然如是。棒喝,在禅宗是很重要的开悟之道之一。(文/本性法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的特质——禅